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1961年—2020年乌兰浩特市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近60 a乌兰浩特市高温日数、极端高温、高温热浪事件的变化趋势及特征。结果表明:近60 a来乌兰浩特市年均高温日3.1 d,年高温日数以0.6 d/10 a的速率增加;极端高温为42.5℃,极端高温以0.3℃/10 a的速率增加,几乎所有的强危害性高温日均出现在21世纪;高温天气、高温热浪事件主要出现在6月—7月,近10 a高温日和高温热浪事件呈显著增多趋势;利用高温热浪有效积温法对高温热浪事件进行评估,1997年6月的高温热浪事件为历史上最强的高温热浪事件。  相似文献   

2.
基于东江流域1960年-2009年逐日降水数据资料,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滑动T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法,分析了近50年来东江流域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江流域极端降水指数的多年平均值及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区域差异.极端降水指数增幅较大的区域位于流域下游,以增城为中心的地区升幅尤为明显,流域上、中游地区变化幅度相对较小.近50年来,整个东江流域极端降水指数未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除连续湿日数外,其他极端降水指数仅呈现出弱的上升趋势.东江流域的极端降水与年降水量密切相关.流域极端降水指数的突变特征并不一致,5日最大降水量、强降水日数、连续干日数及连续湿日数分别在1984年-1985年、1973年、2005年和1978年前后发生突变.近50年东江流域极端降水事件变化,普遍存在着22~23年左右的主周期和7~8年左右的次周期.  相似文献   

3.
利用嘉黎气象站点1961~2012年逐日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其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52年嘉黎RX1day、CDD和R99呈减少趋势,其他极端降水指数都表现为增加趋势,以R10mm、CWD和PRCPTOT增幅显著,增幅分别为0.89d/10a、0.75d/10a和15.64mm/10a.在时间转折上,CDD的突变点时间较早,从1971年开始;R10mm和PRCPTOT的突变点发生在1985年,CWD的突变点在1998年.  相似文献   

4.
1963-2012年青藏高原东缘极端气温变化特征及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雪雁  雒丽  王亚茹  张钦  刘原峰 《资源科学》2014,36(10):2113-2122
利用1963-2012年青藏高原东缘23个站点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日平均气温资料,选取11个极端气温指数,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曼-肯德尔(Mann-Kendall)突变检验及小波分析法对该区域近50a极端气温的时空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发现:①年内日最高气温、年内日最低气温、夏日日数、暖昼日数、暖夜日数及生物生长季的变化均为上升趋势,结冰日数、霜冻日数、冷昼日数、冷夜日数及气温日较差的变化均为下降趋势;②三个区域的极端气温指数空间差异明显,且极端高低温、冷暖指数及昼夜指数的变化趋势呈现一定的不对称性;③各个极端气温指数在不同的年份发生了突变,且存在13a左右的震荡周期。  相似文献   

5.
选取1951年~2016年通辽市科尔沁区日最高气温≥35℃资料,分析其年代际变化,并定义持续2日以上的高温为持续高温,统计持续高温出现次数,分析持续高温的时间变化。分别用趋势分析法以及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科尔沁区高温天气及持续高温天气的年代际变化和周期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科尔沁区高温天气年代际表现为逐渐减少趋势;持续高温天气年代际表现为20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减少,20世纪九十年代后增加的趋势;周期变化为1955年1个偏多中心和1997年、2001年、2016年3个偏少中心,并经历了4个约15年左右的高低转换期。  相似文献   

6.
根据通辽市10个站近51年的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本地区≥30℃高温日数的年际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市≥30℃高温日数空间上呈中部偏多南北偏少的态势;各站高温日数的年变化趋势都是呈上升趋势,上升最快的也都是扎旗站,各站与全市的变化趋势基本是一致的;通辽市历史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扎旗高达43.7℃,出现在2007年6月10日;全市高温日数年代最高值出现在21世纪的前11年。  相似文献   

7.
分析郑州2011年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和成因分析认为,高温天气形成的环流特征是新疆暖高脊稳定少动,当大气层结稳定时,下沉运动会引起局地气温上升,引起局地气温上升。高温的天气动力学分析表明,温度平流和绝热冷却对高温天气的形成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8.
莱芜市近30年蒸发量及其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莱芜市近30年来蒸发量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蒸发量与几个主要气象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提出了几种减小蒸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10.
1958-2013年豫南地区极端气温变化特征及周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晓华  赵景波 《资源科学》2014,36(9):1825-1833
通过对豫南地区每日气温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Morlet复数小波等方法对WMO发布的10种极端气温指数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突变年份及周期性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1958-2013年豫南地区的极端最高气温缓慢下降,极端最低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夏季日数、热夜日数、暖昼日数、暖夜日数呈现波动上升,冰冻日数、霜冻日数、冷昼日数、冷夜日数呈下降趋势。极端最高(低)气温、冰冻日数、霜冻日数、夏季日数、热夜日数、冷昼日数、冷夜日数、暖昼日数、暖夜日数都存在30a左右的周期。其中极端最低气温、冰冻日数、冷昼日数、冷夜日数、暖昼日数都存在5a及以下的周期。总体来说,1958-2013年,豫南地区极端天气热指数呈上升趋势,极端天气冷指数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1.
12.
1962-2012年西南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袁文德  郑江坤  董奎 《资源科学》2014,36(4):766-772
基于西南地区90站1962-2012年逐日降水数据,采用百分位阈值法定义极端降水事件,用MannKendall秩次相关法,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对西南地区的极端降水事件进行了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日最大降水量从东部的103~118mm减少到西部的25.4~46.7mm,极端降水比率从东部的39%~43%减少到西部的23%~25%。极端降水量、极端降水强度和5日最大降水量则分别从东南的508~610mm、55~64mm/d和158~190mm递减到西北的118~220mm、17~28mm/d和53~85mm。该区1日最大降水量的变异系数最大,达39%,其次为极端降水量、极端降水强度、5日最大降水量、极端降水比率,极端降水日数最小为18%;各极端降水事件因子的值均属较强变异,说明西南地区内部极端降水事件差异性较大。近50年呈上升趋势极端降水事件中,1日最大降水量、极端降水强度和极端降水比率所占比例分别达60%、64%和61%,其中呈显著上升趋势站点所占比例分别达12%、10%和13%;极端降水日数下降趋势和显著性下降趋势站点所占比例分别为52%和4%。西南地区近50年极端降水事件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显著性不高;这和海温异常变化和复杂的地理环境有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13.
14.
近50年来雅鲁藏布江流域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0年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6个气象站逐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等资料,采用气候趋势、气候倾向率、滑动平均和M-K法等现代气候诊断方法,分析近50年来雅鲁藏布江流域气温的年、季和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雅江流域近50年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呈现显著的升温趋势,增温幅度分别为0.35℃/10a、0.31℃/10a和0.45℃/10a。最低气温的增温幅度大于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各气温呈明显的逐年代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增温速度极大,尤其是21世纪初增温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5.
近10年重庆土地利用平衡及未来情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平衡问题的产生大多由经济发展的驱动所引起,而用地间的相互消、长形成最终的土地利用格局。本文采用历史统计、资料文献及未来经济发展设想等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近10年重庆土地利用的平衡格局及未来情景,结果表明:①重庆直辖10年间,主要土地利用格局体现为建设用地的快速增加和耕地资源的持续减少,且建设用地扩张带来的二、三产业产值和拉动固定资产的投资率较低。期间,土地利用平衡着重考虑盘活存量,少占耕地的集约"增效"途经,以及整理开源增加耕地或其它农用地的"减压"举措;②对比重庆未来土地需求与供给情景,2007年-2020年间,满足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适应性建设用地需求为16.87万hm2,而总共后备资源的适应性现实潜力,折算前也才仅有12.61万hm2,供需前缺口高达4.25万hm2,为此,必须探索"节流"与"开源"的新路子;③借助新的经济发展环境和政策导向,做好耕地流转集约"开源"置换建设占用耕地,跨县域甚至跨区域的农村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耕作层熟土剥离转换建设占用的支撑视角,可平衡重庆未来的土地利用情景,开辟增加耕地新渠道,统一城乡建设用地配置,确保建设占用和农业生产的用地需求  相似文献   

16.
17.
18.
选取河西地区13个气象站点1960年-2011年逐年日降水资料,计算河西地区极端降水阈值,分析了河西地区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未来变化特征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①各量级的降水日变化不尽相同,其中以小雪日的增加和微雨日的减少最为显著;②各极端降水指数均呈增加趋势,在20世纪60年代增加幅度大;③在0.05的置信度下,极端降水指数在1966年发生突变现象,突变之后极端降水指数向增多趋势转变;④极端降水指数在不同的时间序列存在长短不同的周期振荡,同时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所反映的极端降水指数的偏多和偏少结构不一样;⑤在空间分布上,极端降水指数的变化趋势存在较大的区域性差异,由河西西北向东南呈增加趋势,表明极端降水的分布是与所处的气候带有关的,季风可能是引起其变化的主要原因;⑥Hurst指数表明未来降水日数与过去趋势一致,但以小雪日(增加)和微雨日(减少)的持续强度最显著;极端降水指数中,R95极端降水量和最大5天连续降水量未来变化趋势和过去一致,但持续强度不大,R99极端降水量和最大1天降水量未来变化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也是地球独特的寒旱高极.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它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预警区和敏感区.2011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高艳红博士聚焦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开展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和陆面过程研究,研究了青藏高原3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理,通过高分辨率模拟揭示了中尺度过程在高原气候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中的作用,探究了高原独特的陆面特征对陆面过程和区域气候模拟,乃至全球气候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泾河流域近五年来植被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使用2004年10月和2001年10月的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lmaging Spectroradiometer)数据研究了泾河流域实行退耕还林还草以来的植被变化,结果表明近5年来植被指数大幅度增加,而且出现了2001年所没有的NDVI高值区(0.6<NDVI<0.8).因此可以认为在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以及自然条件综合影响下植被得到较好的恢复.分析结果表明本区的纬向分异以及垂直分异明显.纬向分异表现为自南向北随着纬度升高NDVI逐渐变小;山区因海拔高而降水较多,植被长势良好;经向分异在北纬36度以北的草地地区较为明显,表现为NDVI自西向东逐渐升高,而在36度以南农地地区NDVI变化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