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理状态作为个体心理现象的一个组成部分,常常以不同形式表现在认知活动中。本文从脑功能激活的程度和自我觉知的角度提出了代表主体心理活动不同水平的心理状态和自我觉知的不同侧面,意在充实当前心理学研究所忽视之处。  相似文献   

2.
有关自我觉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自我觉知与自我标准差异、对归因的影响、与情绪及心理健康的关系等方面。自我觉知作为个体对自己有所认识或有所意识的主观状态,可以使个体意识到自身与标准之间的差异,并进而对个体情绪产生影响。适度的自我觉知是有利于心理健康的,但过度的自我觉知却是诸多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本原因。此外,将来用脑科学的方法对自我觉知的内在心理机制以及生理机制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情绪智力与抑郁、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对55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情绪智力四个成分与抑郁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同时探讨理想的情绪智力模式。结果表明,高自我情绪觉知对个体的心理适应不利,高自我情绪处理对心理适应起积极作用,高人际情绪觉知可预测个体较低的抑郁感、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理想的情绪智力结构应具有中等的自我情绪觉知能力和高的人际情绪觉知能力、自我情绪处理能力、人际情绪处理能力。当个体自我情绪处理能力不高时,高情绪觉知对其心理适应则可能有害。  相似文献   

4.
姬慧 《华章》2010,(16)
在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过程中,心理素质的发展影响着个体整体素质的形成和提高,而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过程中,高校辅导员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心理素质发展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高校辅导员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就需要不断的心理成长,在这种心理成长过程中,自我觉知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包括对自我需要与动机方面的自我觉知能力,对情绪情感方面的自我觉知能力,对辅导员角色的自我觉知能力等方面.通过这些方面的自我觉知能力的培养,高校辅导员可以更好的实施心理教育.  相似文献   

5.
现象意识是意识的困难问题.自我表征理论把主体特征看作现象意识的核心,认为一个有意识的心理现象是心理状态的自我表征.它的论证思路是把主体的觉知作为有意识状态的必要条件,用表征来界定觉知,然后指出表征是自我表征,最后把自我表征纳入自然主义框架,从而实现对现象意识的还原解释.自我表征主义是布伦塔诺主义和高阶表征理论相互融合的产物,它和高阶表征一样,实质上也引入了多于一阶的其他表征关系,不仅面临不同表征之间的表征机制,还需要进一步阐释为何表征必然是自我表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指出哲学尤其是心理学忽略了对心理觉知特性的研究;其次分析了心理觉知特性——混流模灰性质,进而认为心理活动更多地表现为心理内容,它具有“水袋”特征;最后,认为个体对外界的反应过程是个混流模灰性的自我化中介解释及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7.
自我觉察是心理咨询师培养与保持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在心理咨询师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自我觉察可以促进心理咨询师对自我的认识和觉知,能够帮助心理咨询师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实现自我的不断成长;能够帮助心理咨询师放下自我,真正表达出对来访者的同理心,更好地帮助来访者;能够帮助心理咨询师积累经验,保持和提高心理咨询技能。  相似文献   

8.
当代人过劳心理危机问题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过劳心理危机既表现于躯体的不良反应,又表现在情绪态度、人际关系及行为特征的异常变化。过劳心理危机的压力源来自外部工作和生活的高强度压力,也有内在的个人特质因素。而对过劳心理危机的认知及归因,有着许多不同认识和自我觉知。  相似文献   

9.
时间意识的双重意向性决定了前反思自我觉知在现象学研究上的重要地位。在现象学心理学中,前反思自我觉知以诸多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概念形态存在。它在生活世界中具有奠基性,并作为意识的自身给予性构成了任何意识经验所具有的基本的自我感,帮助现象学摆脱意识研究的无穷倒退陷阱。伴随虚拟现实技术与认知神经科学的蓬勃发展,前反思自我觉知的上述特征在自然化现象学运动中得到重新检视与系统推进。橡胶手错觉实验揭示的拥有感可以被视为前反思自我觉知的核心构成,而自我参照系的脑电特征佐证了前反思自我觉知的奠基性。这将启发现象学家与神经科学家开展更多值得期待的联姻工作。  相似文献   

10.
意识活动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一种能够被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但也有不能被觉知到的,那是无意识活动。所谓无意识,就是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一种难以觉察的内在驱动力而使人产生的一种不由自主的表现,它在一般状态下都处于压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二十问”测验对南通纺院12级新生自我意识发展状况做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高职生的自我肯定感较强;多数学生较关注心理自我与社会自我,忽略生理自我;一些学生缺乏理想自我或者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较大,有理想化倾向;部分学生不能觉知他人眼中的我,自我意识部分内容缺失,自我意识发展不完善。针对这些特点,学校和教师应该帮助大学生完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2.
心理学研究中环境的性质、类别和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生存和生活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的。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对环境有着非常不同的理解,这包括物理的、生物的、社会的、文化的和心理的环境。但是,对于人的心理来说,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环境是心理的环境。心理环境是人所觉知到的,是人所理解到的,是人所创造出的。没有人的觉知,没有人的理解,没有人的创造,也就没有具有实际意义的环境。环境对人的心理的意义并不是外在的影响,而是共生的历程。  相似文献   

13.
心理的本质应该是“知”(觉知),因为“知”乃是一切心理意识现象的特征品质,且与其是性命悠关的:有“知”则有心理在,“知”一丧失则心理也消失了。但其他各种别的“心理本质”,如理性、自由、反映和意向性等实际都不够心理“本质”的资格,因为还存在着多种非理性、非自由、非反映性和非意向性的心理意识现象,故这些性质不是一切心理现象皆具备的。“知”(觉知)是最基本的心性,常被熟视无睹,但它却是最深奥的概念之一,因而也最适合表征心理的本质。对“知”的长期忘忽已经耽搁了对心理意识的本质把握和深入理解,并造成了许多不当的纷争。  相似文献   

14.
现在不同学派的许多论者都借用"第一人称视角"来作为承认主观心智现象的理由或根据,但不究其运用条件。分析表明,"第一人称视角"的本义是:能成为"我"的在者对本身的自知状态,它以有觉知能力为条件。由于觉知是主观心性,其所知内容也必为主观现象,故而有知在者以第一人称视角觉知自身时只能主观地澄明自身而显现主观现象。因此,没有觉知能力的东西将不能有第一人称视角(来产生主观现象)。若赋予毫无觉知的物理系统以第一人称视角(而能有现象概念)则是僭越行为。  相似文献   

15.
"觉知"这一概念在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领域的引入,为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提供了新的方法。现阶段,国内外诸多学者已经相继开发出了一系列"觉知"工具,这些工具为学习者提供不同的觉知内容,基本上涵盖了行为、认知、社会性交互三个方面。对计算机环境中的觉知工具进行研究时需要考虑两个核心问题:如何产生可供学习者觉知的信息;如何让学习者对觉知信息产生觉知。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觉知信息可能会造成的对学习者隐私的侵犯、对学习的干扰、信息过载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如何使机器人这种人工认知系统获得人类水平的智能,是目前人工智能发展的主要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人类智能的运作机制和模式无疑是人工智能模拟的最好模型.情境觉知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为实现这个目标提供了一种合理的框架和方法论.这就是关于情境觉知的通用模型、注意机制、情境觉知目标与心理模型的匹配要阐明的问题."事件-控制-行动-适应性"模型是情境觉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更突出了适应性表征特征.基于情境觉知理论开发的各种应用软件不仅是技术手段,更是方法论,体现在人工认知系统设计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7.
声音     
<正>她似缕缕清风,让教师自我觉知;她如绵绵细雨,使学生心灵滋润;她像阵阵惊雷,把教育阴霾驱散。我深深地呼唤她,衷心希望《江苏教育》(心理健康)真正成为学生、教师和家长的良师益友。——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魏军知良策,明得失,它是一线心理教师渴望的精神食粮。衷心希望《江苏教育》(心理健康)成为心理教师成长的平台,以实用的图文提升教师水平,惠及学生心灵成长。  相似文献   

18.
自我既是一个开放的、稳定的、多维度的系统,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在时间上延续的系统。时间自我即是指自我发展的延续性,它以现在为基点,始于过去,延伸未来,因而包括过去自我、现在自我和未来自我三个成分。当个体觉知到过去、现在和未来自我之间具有相互连接的关系时,对它们的评价也会趋于一致,这称为时间自我的同化效应。相反,若当个体觉知到过去、现在和未来自我之间具有相互分离的关系时,对它们的评价也会明显不同,这称为时间自我的对比效应。研究时间自我的同化和对比效应的方法主要有评价法、投射法和逆向推断法。解释这两种效应的理论模型包括基于动机的时间自我评价理论和基于信息加工的选择通达模型。影响同化和对比效应的主要因素有时间距离感、时间标志、情感卷入和心境一致性。未来拟考虑将此种研究范式应用于探讨自我发展的年龄特征。  相似文献   

19.
知识觉知过程是虚拟协作学习活动中的学习者内部发生的一个重要的认知过程,它可以增加不同学习者之间相互讨论和开展协作的机会。基于这一概念,本文提出了促进知识觉知的协作策略,并根据具体的协作学习活动建立觉知模型,最终完成交互活动工具的设计。  相似文献   

20.
自我倾注是个体对内部产生的、与自我相联系信息的觉知。通过对自我倾注的研究,有助于探索自我倾注与人格变量的关系,以及其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几类主要的测量与评估自我倾注的方法,分别是(1)语句编码法;(2)自我报告法,包括情境性自我觉知量表、自我意识量表、自我倾注量表、深思-反思量表等;(3)内隐评估方法,包括代词选择任务、自我倾注的Stroop任务、单词识别任务等。总结了自我倾注测评方法的分类。最后,指出未来研究应该提升自我报告量表的信效度,在跨文化研究中检验诸工具的适用性,以及探索新的内隐评估方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