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彭耀军 《科学中国人》2014,(2S):107-107
艺术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是美术绘画教学,绘画艺术的关键是美术绘画创作,是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和美术绘画技能的重要途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于美术绘画技能和思维的形成关键期,绘画创作课既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发现与创造能力的途径,又是对学生能力素质及课堂教学的全面考察。中等职业学校的绘画创作课应通过对学生绘画创作能力和现状深入分析,在创作课题材、教学特点和形式上进行探讨和改善,在提升学生绘画创作能力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相似文献   

2.
吕军辉 《科学中国人》2014,(8S):237-237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美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欣赏课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奠定美术创造的重要途径。如果说绘画课与手工课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基础,欣赏正是把平时所学的审美能力进行内化、升华的必须课程,在欣赏中,使学生在形象、感受、理解、发挥之中碰撞,从中升华出各种能力,让学生懂得更多的道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3.
朱玲超 《知识窗》2022,(2):81-83
数学是一种发散性、多元性、互动性很强的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只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就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浮于表面,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能力培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其实,数学教师也可以像中国绘画一样巧用留白艺术,营造课堂教学的"阴晴圆缺",让学生主动探究、补白,真正提高逻辑思维。  相似文献   

4.
数学学习能够让学生增长数学思维,数学思维也是学生在以后生活和工作中的一种重要思维形式。在高校中。高等数学课程对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能够让学生还原知识的生产过程,让学生更加注重知识的学习和渗透,给学生创建出一定的情境,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融入到数学思维中。基于此,本文对高等数学课程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进行分析和了解。  相似文献   

5.
高职教育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实用性人才,对于艺术设计专业老师来说,虽然美术绘画课程是一项基本课程,一方面也需要教授学生去扎实掌握与美术绘画相关的知识,熟练传统的绘画技巧,另一方面更需要树立起咱们不是在培养纯绘画艺术家画家,是在培养设计艺术家,引导学生在具备传统美术基本功能力上,如何去利用它为艺术设计所用,如何让学生树立起设计思维,教师应该先捋清楚这些关系,再有的放矢地去研究设计专业美术基础课的授课方式以及内容设定。所以教师需要创新研究设计专业美术绘画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变当下在一些高职院校设计专业教学中或多或少存在的无视设计专业美术基础课教学特性的一些问题,进而让老师教得"法"学生学得"道",本文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美术绘画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讨论创新设计专业美术绘画基础课教学的重要意义,最后分析如何创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美术绘画基础课教学,希望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研究方面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陶行之说,儿童的思维在手上,因此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多动一动,让他们积极参与课本剧、辩论、演示、导游、绘画、游戏等实践活动,来提高运用语文的能力,让语文课变得生机盎然,使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相似文献   

7.
《机械制图》课程创新教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械制图课程的创新教学,要从培养观察能力、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直觉思维和让学生参加实践5个方面着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创新思维与地理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思维是思维主体大脑在原有思维基础上组合出新的思维形式的活动过程。创新思维是学生创造能力的基础。在地理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解决地理问题时具有创造能力,是地理创新教育的目的所在。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本文论述了其中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9.
彭鸿烈 《科教文汇》2007,(9S):58-58
数学教学是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之一。数学教师要利用数学的抽象性,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利用数学的严谨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同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利用数学应用广泛性的特点,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观念,初步具备使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活动教学法"是让学生通过参与各类活动收获知识与能力,确保了学生各项综合能力的培育,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开展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活动教学法,教师要研究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既关注教学结果,又要注重学习过程,实现多元化的课堂活动,锻炼学生的绘画能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对高职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数学知识,同时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及能力的培养,才能让学生讲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本文就高职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数学思维是数学的核心价值,数学思维的逻辑性与严谨性体现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是其他文理科目思维的基石,中学阶段是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黄金时期。创新能力是教育的种子,赋予了国家与社会希望,随着国民素质教育的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容小视。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与提升,学生在自我不断创新与突破的同时,更乐于学习,这也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底。因此,中学数学思维与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对当代中学生的学习应用能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教师在高等数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运算方法,还要培养学生的高等数学观,让学生用高等数学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数学能力。本文讨论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4.
小学数学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注重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加强学生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的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大胆质疑的数学精神。  相似文献   

15.
数学教学是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之一.数学教师要利用数学的抽象性,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利用数学的严谨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同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利用数学应用广泛性的特点,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观念,初步具备使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丁艳辉 《科技风》2011,(11):213
为了将学生培养成适应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教学中,教师要实施创造性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通过设疑布阵,激发求知欲的方法,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发现中获得知识;培养自立探究,寓创新思维于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让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  相似文献   

17.
宋绍飞  李素荣 《今日科苑》2009,(18):228-228
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是密切配合的,只有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的思维才能不断的发展。想象力展开了,创造性的思维才能进行。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注意多积累素材,让学生能看到、摸到、能去想到、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营造想象气氛,使学生学会思维、想象、推理、判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18.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利于巩固语文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获得审美体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我认为阅读教学应该以激发学生兴趣、交给学生阅读方法、再让学生自主阅读,读中感悟、自主阅读中放飞心灵融为一体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9.
发散思维能力对初中生在数学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较完善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应着力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在激发策略方面,教师可以从营造情境和氛围、把握学生思维兴奋点、注重变通性、鼓励联想和猜想等多个方面尝试,让发散思维的激发和培养获得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的培养已经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最重要目标。新课标要求我们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培养创新和想象力。想象力是创新思维的最重要能力之一,想象力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只有有了想象,才会打破常规,进行新的探索,找出新的方法。本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