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肩负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但是在中学体育课中的良好开展是任重道远,加强武术教材、武术教学方法、中学武术师资的培养,对中学武术课的开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发挥高校武术人才优势,地方武术拳师的优势,为中学武术课的良好开展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2.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饮誉天下,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武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仅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技法、功法,而且有一套与武术密切相关的道德体系。本文试从学理的角度,探讨中华武术德与艺的关系问题,旨在弘扬中华武术的同时,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思想,使人了解武艺与武德是同时存在、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3.
陈宏良 《金秋科苑》2008,(6):248-249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大花园中的一颗奇葩,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对它的传承、传播与发展一直是体育界的热门话题,其中武术进入学校课堂教学是武术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武术教学当中,教学的各个环节起着不同的作用又相互依存成为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4.
浅谈武术课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宏良 《今日科苑》2008,(6):248-249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大花园中的一颗奇葩,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对它的传承、传播与发展一直是体育界的热门话题,其中武术进入学校课堂教学是武术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武术教学当中,教学的各个环节起着不同的作用又相互依存成为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5.
许晓部  王玉国 《科教文汇》2008,(13):120-120
高校武术教学中,在教授武术技术技能的同时,也在传承中国的武术文化。武术文化能培育、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人格的价值,拓展武术文化的本土传承、弘扬中华武术文化。  相似文献   

6.
《科学中国人》2011,(20):78-81
丹青流韵,翰墨传情,乃书法艺术之高境界所在。作为"一代书法大师",王文祥在弘扬书法艺术的同时,更对弘扬传统文化痴心不改。在他看来,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认同感的核心所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与传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7.
武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重要载体,武术与中国古典哲学水乳交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武术表演是武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与武术技击同源,与武术技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共同铸就了中华武术的基本样貌,武术套路表演是武术表演的主流。在大力弘扬中华武术的当下,武术套路表演是一项历经时代检验,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推进方式。武术套路表演古已有之,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代,武术套路表演的层次水平已大大提升,声乐在武术套路表演中的运用得到了普及。声乐与武术套路表演的结合,使得武术套路表演的舞台特质得以展现,为中华武术的推广与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声乐的融入展现了武术套路表演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彰显了武术套路表演的技击美和艺术美。探讨武术套路表演中的声乐运用,对促进武术表演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内江科技》2016,(8):125-126
传统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变革中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融合了古典哲学、美学、军事学等重要的内容,但是随着近代武术的没落和西方强势文化在中国的影响,武术传统文化正在逐步消失,而高校作为我国培养高等人才的学府,拥有丰富的教师资源和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因此传统武术文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传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目前,传统武术文化在我国高校中的传承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武术和武术文化的传统相脱离;对传统武术文化的整理和挖掘不够;教学方法与手段相对落后;体育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重视传统武术的文化传承性,整理和挖掘传统武术文化,改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内容,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9.
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当代大学生应了解重视传统文化,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重任,高校图书馆应以此为契机,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0.
阴腾龙 《内江科技》2019,(7):107-108
"根"文化源于中华民族重视生命、民族和社会价值的传承与延续,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立足世界的根基。中原武术在中国武术的技艺传承、文化精神、门派延续、乡土情怀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根"文化特色。以中原武术"根"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力为着力点,从增强海内外华人凝聚力的高度认识中原武术"根"文化的意义,充分发挥中原武术"根"文化的纽带作用。立足于"根"文化这一核心优势,实施中原武术"根"文化信息产业研究、平台建设以及产业开发模式的探索,将中原武术"根"文化优势转化成真正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构建中原武术可持续发展的"根"文化生态圈。  相似文献   

11.
周杏芬  纪洪海  吴士昌 《内江科技》2009,30(10):166-167
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精髓内涵的武术文化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外在是竞技表现形式得到了越来越多探索的同时,其文化内涵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作为武术文化传承重要渠道之一的学校武术,在教学中也正在失去人文理想的指导与规划,在这种背景下,建构学校武术的人文理想及其实现方式,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建构武术的人文理想,是一个较大的课题,本文主要阐述如何通过学校武术人文教化,将这种武术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高校体育教育与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优质教学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家莲 《大众科技》2011,(9):162-164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育课程,不仅为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注入新内容和活力。而且对传承、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着重要意义。通过高校体育教育与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优质教学资源整合,教学实验与课程评价的实践研究,论证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优势作用,适合大学生体育锻炼多元化的需...  相似文献   

13.
构建大南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对于传承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将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对大南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战略思路、目标、管理机制、开发机制、资金保障机制、文化生态补偿机制、人才队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4.
李静楠 《科技风》2012,(20):208
武术要继承和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把武术作为中小学的一门课程,进行系统的武术教学是武术发展的良好途径。文章在查阅了大量文献整理得出,武术有单独开设课程的理论基础和经验,认为在中小学进行系统的武术——扇术课程的教学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振奋民族精神;提升民族的自尊心,在宝鸡市中小学开设武术——扇术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也是传承武术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而武术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其不但能强健人们的体魄,还能磨练人们的意志,培养良好的民族精神。因此在传统的武术教育中,必须贯穿武术文化,使得青少年能够对武术精神、武术文化进行传承。笔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为广大的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现代武术的价值功能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宝山 《内江科技》2007,28(9):50-50,26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奇葩。武术能够历经几千年中国历史车轮的碾压而不被湮灭,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今社会越来越显现出它特殊的文化魅力。本文通过武术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分析,促使人们更好地认识武术、喜爱武术,从而把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精髓更好地弘扬。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文传承、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信仰的重要依托与精神传承的灵魂,是构建全民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石。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可以尝试在融合建设方面进行改进,以期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繁荣。  相似文献   

18.
《科技风》2016,(1)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武术操练习对小学生具有良好的健身功能,它对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有着深远影响。本文内容具体分析了武术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冯麒  孙留中  廖文雄  杨勇 《内江科技》2022,(12):127-128+42
<正>发展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是弘扬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布依族花棍舞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渊源与传承价值,布依族花棍舞融入中学体育课程丰富了中学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有利于中学体育的发展,探讨布依族花棍舞融入中学体育课程的可行性,提出花棍舞融入中学体育课程的依据及路径,为进一步发展地方中学特色体育课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使其能够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增强人民的体质等方面的作用。本文主要是对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澜沧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