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沉积微相,构造,断层及隔夹层等各种地质因素综合表现出油藏内部的非均质性,影响地下油水的运动规律,本次研究结合S131块目的层的储层特征,利用渗透率变异系数、突进系数、级差、隔夹层的分布特征以及孔隙度,渗透率和泥赝含量的变化定量地表征了储层的层内,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2.
《内江科技》2016,(7):60-61
开展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对油田开发中后期挖潜剩余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层内、层间和平面的角度描述了W7断块储层非均质性,认为W7断块储层层内夹层发育;层间各砂体平均渗透率差异较大;平面上油气分布以及砂岩有效厚度差异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阿拉德油田侏罗系西山窑组油气显示层段丰富,储层具有非常强的层间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和平面非均质性,层间岩性变化快,层内隔夹层发育、粘土矿物含量不均,平面上有效厚度差异大,且储层具有极强水敏、较强盐敏的特性。需要选取优势产能建设层段,制定合理的注采方案,实现储量的有效动用。  相似文献   

4.
文明寨油田经过多年的注水开采,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较零散,精细挖潜难度越来越大,对构造、储层的要求越来越精细。本文利用Petrel地质建模软件,通过井组数值模拟技术构建断层、层面、渗透率、孔隙度等数值模型进行模拟研究,剖析储层的平面和垂向非均质性,模拟出的沉积微相空间分布符合地质规律,为更好地控制开发后期储层物性模拟,使油藏非均质性的描述和认识更合理,模型更为可靠,从而指导制订合理的油气田开发方案。  相似文献   

5.
焦巧平 《内江科技》2012,(11):123-124
埕岛油田馆上段储层为曲流河沉积,并细分为7种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研究表明馆上段层内、层间和平面均表现出较强的非均质性。研究认为,沉积微相对储层非均质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沉积微相对砂体和油层的展布、孔渗的变化、层内非均质性、夹层和微观孔喉分布上。此研究为埕岛油田调整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6.
杨鹏  朱刚 《内江科技》2011,32(5):11-12
沉积微相对储层非均质性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本文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对文33块沙二下的非均质性进行表征。认为文33块沙二下为间歇性涨缩湖盆中发育的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受沉积微相控制,层内非均质性较强;纵向上多砂层叠加,各层间沉积微相、物性差异大,具有较强的层间非均质性。受沉积微相的影响,储层物性变化大,方向性强,造成了较强的平面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7.
史家畔油区储层沉积相及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区史家畔油区主力油层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4+5、长6油层组,沉积体系为三角洲-湖泊相,属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岩性为砂岩-粉砂岩。根据岩性、沉积组构以及电测曲线将其划分为3个微相:分流河道、天然堤和决口扇、分流间湾。区域内构造不发育,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受砂体沉积微相影响。砂体的纵向叠置和大量非渗透性隔夹层的发育是层内非均质性和层间非均质性强的主要原因;平面上,砂体呈片状连接,连通性较好,平面非均质性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8.
储层非均质性对储层含油分布和流体流动有明显控制作用,对油气藏评价及制订合理开发方案具有重要意义[1]。在我国,对碎屑岩储集层非均质性的研究,裘亦楠教授结合国内外分类方案,考虑到非均质性的规模和开发实际,将储层非均质性由大到小划分为4类:层间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微观非均质性。本文针对M油田ZJ1-Ⅳ油藏海相砂岩储层的特点,从层内、平面非均值性两个方面对该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9.
李理 《今日科苑》2012,(10):114
本文通过对F4储层的特点、层内、平面及层间储层非均质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关键储层进行了评价,认为F4储层层内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和平面非均质性均比较强,需要细化F4储层内的沉积微相研究,深入分析F4储层内每一层砂体包括反映含油能力、储集性能、储层岩石渗透能力、变异系数等影响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的单项参数进行评价赋值,计算各参数权重系数,最后综合得分、定量评价,为后续开发方案的调整给出精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黄艳  雷卞军  王鲜  杨玥 《内江科技》2012,(12):137-138
本文结合区域基本地质特征,充分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测井和试气等资料,对苏里格气田东区召51-统41井区储层层内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和层间非均质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石盒子组8段、山西组层内和层间非均质性都十分严重,石盒子组8下亚段砂体最发育,在沿河道方向砂体连续性较好,而在垂直河道方向上河道砂体更叠频繁,连续性较差,致使层间非均质性最严重。  相似文献   

11.
水驱油藏中渗透率变化对油藏采出程度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砂岩油藏在注水开发的过程中,储集层参数将随着注入水冲刷孔隙体积倍数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储集层参数的变化又使得储集层的非均质性增强,开采难度加大;然而现有的大多数数模软件中所用的数学模型,都认为储集层参数在注水开发的过程中不会随着注入水的冲刷而发生变化,这与油藏开发的实际情况不符,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开发过程中储集层参数变化对开发结果的影响。本文总结、分析了渗透率的变化机理,同时利用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渗透率变化对油藏采出程度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12.
梁家楼油田纯56块沙三中平均孔隙度21%,平均渗透率2553.9×10-3μm 2,单层厚度25 m,物性好,采出程度较高(43.17%),含水高(98.1%)。区块高含水、剩余油认识不清,从取芯资料分析该块层内非均质性强,层内非均质性对剩余油控制程度不明确,剩余油分布认识不清楚,需要在测井二次解释基础上进行精细地质建模,认清储层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13.
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的微观沉积特征将会不断的变化,主要包括储层润湿性的变化,粘土矿物的变化,胶结物的变化;孔隙的变化等等,深入了解储层微观变化,通过毛管压力曲线和储层敏感性分析,来研究储层微观沉积特征变化,进而分析其非均质性特征,对于微观剩余油分布研究,注采工艺的调整,缓解平面、层间矛盾,控制含水上升,改善油田开发效果,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高890块是典型滩坝砂低渗透油藏,地层物性差,油水井投产时进行压裂改造,裂缝发育,注入水延裂缝窜流,导致裂缝方向上水淹严重;受储层物性影响,平面矛盾突出,纵向上各小层渗透率级差大,层间差异大,注采调配难度大,2013年,通过精细注采调配、水井细分层位注水、油水井联动调参、调配,实现了区块的高效开发。1油藏基本概况高890块含油层系沙四上,含油面积3.8 km,地质储量220万吨,平面上非均质性强,纵向上,一砂组物性好,平均孔隙度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珠江口盆地A油田ZJ-1段储层层内韵律性、层间差异性、平面上砂体连续性、层间层内隔夹层的定量评价以厦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研究,揭示了A油田ZJ-1段储层宏观、微观非均质特征,指出该研究区为稳定的海相沉积,砂体广泛分布连通性较好,储层较为均质,由于层间隔层厚度的不稳定分布,其隔挡能力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6.
苏里格气田为一大型的低渗透气田.其中盒8和山1是气田的主力气层,盒8~山1段为辫状河沉积-三角洲沉积.苏里格地区由于储层非均质性强,孔隙度低,渗透率低,储层横向变化大,有效储层薄,利用常规地震勘探技术无法满足储层预测需求.近几年以AVO分析、叠前同时反演技术、弹性阻抗技术和弹性参数为代表的叠前地震描述技术逐渐发展起来,综合配套利用地震预测技术,从地震资料中获取更多的包含流体和岩性等多种地质信息,是低渗透气藏勘探成功的关键,其研究对于低渗透气藏的解释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内江科技》2013,(7):44-45
<正>文明寨油田经过多年的强化开采,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油藏开发的主要矛盾随之由层间、平面矛盾向层内矛盾转移,储层内部结构非均质性作为主导油田开发后期水淹形式和剩余油分布复杂的核心地质因素,成为开发地质研究的焦点和热点。本文提出夹层是控制层内韵律段剩余油富集的主要因素,通过建立水驱数值模拟模型,研究夹层对韵律性厚油层剩余油富集的影响,提出正韵律厚油层挖潜方式及其适应性,提高油藏的开发水平及采收率。  相似文献   

18.
张文明  李德鹏 《内江科技》2013,34(3):143-144
受来自西北的近源物源的控制,欧利坨子地区沙三段早期发育扇三角洲、湖泊相沉积,沙三上段沉积时期则形成以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为主。在此沉积背景的控制下,沙三上亚段扇中亚相以及扇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的砂体成为主要的储层,其储层岩性特征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其次为粒内溶孔、胶结物内溶孔、粒间扩大孔和晶间孔等,微裂缝发育差,储层物性特征以扇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沉积为最优,其次扇中砂体,最差为扇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间沉积砂体。  相似文献   

19.
针对特低渗透多层油藏的层间非均质性特征,采用天然露头平板大模型并联驱替的方法进行模拟,从非线性渗流规律、产量规律和流场分布规律三个方面对多层合采的开发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平板模型渗透率越低,在相同驱替压力梯度下无因次渗透率越小,非线性渗流特征越显著;平板模型并联驱替时,渗透率较低的模型流速较小,且流速的差异程度超过了渗透率的差异程度;随着平板模型渗透率和驱替压差的增大,模型整体注入波及和驱替效果逐渐变好。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岩心观察、测井资料分析等手段,辅之以优势相编图法进行研究西峰油田M20井区长81沉积微相及其平面分布特征,并确定物源方向。研究表明,M20井区长81油藏以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主,可细分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分流间湾、天然堤、席状砂和远砂坝6个沉积微相,各小层沉积相平面展布有很好的继承性,主物源来自西南方向;次物源方向来自东北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