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强纲领"坚持一种认识论的相对主义立场,这一立场受到学派外部的激烈批评。作为该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科林斯也认为,认识论意义上的相对主义是不能成立的。他尝试对这种相对主义进行修正,提出了"相对主义的经验纲领",主张一种方法论的相对主义。从康德认识论思想出发的考察表明,科林斯所主张的方法论上的相对主义也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2.
"我相信p"是一个古老的知识论问题,但在维特根斯坦那里已经转换成为一个语言学问题.本文根据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的命题理论,对"我相信p"以及与此相关的"我相信~p"和"我知道p"等语句进行了评述.文章认为,"我相信p"与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命题原则的冲突是促成其哲学转向的理论根源之一,"我相信p"所蕴含的主观确定性为人文科学的可能性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道德相对主义说明道德具有特殊性、相对性,却不能否认道德具有普遍性、绝对性。道德相对主义不利于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对优秀传统文化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并使道德走向价值虚无的困境。道德情景具有客观性、道德主体具有共同性,这为重建道德共识提供了可能。道德最终要有确定性,但确定性不等同于绝对性,人类应在道德相对主义和道德绝对主义之间保持张力。  相似文献   

4.
价值相对主义坚持价值评价与价值规范由于各种因素无法形成一定的普遍价值,因而否认了价值一般。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思想家们围绕价值规范何以可能,什么样的价值规范才是合理的争论不休。要解决这一问题并非易事,然而我们可以从人的理性和社会性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一症结,从坚持价值相对性反对价值相对主义来探索价值规范的可能性和合理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教育研究中的相对主义现象.相对主义主张,教育研究的观点或思想是基于个人立场的,不同的观点之间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普遍的理由判断真假.相对主义是知识论上“唯我论”者.这种“唯我论者”把思想、知识、真理也理解成私人的,从而造成教育研究的平面和平庸,造成理论思想的贫瘠,也造成教育实践的混乱.本文在反思相对主义的基础上,主张教育研究是一种基于普遍的理由而提出正确观点的认识过程,研究意味着客观、理性的认知,其目的是表达可辩护的论点,这是按照理据推论出有理由即合理的结论的过程.这意味着研究者要尽量排除个人立场、偏见、利益取向,基于普遍的理性、理由、理据判断自己的观点是否合理,并使自己的观点接受公共理性的检验.对于教育研究而言,超越相对主义是一个迫切的方法论任务.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西美尔对货币的哲学研究为案例,讨论具体科学的一些范畴在什麽条件下有可能成为哲学研究的对象。通过对西美尔《货币哲学》的分析,指出他对货币的研究之所以被认可为一种货币"哲学",首先是因为他所着眼的是建立一种相对主义的世界图景。他按照其自身的哲学立场,分析了货币这一世界图景中的地位和作用,对货币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作出了与经济学不同的分析从而丰富了人们对货币的认识。这一案例的启示是:对货币等原来属于具体科学的范畴的哲学研究要成为可能,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第一,既然是哲学就必须有明确的哲学维度并选择一定的哲学立场。既不能停留于泛泛地就非哲学领域的问题发表意见,也不能一般地讨论一些具体科学范畴之间辩证关系。第二,这种研究必须作出比具体学科更具穿透力的分析。第三,对于哲学自身的发展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7.
理解早期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其中一条重要的线索是其主体概念,此概念是对他所提出的人生意义问题解答的关键。虽然维特根斯坦对这一概念的处理非常散漫,但是他却非常明晰地区分了主体的两层涵义,即表象主体和意志主体。作为认识主体或经验主体,维特根斯坦是从叔本华意义上来谈论表象主体的,由于表象主体无法赋予世界和人生以意义,所以他直接否定了表象主体的存在,只承认意志主体。意志主体又被维特根斯坦称之为形而上学主体,作为伦理的而非生理的存在,意志主体从整体上以或善或恶的方式赋予世界以意义,主体因而可以通过主体的升华使自身处于无欲、无求、无畏状态当中,人生的困惑和处世的无力感得以消除,使得所谓的人生伦理问题得以最终解答。  相似文献   

8.
当前理论界流行一种相对主义理解观,否定文本有自身独立的意义,主张理解的目的是为文本创造意义,主张各不相同的理解都具有合法性,认为把握文本意义是不可能的。这种相对主义理解观对人们实际的理解活动是十分有害的。理解的基本性质是相对性,同时人们的理解又具有绝对性,理解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辨证统一。前见、间距、语言、解释学循环、人类的理解实践以及改造世界的实践等都证明了理解的这一性质。  相似文献   

9.
陈海飞 《现代企业教育》2006,23(22):195-197
当前理论界流行一种相对主义理解观,否定文本有自身独立的意义,主张理解的目的是为文本创造意义,主张各不相同的理解都具有合法性,认为把握文本意义是不可能的.这种相对主义理解观对人们实际的理解活动是十分有害的.理解的基本性质是相对性,同时人们的理解又具有绝对性,理解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辨证统一.前见、间距、语言、解释学循环、人类的理解实践以及改造世界的实践等都证明了理解的这一性质.  相似文献   

10.
相对主义有很长久的历史,它虽没有统一完整的理论形式,但作为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原则,它很早以来就表现于某些哲学体系,并被广泛利用于历史学、伦理学、美学和自然科学之中.“相对”和“绝对”是反映事物性质的两个不同方面的哲学范畴.一般说来,“相对”指有条件的、暂时的、有比较关系的、有限的;“绝对”指无条件的、永恒的、无需比较的、在各种情况下都适用的.相对主义强调现实的变动性、不稳定性、否定事物的确定性,只承认人类认识的主观形式和对历史条件的依赖性,而不承认可能的客观真理和事物的客观规律性;在对待事物或认识过程中存在矛盾时,相对主义只重视矛盾双方的转化和相互过渡,而对矛盾双方的界限及其区别和对立则较少注意  相似文献   

11.
《齐物论》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相对主义。简单地说,相对主义就是先承认事物的相对性,但立即加以取消,以抹煞事物所赖以产生的矛盾,来否定事物本身。很明显,这种理论的结果是要毁灭客观世界的。《齐物论》有一段话对以上所谓理论作了具体说明。它先说:“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这些是说,事物的产生没有不是彼与是的对立统一;彼有待于是,是有待于彼,彼与是是同时出现的。这些都很正确,是相对主义当中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逻辑经验主义的衰落,科学哲学的发展经历了许多根本性的变化。但是,面对逻辑经验主义陷入的困境,科学哲学家至今仍然没有提供一条普遍公认的新进路。在既能走出相对主义的困境,又能对科学给予实在论的理解的意义上,未来科学哲学发展的一种可能选择便是走向语境论的科学哲学。语境论的科学哲学,主要强调基于科学研究的当前语境和语境转换,从承认科学研究中的主观性与相对性出发,为科学的实在论解释提供一种可能的辩护视角。语境论与整体论在看法上是一致的,但是,侧重点完全不同。语境论的科学哲学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本体论原理、方法论原理、认识论原理、语义学原则、价值论原理、道德原理等。如果将科学进步理解为,由理论描绘的可能世界逼近真实世界的过程以及前后相继的理论之间的更替,那么科学进步的语境生成论模式可以表述为:“前语境阶段→语境确立阶段→语境扩张阶段→语境转换阶段→新的语境确立阶段……”。科学进步的语境生成论模式,既能够包容相对主义的某些合理成份,又能够坚持实在论的立场,具有更广泛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3.
《齐物论》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相对主义。简单地说,相对主义就是先承认事物的相对性,但立即加以取消,以抹煞事物所赖以产生的矛盾,来否定事物本身。很明显,这种理论的结果是要毁灭客观世界的。《齐物论》有一段话对以上所谓理论作了具体说明。它先说:“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这些是说,事物的产生没有不是彼与是的对立统一;彼有待于是,是有待于彼,彼与是是同时出现的。这些都很正确,是相对主义当中所包含的辩证法因素。可是接下去却说:“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  相似文献   

14.
1917-1927年这一时期中国的政局风云变幻,美国在对待南方革命政府的态度上是很微妙的,因此,希望中国国内政局稳定,并且不被其他列强所独占,推行门户开放政策这是美国的一贯立场,当南方革命政府建立后,美国认为它妨碍了中国的安定,损害了美国在华利益,故对南方政府持有敌视态度,在外交上只承认北京政府。当南方革命政府在军事上的胜利和中国民族主义运动高涨,迫使美国修订其对华政策,放弃了华盛顿体系所确立的列强一致原则,率先承认南京国民政府,从而取得了外交上的对华优势。  相似文献   

15.
寻找汉语     
刘震云新著《故乡面和花朵》匠心独运用地为我们构筑了一幅奇异的世界图景。与他人不同之处在于其世界图景的建构是通过具有荒诞这一共同特点的构想世界与现实场景,虚幻事件与实际生活来完成的。语言无疑是构筑世界图景的材料,世界图景的荒诞也决定了语言景象的荒诞性,或者说语言景象的荒诞性决定了世界图景的荒诞,正如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说的“想象一种语言就是在想象一种生活方式”。因此,这样的语言是诡异、多变、隐晦且多人为性的。1形式与意义的完美统一。语言有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二者同等重要,但在文学创作中却时而重形式…  相似文献   

16.
价值相对主义和价值绝对主义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价值多元性和一元性的关系。一般认为,价值冲突常常界于价值的相对性之间。本认为,价值的绝对主义冲突往往导致比价值相对主义更加严重的后果.它的绝对性、极端一元性对世界的和谐和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冲突双方一方的消解更能膨胀另一方的绝对性的侵略和扩张,使价值绝对性冲突陷入更加灾难性的恶性循环之中。针对这一现状,本提出一些理想性的对治策略,试图为价值绝对主义冲突找到一条可能的出路.  相似文献   

17.
利奥塔对现代科学的误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奥塔在其<后现代状态>一书中对现代科学产生了严重的误解.他根据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概念对现代科学进行了相对主义的理解,歪曲利用了科学哲学的一些结论,进而否认现代科学知识具有任何认识论上的优越地位.他夸大了科学知识所面对的合法化危机,错误理解了元叙事和效率实证主义对科学合法化的意义.特别是,他援引的"量子力学"和非线性科学并不支持他的后现代立场,而他所说的追求差异、矛盾、不可理解性和异调逻辑的"后现代科学"并未出现.  相似文献   

18.
实证主义史学与分析的批判历史哲学在思维方式上的对立,导致它们自身成为片面夸大两极的史学理论;从而为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铺设了逻辑通道。要走出这种思维的困境,其出路在于扬弃客体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绝对对立。历史认识的逼真性范畴集历史认识的绝对性、相对性以及历史再认识的可能性于一体,不仅具有改变传统史学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的价值和意义,而且为我们摆脱历史认识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纠缠提供了一条尝试性的逻辑道路。  相似文献   

19.
廖永林 《商洛学院学报》2011,25(1):31-34,96
一直认为整个西方哲学对存在问题追求的思维过程为:存在——思维——语言。但综观西方哲学,事实恰恰相反:从早期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通过语言确立了形而上学的位置;中世纪的神学家通过语言来论证上帝的存在;近代哲学家则在试图通过语言确立知识的确定性;现代的维特根斯坦则通过语言的分析取消了哲学存在的可能性。海德格尔明确反对以前的哲学家包括同时代的维特根斯坦将语言科学化、知识化的倾向,而他自己则陷入了语言的形而上学。整个西方哲学从柏拉图开始都是深陷在"存在"、"思维"与"语言"问题的迷雾中。  相似文献   

20.
教育研究是来自教育研究者的问。如何发问与研究者本人的立场有关,站在适宜的立场上发问能够引导出更为适宜的回答。教育研究的立场不止一种,其中较为常见的四种立场分别与日常经验、古希腊形而上学、科学主义以及生存论有关,而且相互之间也有历史关联。日常经验的教育立场虽然能够为教育问题的探寻提供丰富的可能性,但是经验的个人性和事实性限制了这种立场的普遍解释力。古希腊形而上学的教育立场虽然在解释力上更具普遍性,但是理念论和形而上学在不同程度上遭遇了将教育本质与活动分离的风险。培根开创的实验科学虽然意图弥合这种分离,但是走向科学主义的教育立场却将生活世界抛之脑后。以胡塞尔现象学和海德格尔存在论为基础,生存论教育立场确立了“回到教育事情本身”的研究主旨,并依据此在在存在者、存在论和作为一切存在论得以可能的条件上的优先性,克服了以上三种研究立场的缺陷,确立了它在诸教育立场中的优先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