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在权的"因果排除论证"意欲表明,在行为的客观的生理原因和主观的心理原因之间的关系上,非还原的物理主义的逻辑归宿要么是同一论,要么是副现象论。形而上学中的物质构成范畴是一种介于同一与二元不同之间的"非同一的统一"关系,具有重要的心灵哲学意蕴。将物质构成范畴引入心灵哲学中,能在坚持强非还原的物理主义的前提下,以反对心身随附性原则为核心,为独特的心理属性具有独特的因果效力辩护,从而推动心灵哲学向构成物理主义形态发展。  相似文献   

2.
金在权对精神因果的研究影响深远,他提出的排他性论证至今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热点。其实,金在权在早期还提出过一种解释精神因果的模型,但是这个模型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个模型认为,精神因果关系是随附于物理因果关系的副现象因果关系,所以这个模型被称为随附因果模型。文章研究了金在权早期的精神因果思想,并分析了他对早期思想的自我批评。我们认为,在处理精神因果的问题上,他后来提出的功能化还原模型并不比随附因果模型好;因此,他的功能化还原模型是否真如他所说那样,是接近充足的物理主义,还需要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叶以来,物理主义逐渐成为心灵哲学界的主流思潮,如何在物理主义的本体论框架之下说明心理因果的可能性则是一个热点问题。作为物理主义哲学家中的领军人物,金在权的心理因果理论是不能忽视的,系统地了解他的心理因果理论对于国内的心灵哲学研究有着重大的启发意义。金在权的心理因果理论可分为四种,分别是"随附因果理论"、"析取功能还原主义"、"功能性质概念主义"、"殊型还原主义",然而,每一种理论都无法达到金在权想要达到的目的:"挽救"心理性质的因果效力。  相似文献   

4.
围绕心理因果性问题的还原主义和非还原主义之争是当代心灵哲学中最重要的学术焦点之一。以金在权为代表的还原主义者试图从因果解释、层级世界模型、物理实在论的角度回应非还原主义者的质疑,并为其立场提供形而上学的辩护。然而,我们的分析认为,近半个世纪来金在权对心理因果性的论述反映出他不断弱化的物理主义承诺以及不断退守的还原论纲领,也揭示出当代还原论旨趣的心灵哲学难以突破的限度和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附性"概念与心-身问题密切相关。金在权继戴维森之后对这个概念作了详尽的分析,区分了"弱随附性"、"强随附性"和"全总随附性"。文章对这些概念给以介绍和澄清,指出全总随附性是三者中最弱的,进而给出这三种随附性的意义底线。在此基础上探讨随附性的哲学意蕴。全总随附性的典型语境是单世界论域,并且是不可还原的;弱、强随附性的典型语境是多世界论域,并且是可还原的。相对于单世界论域,宏-微随附性成为整-部随附性,而整-部随附性就是全总随附性;相对于多世界论域,宏-微随附性成为层次随附性,而层次随附性就是强-弱随附性。文章主张,自由意志是不可还原的,这意味着心理性质对于物理性质至少在某些方面是不可还原的;但是这种不可还原性仍然同整-部随附性即全总随附性是相容的。  相似文献   

6.
因果排他性问题,是精神因果的一个重要论题。它因为涉及个体的行为责任,故在心灵哲学界得到广泛讨论。非还原物理主义,否认精神属性可以还原为物理属性,但面临因果排他性问题的威胁。Menzies和Dretske,分别通过构建出兼容的因果模型和分析随附性概念,试图为精神属性的因果作用辩护。但是,由于主体视角及反事实依赖因果概念的不足,他们混淆了因果关系与因果解释关系。实体而不是属性,是因果作用的载体。属性,只有因果解释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非还原物理主义者一直被"因果排除问题"所困扰。很多哲学家认为解决该问题的一种有效策略是所谓的"自治进路"。但是,钟磊指出"自治进路"的反事实因果解释蕴涵了"下向因果原则",因此不能解决"下向因果"排除论证。有反对者指出他在论证中不加区分地使用了"物理实现者"这个概念。我们通过对该概念的分析说明,"自治进路"的反事实因果解释可以有效地解决"下向因果"排除论证。  相似文献   

8.
当代西方哲学中的随附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附性理论是西方哲学领域近年所兴起的、有关心身问题研究的新范式,该理论认为:心身之间是随附的,这种关系是我们以往认识到的同一、平行、还原、因果和蕴涵等关系之外的一种非还原的依赖和决定关系。随附性理论从它产生至今,已经经历了较大的发展,而J·金和P·麦克劳克林对随附性进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和奠基性的作用。这一理论的发展,将有助于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心身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附性"意指"必然地,若事物X具有性质G和性质F,则如果另一事物Y具有性质G,那么它也具有性质F"。它是现代二元论或者非还原论借以说明道德性质与事实性质的关系,从而与还原论表现出差别的时候,常常会顾及到的概念。但是,"随附性"和"还原性"并不必然是矛盾的,即便是还原论者也可以承认"随附论"的基本观点,因此"随附论"并不能给非还原论提供理论支持。而更为重要的是,"随附论"涉及的"对混杂世界的禁止"问题亦为"投射论"提供了理论支持,而后者恰恰与以非还原论为代表的实在论是截然对立的。  相似文献   

10.
意识本质论在笛卡尔之"我思"的形而上的构建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而笛卡尔循环无疑强化了它在认识论、知识论中的基础地位.但是,异己现象学作为一种整合自然科学知识的科学方法论,提出意识的因果怀疑论,即意识在人类长期的进化中并无发挥适应环境的因果作用.弗拉纳根由此从僵尸主义者视角提出反本质主义意识论论证,指出意识并非人类据以理性思考与行动的本质.查莫斯把僵尸论证从形而上或概念的层面外推于逻辑可能性,使之成为超越心身问题的宇宙论问题,结果加剧了意识自然化的难度.因为意识要么陷入认知神秘主义泥淖,要么是副现象论,由此考量着自然主义的理论极限.  相似文献   

11.
符号计算主义的意向实在论论证的要点,是表明具有语义性质的命题态度的因果效力。然而,在这里,命题态度的因果效力是通过命题态度的句法性质而得到论证的。这就给符号计算主义的意向实在论论证带来了问题:命题态度的语义性质如何能够对认知系统的行为具有因果相关性?语义性质的因果效力问题是意向实在论论证的关键所在。因此,符号计算主义对意向实在论的论证是不成功的。  相似文献   

12.
戴维森的非法则性一元论极大地复兴了当代心灵哲学对心灵因果性的讨论,关于其心灵因果效力的争论持续至今。在众多批评者中,金在权对其副现象实质的指责最具有代表性。通过考察非法则性一元论下心灵事件和属性发生因果作用的机制,及其可能的摆脱副现象指责的方式,可以局部阐清这一复杂的争论。戴维森实际上难以应对金在权的批评,并在很大程度上误解了后者。  相似文献   

13.
心智哲学视角下的汉语成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心智哲学的视角来审视,成语的心理属性来自于物理属性,即将物理属性在感受质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涌现为心理属性.整个过程都是在意向性的统制下进行的.心理属性和物理属性之间不同于一般的因果关系,心理属性随附于物理属性.心理属性由物理属性决定,但又有其自主性,心理属性对物理属性具有下向因果力.使用成语在特定的情景下对某一事件作出与语境一致的表征是一个认知加工的过程,是物理属性涌现为心理属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随附性:当代西方心灵哲学的新“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附性是当代西方心灵哲学的一个新范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高度的重视。本文依据大量第一手资料,对当今随附性研究之缘起和主要问题,随附性的种类及其相互关系,随附性与还原、决定的关系,西方随附性研究的得失及启示作了全面深入的分析与探讨。文章最后认为:随附属性与关系是宇宙万物尤其是心理现象中的一种在过去被忽视了的但又极其重要的新属性、新关系,对它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将丰富我们的宇宙结构图景和心身理论  相似文献   

15.
沙格利尔等人的讨论理清了全局随附性的准确涵义,班尼特的讨论突出了全局随附性和个体随附性的区别。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全局物理主义和个体非充分决定论,用以描述心-身关系,并为此提供了三条理由。我们的结论是,建立在全局随附性上的心-身关系正是我们需要的物理主义模型。  相似文献   

16.
破除意识的神秘性,使得意识成为可科学理解的物理或生物现象是秉承科学主义传统的当代心灵哲学、认知科学和脑神经科学等多学科一直不懈努力的哲学——科学议题。鉴于笛卡尔哲学中的意识概念并未真正经过理性法庭的审判,使得意识祛魅具有不彻底性,还原论者开始了意识的科学还原和概念取消多种进路尝试。笛卡尔主义者内格尔针对还原主义论证提出现象学论证,由此指明意识还原的科学纲领在方法论上同样犯了范畴错误,即在科学的还原过程中遗漏掉主观性。还原论者忙于通过修改物理本体论承诺来消除主观性难题,结果为神秘主义、突现论和目的论开了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17.
当代心灵哲学中,存在三个反驳物理主义的重要论证:可设想性论证、解释鸿沟与知识论证。可以利用副词理论来重新理解这三个论证,从而支持物理主义。副词理论认为主观体验并非某种非物理的实在,只是主体从自身内在的角度以特定的方式把握某一状态,而物理世界只是从第三人称视角的解释。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是两种不同的副词修饰方式。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由波尔互补性原理来解释。这意味着虽然心理的与物理的在认识论上是不能相互还原的,但在本体论上并不存在两分。  相似文献   

18.
经典主义通过"思想的构成性论证"指出:联结主义表征要么缺乏构成性,要么只是经典主义的落实形式。落实的联结主义和消除的联结主义成为回应这一主张的两极。构成性质在思想中的表现和地位,是认知架构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9.
西方著名的心灵哲学家J·金是当代随附性研究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他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对随附性的描述性说明以及对随附性各概念所作的细致分类,他还在随附性的讨论中引进了可能世界的理论和模态算子。虽然J·金的随附性理论遭致了赫尔曼、皮特里等人多方面的非议和责难,但是,J·金把随附性看作是一种不同于因果关系的协变、依赖或决定的关系范畴,无疑为我们解决传统的心身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也为我们认识宇宙的结构图景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  相似文献   

20.
语法化离不开"人"这一主体,是"心智"的心理属性或事态特征的体现,受到心理机制的影响和制约。语法化是某一语言表达式从"事件"到"用例事件"的映射过程,受主体意向性和心物随附性的制约。意向性包括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体现了主体的心理属性;心物随附性体现了主体的身体属性。语法化是语言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尝试从心智哲学视角,对语法化的生成机制进行描述,揭示语法化产生过程中人的心智活动,为语法化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