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中国制造业广泛深度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体系、全球创新网络体系和国际贸易循环体系,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全球价值链和全球创新链双链关系日益密切。文章首先剖析全球双链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逻辑,然后基于中国海关微观数据和制造业行业层面数据,利用固定效应面板回归模型,从全球双链视角切入探讨中国制造业增长趋势及其结构演变。研究表明:前沿技术持续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高速增长的核心动力,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增速下滑却滞缓TFP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分解要素变动成因显示,不同于全球价值链抑制规模效率改进,由独立的单点式外部创新合作表示的全球创新链对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提升作用突出,而由研发合作创新-技术引进创新-出口产品创新形成的全球多环节链式交互作用能显著推动前沿技术进步。进一步地,全球价值链和全球创新链双链交互有助于规模效率改进。另外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更依赖自主研发创新。鉴于全球创新链对中国制造业TFP增长的核心驱动作用,文章提出要秉持系统性创新思维,建立全球价值链主动融入全球创新链,全球创新链内生驱动全球价值链的发展策略,推动中国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制造业在产业组织形态上既嵌入国内价值链充分依托广袤市场的多元化禀赋,同时又嵌入全球价值链参与国际分工实现动态转型升级,但关于场景驱动制造企业创新的探讨还相对少见。为此,选取中国制造业实现全球价值链攀升的微观基础——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基于场景化要素嵌入背景,以国内价值链嵌入广度和全球价值链嵌入高度为评价指标,考察在国内和全球双重价值链差异性嵌入情境下场景驱动制造企业创新实现全球价值链攀升的路径。从知识创新与扩散、产业集聚与升级、市场拓展与创造、生产性服务支撑4种因素间关系着手,通过对4个典型案例的分析发现,场景驱动制造企业创新实现全球价值链攀升有4条路径:链主企业通过创造需求场景实现全球价值链高位势嵌入;链主企业通过破坏创新场景实现全球价值链颠覆性嵌入;“专精特新”企业通过迭代升级场景实现全球价值链动态化嵌入;“专精特新”企业通过跨界经营场景实现全球价值链错位性嵌入。据此,提出中国制造企业应依据自身在国内和全球双重价值链网络的嵌入广度和高度设计合理的场景驱动创新方式,推进链主企业所属制造业圈层体系根植共生,同时政府及相关管理机构应当更为深入推进产业链、价值链...  相似文献   

3.
王娟  张鹏 《科学学研究》2019,37(2):276-290
本文基于2002-2015年中国工业面板数据,构建服务化嵌入制造业过程中与现有产业基础协同促进产业升级的理论模型,并进一步探讨嵌入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制造业服务化作用于产业的效果。实证表明整体制造业服务化与技术溢出的交互关系对全要素生产率呈"U"型关系,且嵌入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制造业进行不同程度的服务化并不能完全有效地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表征在不同类型的服务化结果不同。故笔者提出应加强产业联动,形成以多方服务内容协同演进支撑制造业发展的动态网络;将服务内容内化于制造业价值链本土创新为首要内容,联合嵌入全球生产网络的技术红利,实现多元化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打破全球结构封锁,有效利用服务要素实现服务模块化发展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制造业发展正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和趋势,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的背景下,全球制造业正在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中国提出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这一融合的基础是产业融合,产业融合的关键是制造业崛起,制造业崛起的标志是从"生产型制造"到"服务型制造"的转变。通过对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定义、分类、及其与两化融合的关系、国际化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全面阐述,分析提出发展我国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深圳成功实现了从"跟跑"向"并跑"、从"深圳制造"向"深圳创造",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在全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些地区正处于转型阵痛的情况下,如何立足深圳自身特色和中国国情,探讨和研究深圳的创新改革工作,进一步提炼中国创新发展的区域实践经验和示范推广模式,成为时下理论与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此,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创新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相关专家从进一步支持深圳先行先试、加快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和带动珠三角地区转型升级等方面,就深圳如何发展成为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声音     
正尤政(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我国经济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主战场。从2010年起,中国制造业总产值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可同时,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产品质量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和跨国著名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和新兴产业供给能力不足并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要素供给能力接近极限;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中国制造企业如何从全球价值链低端以制造业外包"承接方"为主,向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外包的"发包方"和"承接方"转变,以推动制造企业的价值链升级。基于以上分析,构建了利用外包组织间知识流动实现制造企业价值链提升的路径选择模型。  相似文献   

8.
《科技风》2021,(11)
智能制造是全球制造业发展的趋势,是"十三五"期间我国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战略举措,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针对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制造企业人才科技创新不够等问题,提出智能制造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应以创新为基础,重点示范和人才培养为抓手,不在落后的产品上尝试智能制造,以产品研发为驱动,切实提升产品质量,推动绿色发展,带来产业结构优化,以人才为本,从而带动产业集群效应,全面提升制造业生产能力、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高水平应用型智能制造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9.
基于信息生态理论,建立制造业信息生态系统;运用logistic函数,以2002—2015年陕西八大支柱产业的企业单位数为例,从信息人、信息、信息环境等要素视角,剖析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以及劳动密集型的陕西制造业发展阻力,进而提出培养制造业高素质信息人才、提高信息质量以及优化信息环境等相关政策建议,从而推动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期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战略转变。  相似文献   

10.
魏万斌 《今日科苑》2009,(18):69-69
近年来,全球制造业正以垂直整合的模式向亚太地区转移,我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据权威报告,中国已成为第一制造大国。作为产品制造的重要工艺装备,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之一的模具工业将直面竞争的第一线。  相似文献   

11.
智能化发展是目前中国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主攻方向。本文利用文本处理技术和企业年报测算2009—2018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智能化发展水平,考察智能化发展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智能化发展水平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智能化发展的生产率悖论不成立。对于人力资本稀缺、劳动使用密集以及经营状态较差企业,智能化发展的生产率效应更为突出,智能制造是缓解用工成本上升、技能人才"脱实向虚"以及实现企业经营脱困的重要手段。智能化发展水平与服务创新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交互效应,企业通过智能制造与服务创新的深度融合而向价值链下游升级,从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本研究结果为智能化转型全面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启示。  相似文献   

12.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方式转变是我国当前面临的紧迫形势。创新的新时代特征和政府的体制机制弊病对政府职能转变与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完善效能建设,从价值重塑、权力下放、权力制约、能力建设、考核监督等5个方面重塑政府,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3.
吕文晶  陈劲  刘进 《科研管理》2019,40(4):145-156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使中国制造业企业面临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升级的迫切需求。本文以海尔集团智能制造平台COSMOPlat的建设事件为例,采用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方法,剖析了海尔COSMOPlat的智能制造模式及其在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动态机理与具体升级路径,并构建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基于智能制造的全球价值链升级整合分析框架。研究显示:中国制造业企业制定升级战略需考虑所在行业的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并相应通过智能生产、智能服务与智能产品转型,以智能制造为依托选择适应自身的升级路径。同时,领先企业可通过智能制造向行业制造平台转型,从而带动产业相关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上整体升级。研究结论从理论和实践上丰富了全球价值链相关研究,为中国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行参考。  相似文献   

14.
胡昱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20):140-143
加快制造与服务融合,是我国制造业功能升级的趋势和应有之义,也是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演进,推进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需要。从产品制造向以提供服务为中心的高端产业链升级、生产服务类型由单一环节向多元化的发展升级、制造业各类服务由企业内部提供向对外发包的格局升级三个方面,对制造与服务融合的产业功能升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研究分析全球竞争力指数体系,结合全球竞争力指数的判断标准,首次提出广东处于全球创新驱动的"2.5"阶段;同时,对日本、德国、韩国等典型创新驱动国家的竞争力和创新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对中国的全球竞争力排名及创新优势进行分析判断,并结合广东特点,从全球竞争力角度提出加快推动广东创新驱动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近期,《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颁布,为中国未来十年制造业发展绘制了蓝图,其中创新驱动发展仍作为战略实施的首要方针,处于核心地位。关于创新驱动在"中国制造"战略实施中的作用,学界、业界已有很多论述,在此,笔者仅探讨"中国制造"应采用的几种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第一,必须重视"原始创新"。原始创新是指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成果,并实现商业化的过程。原始创新的根源在于基础研究,来自科学研究的历史积累和科技人员的天才发挥,是一  相似文献   

17.
自主创新是我国制造业实现新一轮追赶的动力源泉。通过对2011-2014年我国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的投入与产出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指出必须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加大研发支出力度,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才能切实提高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真正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我国低端制造业的形成路径、内在矛盾与提升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云  孙林岩 《预测》2010,29(2):1-4
通过承接国际低端制造业发展地区经济的模式,是我国在特殊背景下切入国际生产分工体系的正确选择,但因此而造成的资源短缺引发了潜在风险.究其原因,是长期形成的区域资源需求和供应偏好,在路径的惯性作用下,无法靠市场机制逆转所致.只有通过发展支撑产业、改变招商模式和进行区域资源整合等.产业政策的调整,实现"诱致性变迁",甚至是"强制性变迁",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和克服资源短缺矛盾,促使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向技术驱动型战略转变,实现制造业从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攀升.  相似文献   

19.
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能够促进制造业创新水平收敛。本文首先通过构建一个基于知识吸收和扩散的数量模型,研究发现制造业创新水平收敛于平衡增长路径,然后基于β收敛的框架,建立一个检验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影响产业创新水平收敛的计量模型,并利用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以及产业创新指数数据,进行固定效应模型和系统GMM的计量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会降低制造业不同行业创新水平的差距,促进创新水平收敛。最后还利用中国制造业分行业样本数据进一步检验还发现,中等技术行业的绝对收敛速度最快,其次为低技术行业,再次为高技术行业。但是,低技术行业创新水平的条件收敛速度最快,次之为中等技术行业,再次为高技术行业。这意味着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仍然离不开“改革”和“开放”两大动能,政府一方面需要借助于“改革”动能,加速破除限制或阻碍高质量生产要素流动的体制藩篱,促进知识和技术要素在不同行业间的流动,充分发挥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对制造业各行业部门所产生的知识外溢效应,降低制造业不同行业部门创新水平的差距,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还应继续利用“开放”动能,积极鼓励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甚至主导全球价值链,实现国内创新体系和全球创新网络的对接和融入,进一步推动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降低制造业不同行业部门创新水平的差距,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正在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阶段向创新阶段转变,创新对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体,研究制造业创新的结构特征和空间格局演化,对于深化创新地理理论和优化地区经济结构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制造业大省广东省为研究对象,从制造业创新研发和制造业创新转化两个环节构建制造业创新指标评价体系,运用三次经济普查数据,对广东省制造业创新的结构特征和格局演化进行深入探讨。本文发现:广东省大型企业的制造业创新能力高于中小型制造企业,但小型企业的制造业创新活力较强;外商投资企业的制造业创新能力最强,而内资企业中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创新能力较好;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行业的创新能力较强,而纺织服装、家具制造、造纸印刷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创新能力较弱;广东省制造业创新在新产品开发环节强于基础研发环节,呈现显著的“中心-外围”格局,从业人口规模、GDP规模对广东省制造业创新有较显著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