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明土壤中有腐殖质的实验是进行土壤成分分析的重要步骤,实际教学中发现,许多时候学生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与教材所述有较大的偏差,我们对此进行了研究。 一、意外出现的实验现象 根据教材所述,说明土壤中有腐殖质的实验步骤是:把晒干的土壤放在铁盘里用火烧。实验现象:冒烟,有气味,颜色变浅。实验原理:土壤中的动植物残体及  相似文献   

2.
说明土壤中有腐殖质的实验是小学进行土壤成分分析的一个重要步骤,实际教学中发现,许多时候学生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与教材所述有较大的偏差,我们对此进行了研究. 1 意外出现的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自然》第二册《怎样认识物体(三)——土壤》一课中,用锻烧的方法验证土壤中有腐殖质,即‘把晒干的土壤放在一个铁盘里用火烧,冒烟吗?有什么气味?烧过的土壤颜色是否变浅了?’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冒烟’和‘气味’两个现象很容易被发现,而第三  相似文献   

4.
一位老师上《怎样认识物体——土壤》一课,做查明土壤中有腐殖质的实验时,教师把晒干的土块放在铁丝网上用火烧,边操作边问学生“冒烟了吗?有气味了吗?”开始学生没什么反应,似乎在等待“冒烟”和“气味”的到来。紧接着老师又问“看见冒烟了吗?闻到糊味了吗?”  相似文献   

5.
在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教科书三年级下册《土壤的成分》一课中,教材提供了三个实验来说明土壤的成分:实验一:土壤中含有空气;实验二:土壤中含有砂和粘土;实验三:土壤中含有腐殖质。以往的教学,不少教师常常带学生按书上的步骤和方法做这三个实验,然后得出实验结论。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含有空气、砂、粘  相似文献   

6.
土壤成份分析实验的改进潜江王场镇施场小学孙廷金(433100)《自然》第二册(怎样认识物体(三)一土壤》一课,按教材中介绍的方法进行实验,实验现象不太明显,效果不好,如果在选用土壤时,土壤里含有的腐殖质不够充分,焙烧不充分,效果更差,在实验中应注意和...  相似文献   

7.
演示实验要注意增大可见度王春玲一、变“闻气味”为“观颜色”教材中酯水解的演示实验,是用闻气味的方法来证明酯在中性、酸性、碱性条件下水解情况不同:气味消失说明水解完全;还剩一点气味说明部分水解;气味没有多大变化说明没有水解。此方法作为演示实验有两点不足...  相似文献   

8.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自然》第六册《土壤的成份》一课,要求通过实验说明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是由水、空气、粘土、砂、腐殖质等成份构成的。教材中安排了三个实验。通过实验1说明土壤含有空气,实验2说明土壤含有粘土和砂,实验3说明土壤含  相似文献   

9.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那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一、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前提条件。实验前学生要阅读教材,明确实验要求:应记录什么数据,每一步的具体要求等,这样观察时才能有的放矢,不致于忽略了关键的步骤。特别对一些化学反应较快的现象,要让学生认真观察,从仪器装置到药品的颜色、气味等都不可忽略,以防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出现  相似文献   

10.
中学化学选修教材在《化学平衡》一章中设计了压强对平衡N2 O4 2NO2 影响情况的演示实验。1 实验步骤1 1 用大注射器吸入 2 0ml NO2 和N2 O4 的混合气体 ,使活塞达到Ⅱ处 ,并用橡皮塞加以封闭 (如图 1所示 )。图 11 2 将注射器活塞迅速压到Ⅰ处 ,再由Ⅰ处又拉到Ⅱ处 ,反复操作 ,观察现象。2 实验现象当活塞往外拉到Ⅱ处时 ,气体颜色先变浅又逐渐变深。当活塞从Ⅱ处压到Ⅰ处时 ,颜色先变深又逐渐变浅。3 教材对现象作出的解释3 1 当活塞往外拉到Ⅱ处时 ,管内体积增大 ,气体压强减小 ,浓度减小 ,此时气体颜色变浅 ;又由于压强…  相似文献   

11.
1实验研究把一定量的SO2气体通入到0.01mol/L的FeCl3溶液中可以发现橙黄色的溶液变成棕红色,继续通入,溶液颜色变浅,把变浅后的溶液长时间放置,溶液颜色变成浅绿色;如把少量的Na2SO3固体加入到0.01mol/L的FeCl3溶液中可以发现溶液的橙黄色加深,但是加深了的溶液随时间的增加颜色没有变浅的现象发生,如果在没有变浅的溶液中通入SO2气体,则会出现通入SO2气体的溶液颜色变浅,把变浅后的溶液长时间放置,溶液颜色变成浅绿色。  相似文献   

12.
1实验研究把一定量的SO2气体通入到0.01mol/L的FeCl2溶液中可以发现橙黄色的溶液变成棕红色,继续通入,溶液颜色变浅,把变浅后的溶液长时间放置,溶液颜色变成浅绿色;如把少量的Na2SO3固体加入到0.01mol/L的FeCl3溶液中可以发现溶液的橙黄色加深,但是加深了的溶液随时间的增加颜色没有变浅的现象发生,如果在没有变浅的溶液中通入SO2气体,则会出现通入SO2气体的溶液颜色变浅,把变浅后的溶液长时间放置,溶液颜色变成浅绿色。  相似文献   

13.
《土壤的成分》的教学思路是:首先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土壤,土壤是怎么样的;然后通过实验分析土壤的成分;最后总结说明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而是由砂、粘土、水、空气、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在以前教学这课时,先是出示土壤的概念,接着给学生解释土壤的概念;然后,指导学生观察土壤的颜色、松软程度、是否潮湿、有  相似文献   

14.
丁烷的妙用     
[实验目的 ]充分利用丁烷的性质来改进其它实验的条件和效果 ,多角度挖掘丁烷的用途 ;培养学生广泛联想的习惯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实验 1 ]:NO2 与N2 O4的平衡转化[实验用品 ]:NO2 与N2 O4的混合气封闭双球 ,两个 1 0 0mL的烧杯 ,火柴 ,丁烷气罐 (供打火机加气的丁烷气罐 ,商场有售 )[实验步骤 ]:将封闭双球分别放置在两个1 0 0mL的烧杯中 ,在甲烧杯中喷入丁烷气 ,至看到球内颜色明显变浅为止 ,再在此烧杯口处点燃 ,对比观察球内颜色变化。[实验现象]:甲烧杯中球内先是颜色明显变浅 ,点燃后此球内颜色又明显变深…  相似文献   

15.
一、观察现象要全面科学描述实验现象的前提是观察·观察一般应遵循“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进行,具体步骤是:(1)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2)反应条件;(3)反应过程中的各种现象;(4)反应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如观察在试管中加热碱式碳酸铜实验时,观察的目的是碱式碳酸铜受热变化后是否生成了新物质;观察内容和方法是:(1)反应前:碱式碳酸铜是绿色粉末状固体;(2)反应中:条件是加热,变化过程中的现象是绿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试管壁逐渐有水雾形成,澄清石灰水逐渐变浑浊;(3)反应后:试管里的绿色粉末全部变成黑色,试管壁…  相似文献   

16.
过氧化钠是中学化学中的重要物质.为了说明过氧化钠的性质,教材中给出了它与水的反应,然而教学中却出现这样情况:为证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生成产物,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酚酞,溶液变红,证明有氢氧化钠生成,可在一段时间过后,发现溶液颜色褪去.而教材给出的是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产物是氢氧化钠和水,如果反应只生成氢氧化钠和水,实验过程中是不会出现溶液颜色褪去这一现象的.  相似文献   

17.
1.义教自然第六册《土壤的成分》,用酒精灯加热盛土的罐头盒,观察土壤上冒烟,闻散发出的气味。实验时,由于加热用了石棉网,土壤受热慢,烟量不大,散失快,气味也不足,实验效果不佳。如抽  相似文献   

18.
中学阶段,我们通常以NO_2与N_2O_4之间建立的化学平衡为基础,来研究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在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选修6《实验化学》及山东科技版高中化学教材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均引入了利用注射器来完成该实验(如图1所示)。实验预期现象是压缩活塞,观察到气体颜色先变深,后逐渐变浅。经过反复实验,我们发现能看到气体颜色明显变深、随后气体颜色变浅的变化过程并不明显,学生难以观察到。因此学生在压强对平衡的影响的认识上没有真实感和认同感。对此,我利用传感技术重新设计了实验,实验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9.
1问题的提出 现行高二化学教材设计的"加热铜丝插入"实验,铜丝的红→黑→红颜色变化鲜明,装置简单,操作简约,铜丝可以多次重复实验,但难于检验乙醇氧化产物而降低了实验的价值.事实上,学生闻试管中液体产生的气味既不明显,并有相当多学生将乙醇的气味与乙醛的气味混淆而难于分辨,如做银镜反应等.则因乙醛含量太少而现象不佳.  相似文献   

20.
一、化学实验教学,要引导学生观察,积极进行思维,正确形成概念现行初中化学教材安排的课堂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为初进化学之门的人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因此,正确观察实验发生的现象,接受实验传递的信息,便成了实验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实验观察中,除了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硬度、气味、比重、溶解性等现象外,还要观察反应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如熔化、升华、气泡、沉淀、颜色、放热、吸热、燃烧、闪光、发声、爆炸等等。对稍纵即逝的,或隐蔽的现象更要精细地观察。比如“绪言”中提到的镁带燃烧实验,使学生观察到镁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