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第二课堂》2007,(6):44-44
读史可以知兴衰,获借鉴,长知识,明事理。《中国通史故事》从浩繁的中国历史著作中撷取精华,书中一个个篇幅不长的历史故事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贯穿起来,涵盖了古代历史、文化、科技和社会等各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2.
3.
周谷城《中国通史》力图写出完整统一的中国历史,从体裁的确定到资料的取舍、文字的表述、篇章节的安排,都贯穿着这一撰述宗旨.其结构严谨,观点鲜明,自成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代的“通史家风”.  相似文献   

4.
《简明中国通史》时间跨度大(自元谋人到新中国建立),内容多(囊括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大部),范围广(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等),对自考生的学习有较大难度,如果在自学过程中没有恰当的方法要想通过考试确非易事。为帮助考生学好《简明中国通史》,顺利通过自学考试,本文就自学该门课程的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一、把握中国通史的基本线索《简明中国通史》的内容从总体上包括四种社会形态的历史,即原始社会的历史,含教材一、二章;奴隶社会的历史,含教材三、四、五章;封建社会的历史,含教材六———十一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相似文献   

5.
利用相关史料进行印证、分析。认为《中国通史》关于王昭君厦汲冢书考证之记载有误,并对其进行了纠正。  相似文献   

6.
一、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1 .本课程的考核对象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2 .本课程复习指要是依据《中国通史》(上)、(下)教材编写的,是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教材使用林丙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通史》。学习参考书有林丙义主编的《中国通史课程学习指导书》。3.课程主要考核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了解与掌握,使其能够知道中国历史发展演变的历史内容。因此考试按照点面结合的原则,对所学内容既要全面了解,又要重点掌握。4 .本课程考核采取平时作业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平时作业按百分制计,共有四次作业,成绩平均值按1 …  相似文献   

7.
8.
王智 《阿坝师专学报》1994,(1):100-104,32
本文针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陈旧教学方法,提出了教学方法改革的几个方面,并详尽地阐述了具体的内涵,提出了五种教学方法。以及试讲这一重要环节文章中都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1、关于“创造翻车的时间”的问题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在东汉末期汉灵帝时,宦官毕岚总结劳动人民的实践经验,创作了“翻车”,俗称“龙骨水车”,是在河边汲水用的。较之前代的桔槔提水灌溉,效率提高得很多,说明了灌溉技术大大提高了。到三国时期,马钧根据劳动人民积累的经验,他改进了“翻车”,使之更为轻便好用,即使少年儿童,也可以操作,效率较之以前提高了百倍。从“翻车”的创造到改进,说明我国古代在机械制造方面,有着比较高超的技术,并且不断地在精益求精,也反映了劳动人民历来是重视水利灌溉事业,促进农业产量不断…  相似文献   

10.
1936年至1937年,青年史学家谷霁光在执教南开大学时,曾编撰一部《中国通史》讲义,学界尚未有人予以关注。《中国通史》(讲义)体裁独特,取材丰富,在章节设置与宏观历史问题的把握上,颇具社会经济史之趋向。谷编《中国通史》(讲义)借鉴雷海宗《中国通史选读》,在体裁、资料和内容上异同互见。这部讲义在反映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学术面貌上,尤其是在中国通史编纂的研究上,仍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范文澜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于1940-1941年在延安撰成《中国通史简编》,共56万字,出版后受到广泛欢迎.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历史见识上和史料积累上达到更高水平,于是决定对本书从头修订,至1965年完成修订本《中国通史简编》自远古至五代十国部分,共计110万字,因而实际上是著者用十几年功夫重写.这部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代表性著作,在叙述中国历史进程所表达的史识上,在讴歌民族精神、阐发民族智慧上,在反映各民族共同创造祖国历史上,在评价历史人物上,在描绘多样的社会生活上,在阐发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上以及全书的编纂、组织上,都在延安版成就的基础上更臻新的境界,成功地向读者展现出一幅幅雄浑壮阔、多姿多彩的历史画面.  相似文献   

12.
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改革,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理念和目标,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仍是每一位教育者冥思苦想的问题。转变观念,采取行动,重点凸现课程理念五要素,是构建有效数学课堂的唯一办法。  相似文献   

13.
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和<中国近代史>不仅饱含他本人的心血,在史学思想和编纂体系上,还与毛泽东的支持和关注密不可分,这使得这部通史具有时代特色和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14.
<中国通史简编>是我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地叙述中国古代历史的著作,范文澜继承了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大大发展了"通"的意识,对通史编撰提出新的要求.范文澜在长期的通史研究工作中,总结出通史编撰的"直通"、"旁通"、"会通"原则,对今天的通史编撰仍然具有极其宝贵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打造高效课堂 力求抓住五要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施新课程以来,基础教育教学领域又一次开始关注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研究。在新课改的过程中,从事基础教育教学的老师们感受到了新课程带来的新理念、新思路,同时又遇到一些新问题。在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策略过程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大面积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逐步缩小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议论性文章“三要素”说存在着分类不科学、仅限于局部规律等缺陷,而近年来提出的“二要素”说、“四要素”说和“五要素”说等均忽视论证的重要地位。“二元五要素”把议论文构成要素分为浅表要素(论题、论点、论据、结论)和深层要素(论证)两个层次,强调论证是议论文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面点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各地的产品特色,指出面点产品要有长久的生命力必须要不断创新,符合当代人的欣赏和口味。创新过程有革新面团、馅要多味、营养健康、形要活脱和融会贯通五个环节。  相似文献   

18.
《中国通史》课程是开放教育小学教育专业(专科、史方向)的选修课,是小教专业(科方向)的一门基础课。本课程分为1、2两部分,共6学分,课内学时108,开设一学年。在此仅就《中国通史》(1)部分进行复习提示。  相似文献   

19.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钱穆《国史大纲》在有关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动因、主体等问题上,表现出了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代表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关于中国历史的两种不同认识。《中国通史简编》强调经济基础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认为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推动力,而中国历史在这两股力量的推动下不断从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发展,合乎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国史大纲》则力图证明中国历史是在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推动下,以士大夫阶层为领导,于和平的环境中以舒齐的步骤不断进步,有异于在斗争中凸显其活力的西方社会。有关中国历史认识的这种差异,一方面反映出其撰述者用以考察中国历史的指导思想有别,另一方面则折射出面对历史巨变人们所采取的应变对策的不同。《中国通史简编》第一次系统地说出了革命者对中国历史的全部看法,而《国史大纲》则更多地代表传统知识分子面对国家民族危机所采取的应变策略。不难看出,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不仅受制于其历史观,同时也与其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历史前途的憧憬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在1901年提出“中国史”概念,此后直到去世前都特别重视《中国通史》的写作,并设计框架,进行了阶段性写作.由于《中国通史》工程浩大,梁启超实践了一条会通“专史”以成“通史”的写作路数.在专史中,又特别钟情“中国文化史”.梁氏意在通过史学写作来激励民志,为中国在世界史上争取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