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拥有发达的"百工"教育.但先秦儒家的理论体系中,儒家"士"的教育与"百工"教育不同,儒家轻自然、斥技艺;两大"显学"之一的墨家,到了汉初突然销声匿迹.近代职业教育则是伴随着西方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产生的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潮.18世纪60年代,晚清洋务派引进了技术、实业教育,开始了历时50年的艰难探索.  相似文献   

2.
在先秦诸子中,墨子不仅是技术熟练的工匠,而且重视工匠技术的传授。从《墨子》中有关内容分析来看,墨子的工匠观主要体现在对工匠社会地位、工匠能力素质、工匠考核方式及工匠技术规范四个方面的认识。继而,从方法上来讲,成为工匠需要吃苦耐劳、知行合一、拥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对职业的专注和热爱。墨子的工匠观及其相关建议,对于当代中国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保证"农与工肆之人"获得平等的教育权力;主动施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道德教育要提倡兼爱,重视自我修养;重视职业教育在社会阶层流动中的作用。当然,墨子有关工匠的思想也存在着局限,在教育实践中要批判性地吸收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六家"与"九流"观念源于汉代学者建构的先秦诸子学术谱系,迄今仍然是认识先秦诸子学术群体的基本参照框架。近代以来学界从概念、方法、新材料等层面不断质疑此框架,多有学者在概念层面,将先秦、秦汉学者所论之"家"理解为现代意义上的"学派",实则难以与"家"的历史含义完全对应;将《汉书·艺文志》视为狭义的"目录学"分类,又低估了其学术史价值。大量新材料的发现,填补了部分先秦学术史的"空白",但却在研究倾向上出现高估出土文献学术史价值的趋势。而新方法的导入,对于先秦诸子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但却以汉代学者的研究框架作为对立面,忽视了其"平等"的方法论价值。平心而论,在目前条件下,新材料的发现、新概念的引入、新方法的导入等,并不足以动摇汉代学者的研究框架,相反在更深层次上再一次证明,汉代学者对先秦诸子思想谱系的研究成果,依然是基础性且富有启发性的。  相似文献   

4.
《考工记》的年代、作者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工记>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作者绝非一人.他介绍了先秦时期"百工"30个工种的制作技术,是我国古代科技史上的一部奇书,对人类二千余年的科技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工匠培训和手工业技艺的传授有官府中的工匠培训、家传工艺和师徒相传等形式。一、官府工匠培训我国的官府作坊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记载见于《周礼·考工记》,提出"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工匠之事归冬官司空之下的"百工"管理,工种有攻木之工、攻金之工、攻皮之工、设色之工、刮磨之工、搏埴之工、  相似文献   

6.
"工匠精神"不仅是一个国家雄厚技术实力的象征,更是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的源泉。现今工匠精神的重新重视不仅给金融行业带来很大的冲击,也对我国高校的工匠精神培养带来了震动。本次调查了佛山市五家金融机构,了解他们对工匠精神的认知与需求、固守与创新,以此为前提,对佛山四所高校进行调查,重在推动高职院校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准工匠",这样一方面服务了企业发展,另一方面推动高职院校的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7.
通过以德国和日本培育工匠精神的关键时期为参照,从培育工匠精神的环境出发,对培育工匠精神的内在基础进行分析,认为培育工匠精神的内在基础为创新发展提供了支持,也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高职学生过程创新的角色定位是高职创新发展的新方向,提出可分技术学习、技术选择、技术结合三个步骤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实现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先秦时期中华诸族在不断扩大的内、外交往中,认识到了相互交流、相互开放的意义,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开放机制和开放精神。"和合"、"来百工、柔远人"、"利天下"等精神成为促进中华社会内外交流、开放的精神理念,还有了通过交流、开放,使天下成为一体的初步认识,为此,"万邦咸宁"成为先秦人所追求的终极政治秩序。  相似文献   

9.
上古时代,工匠是除巫职之外的又一个重要的专业阶层,它们在某些职事上与巫相同,都以规矩为符号,因此被认为有神秘性特点,有权谏诫君王。春秋战国时期,工匠的"艺事"又被视为"道"的体现。先秦史书中记载的工匠有垂、奚仲、傅说、匠庆等,他们艺事精湛,地位崇高,行谏诫之责。《墨子》指责公输班"重技轻义",显示了墨家对工匠超越性传统的坚持;《庄子》中的工匠多为得道者或谏诫者形象。这些工匠在谏诫时则往往以自己的技艺设喻,体现了"执艺事以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中国工匠美术教育从先秦至近代的发展与变化。  相似文献   

11.
彭干梓 《职教论坛》2007,(19):60-64
先秦墨家代表手工业的小生产劳动者思想,一度显赫非常,成为与儒家并列而对抗的政治教育集团和学派。在儒家的理论体系中,"士"的教育与百工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墨子》中记载了墨家传授劳动技术的内容,大多上升为经验科技的形态,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生产技术向科学理论飞跃的最早成果,为古代技艺教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2.
在明确了"工匠精神"和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基础上,分析了在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视角下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可行性,最后从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以及学生个人等多元主体互动参与的角度,分析了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为我国制造业和教育界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工匠的身份认同包括了工匠对其身份的确认与表达,以及社会对工匠身份的确认与表达。工匠伦理建构中认同工匠至少包括生产力、交往及社会认同三种维度。从工匠的自我认同来说,工匠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升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但是,社会对工匠的认同,还存在认同度不够高的现象。认同工匠使普通的工匠得到普遍关注,为工匠精神向工匠伦理的转换创造条件,会提升工匠的内在驱动力,促进劳动生产率,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具伦理规范性。如此,认同工匠会培育出适合工匠伦理生长的环境系统。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拥有发达的“百工”教育。但先秦儒家的理论体系中,儒家“士”的教育与“百工”教育不同,儒家轻自然、斥技艺;两大“显学”之一的墨家,到了汉初突然销声匿迹。近代职业教育则是伴随着西方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产生的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潮。18世纪60年代,晚清洋务派引进了技术、实业教育,开始了历时50年的艰难探索。  相似文献   

15.
工匠精神内涵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国家与民族的发展高度与广度。以制造业为主的国家,尤为重视技术的强大,而技术的强大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高职院校是培养建设"大国工匠"的主要阵营,将工匠精神与培养技能型人才理念相融合,是实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工匠精神的培育能够体现学生职业生涯的自我发展动力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检验高职人才培养机制是否与时代的发展要求相呼应。目前,职业院校在追求功利性而忽略职业精神培养、企业短缺人才培养过程等现实情况下,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势在必行。在高职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融入中,存在观念认知程度参差不齐、课程体系不够科学、执行浅尝辄止、不够深入等问题。加强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机制、加强完备校企合作机制是高职院校责无旁贷的担当与责任。  相似文献   

16.
一、对课堂教学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1.教学内容"数字化"传递,增强课堂互动性.电子交互白板技术为课堂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技术方便,利用它制作的课件,允许学生更改.如语文教师在指导汉字写法时,让学生在白板上参照演示动画同步书写,极大促进了学生对书写技能的掌握.无论学生写得是否规范,白板系统都会自动储存这些宝贵资料,充实教师原先的课件内容.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全国两会的召开,"工匠精神"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要突出抓好提升消费品品质、促进制造业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三个方面。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何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在欧洲,是象征瑞士钟表的品质、德国工匠的严谨与精确;在亚洲,则是日本制造的品质与贴心。财经学者吴晓波讲得很形象:做电饭煲的,能让煮出来的米饭粒粒晶莹不黏锅;做吹风机  相似文献   

18.
在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转型升级的当下,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工匠人才成为时代的呼唤,"工匠型"教师队伍是培养合格工匠型人才的关键."工匠型"教师具有技术性、职业性和人文性特征.通过线上问卷调查与线下访谈发现,高职院校在"工匠型"教师培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以标准为引领,建立培养标准体系;以分层培养为抓手,构建协同培养新模式;以提升内驱力为目标,完善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9.
技术工人在我国古代有个统称,叫作"百工".他们的社会地位不高,用韩愈《师说》里的话说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相似文献   

20.
"立德树人"语境下,学生核心素养成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中心任务与根本立足点.职业教育作为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类型教育,其本质属性决定了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专业性与类型化特征.工匠精神的当代回归既呼应了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类型化的建设需求,又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价值参照.依托学生核心素养,弘扬培育工匠精神,是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时代要义,更是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根本价值遵循.借助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深入探寻我国工匠精神指向于劳动教育的真、善、美三层次价值意涵,以期通过工匠精神渗透反哺学生劳动素养的内化生成,从匠知、匠能、匠行引领学生涵养人文与科学的劳动价值体认,发展实践创新的劳动技术技能,践行绿色健康的劳动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