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初中化学教材[实验8—12]对于“浓硫酸稀释放热”的现象,是用于去触摸烧杯外壁体验温度的变化而感知的,而在课堂演示中能亲自触摸感知的学生人数是有限的。而且因课本此演示实验单凭嗅觉、视觉是无法感知浓硫酸稀释放热的,我们围绕“浓硫酸稀释放热”这个知识点,师生共同研讨,设计出了一些实验,现撷取一、二如下: ①此实验设计与课本设计唯一不同之处就是先用熔化的石蜡将盛水烧杯的底部粘在小木片上,然后如  相似文献   

2.
按初中化学课本的方法,做[实验4—2]硝酸铵溶于水的吸热现象和[实验4—3]浓硫酸溶于水的放热现象实验,成功率低。有时演示[实验4—2]时,烧杯和木板之间的水不冻结,拿起烧杯时木板会掉下来;演示[实验4—3]时,烧杯和木板之间的蜡不熔化,拿起烧杯时木板不会掉下来。用温度计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许多学生在座位上看不清楚。为克服这些弊病,我对这两个实验作如下改进,实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新版《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三节实验1- 3、实验 1- 4存在一些弊端。实验 1- 3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变化 ,说明反应放热 ,不利于学生观察 ;实验 1- 4,因做此实验正值夏末 ,气温高 ,而反应物不单从玻片方向吸热 ,使玻片与烧杯之间的水难以结冰 ,实验成功率较低。笔者在教学中对此进行试验并改进如下。1 放热反应例 1:利用气体受热膨胀的原理 ,设计如图 1、图 2所示装置。向小试管内加入反应物 ,反应放热使锥形瓶内气体受热膨胀 ,而使“U”型管内产生液面差或气球鼓起。图 1图 2例 2 :利用反应放热使蜡熔化 ,玻片与烧杯底部粘附力减小而脱离 ,…  相似文献   

4.
1.物质溶于水时热量变化演示实验的改进 用温度计来测量硝酸铵、氯化钠和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温度变化,这种方法缺乏直观性,不便于学生观察,在教学中,可以作如下改进,现象十分明显. 用玻璃纸制作3张边长为15cm的正方形,分别在2张上洒满水,将2只装有50mL水的烧杯放在上边,分别往烧杯中加入硝酸铵和氯化钠,一会儿教师拿起烧杯,学生可以看到加入硝酸铵的烧杯与玻璃纸因水结成冰而粘合在一起了,说明硝酸铵溶于水时要吸收热量,从而使溶液的温度降低;而加氯化钠的烧杯却无变化,说明氯化钠溶于水时温度变化不大;另取1张玻璃纸并铺满熔化的石蜡,立即将装有50mL水的烧杯放在上面,教师拿烧杯,学生可以看到玻璃纸和烧杯是粘在一起的,加入氢氧化钠同体后再拿起烧杯,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石蜡受热熔化玻璃纸脱落,说明氢氧化钠同体溶于水时放出热量,使溶液的温度升高.  相似文献   

5.
1 化学实验中的“先”与“后” 1.稀释浓硫酸时,往烧杯里先加水,后加浓硫酸。 2.实验室制取氧气:开始时,先给试管加热,后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内;结束时,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后熄灭酒精灯。 3.制取气体时,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装药品。 4.用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反应制取气体  相似文献   

6.
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同学们都是通过实验来认识图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如图1所示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烧着蜡烛的烧杯中,若烧杯正放时,请同学们猜测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并给予解释。同学们的回答可能会各种各样,实际上实验现象是:蜡烛由下向上依次熄灭。由蜡烛的熄灭可知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由蜡烛熄灭的次序可知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如果将实验装置改动一下,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图2如图2所示点燃放在木块上一长一短的两支蜡烛,将木板放在盛有少量新制石灰水的水槽内,用烧杯把木板扣在水槽内,一段时间后,可观察…  相似文献   

7.
在初中物理第四章熔化和凝固一节教学中,是通过海波和石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和状态随温度变化的探究,来说明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教材中采用酒精灯作为热源,用大烧杯作为水浴来给试管中的海波和石蜡加热,观察海波和石蜡温度状态随时间变化,并从40℃开始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数据,最后描绘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曲线,比较他们的特点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8.
有一次,我在讲“溶解过程”一节教材,演示[实验4—2]1溶解的吸热现象:将一只盛水的烧杯,放在预先沾有水的木板上,然后,将50克硝酸氨加入烧杯中,并用玻棒不断搅拌,不久,因硝酸氨溶解吸热,使烧杯与木板之间的水结成冰,以至举起烧杯,木板也被粘起来了。大部分学生对这个实验要  相似文献   

9.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化学第一册》学生实验七:浓硫酸的性质,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浓硫酸稀释的正确操作方法:在试管中或烧杯中盛有水,然后小心地沿试管(或烧杯)壁加入浓硫酸,边加边振荡(或用玻璃棒搅拌),切不可把水倒进浓硫酸  相似文献   

10.
平时大家都习惯用蔗糖与浓硫酸混和,体积膨胀形成“黑面包”的实验来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我们在课外科技活动中,指导学生用面粉、木屑代替蔗糖做“黑面包”实验,取得了同样的效果。具体做法是:在250毫升的烧杯中加入25克面粉,滴入3~5滴水,再倒入20毫升浓硫酸,边倒边搅拌,倒完后,停止搅拌,将玻璃棒竖直插好,不一会,即形成了圆筒形的“黑面包”。如室温较低,可以把浓硫酸置于烧杯中,用开水浴预热5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实验2-2吸热反应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演示实验之一。该实验是将大约20 g Ba(OH)2·8H2O晶体研细后与约10 g NH4Cl晶体一起放入烧杯中,并将烧杯放在滴有几滴水的玻璃片上,用玻璃棒快速搅拌,闻气味,用手触摸烧杯下部,并观察温度计上的读数,然后试着用手拿起烧杯,观察实验现象。教材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2.
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四章“熔化与凝固”一节中将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实验安排为验证性的演示实验,分析由实验结果得到的图4-8、图4-9的熔化与凝固图象,得出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等规律。在实际教学中我体会到:1.演示实验的可见度低,学生看不清,注意力难以集中,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以调动。原因是实验室所用温度计的液柱、刻度很细,只有坐在第一排的少数学生可以看到温度计示数的变化。装海 波的试管很细,海波是否熔化难以看清,实验的时间长,大部分学生不能观察到实验现象,注意力很难集中。2.演示效果不明显,数据测量随机性较大,易造成演示失败。原因是海波的熔点较低,用水浴法加热时,烧杯中水的初始温度难以掌握。初始温度低,演示加热时间就长;初始温度高,演示加热时间就短,熔化现象不清晰,易造成演示实验失败。3.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关系倒置,演示实验成为教师的独角戏,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4.1课时的教学任务非常紧张,学生没有绘制熔化图象的时间。特别是演示实验失败后,所绘图象的直观作用难以发挥,易造成知识结构上的夹生现象,不利于学生观察、分析、总结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贵刊1995年第1期刊登的“用浓硫酸做白磷自燃实验”一文,我认为它有不妥之处。因为所谓自燃,就是物质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而前文之所以利用浓硫酸来做这一实验,则是利用了浓硫酸的“吸水性”,溶水“放热”使白磷干燥、升温这一原理。既然是利用浓硫酸溶水放热来使白磷干燥、升温,那么本实验已经超出了“缓慢氧化”这一范围,实际上是变相的“加热”。所以,我认为白磷的自燃实验不能用浓硫酸来做。在实验室没有二硫化碳的情况下,可用氯气来做白磷的自燃实验。具体方法如下:用集气瓶收集一瓶氯气,在一干净的燃烧匙中放人米…  相似文献   

14.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2版)中,第17页实验1-3,1-4是有关"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内容,该演示实验对热量变化的感知方式是:用手触摸试管外壁、用温度计测量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或观察水是否由于结冰而将玻璃与小烧杯黏在一起,但这些方法不能让所有的学生在第一时间观看到实验现象.因此,笔者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15.
1用石蜡涂刷标签将固体石蜡放在小烧杯中加热至熔化为液体。然后用小扁刷蘸取熔化的石蜡,快速均匀地在已经贴好的标签上涂刷(由于石蜡很快凝固,因此要边刷边加热)。用这种方法处理过的标签可以达到防腐、防霉、防水、防酸碱的目的。在洗刷试剂瓶时,可以直接将其放入水中浸  相似文献   

16.
例1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炎热的夏季,家中的蜡烛、柏油路上的沥青会变软。而冰块溶化时,没有逐渐变软的过程。由此推测,不同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可能不同。我们选用碎冰和碎蜡来研究物质的熔化过程,为让碎冰和碎蜡均匀并缓慢地熔化,我们把碎冰放到盛有温水的烧杯中,把碎蜡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分别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7.
浓硫酸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试剂,但由于它具有强烈的腐蚀性,稀释时剧烈放热,在实验操作中什么时候加入最为适宜?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下面就高中教材中涉及浓硫酸滴加顺序的实验项目总结如下。l浓硫酸必须最后加入的实验凡涉及浓硫酸稀释,且为剧烈放热反应的,必须将浓硫酸沿容器壁或玻璃律缓慢地注入到密度小的溶剂(液)中。以防止溶液瀑沸、飞溅而发生事故。象这种浓硫酸必须最后加入的实验有:①用浓硫酸配制稀硫酸;②铜片和浓硫酸加热、反应后,溶液的稀释(为证明Cuz“的生成);③乙烯的制备中,乙醇和浓硫酸1:3(体积比)混合…  相似文献   

18.
童永翔 《物理教师》2002,23(4):32-33
熔化和凝固是自然界普遍、常见现象 ,但初学物理的初二学生尚处在形成物理思维的最初阶段 ,要真正理解熔点、凝固点 ;晶体的一定的熔化 (凝固 )温度 ;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晶体吸热 (或放热 )温度不一定升高(或降低 )及熔化和凝固图像的识别等难点知识 ,就要依靠观察形象直观的演示实验来辅助、实现 .若用冰做实验物质 ,会难于控制实验节奏 ,更难以展现说明熔化吸热、凝固及凝固温度不变、凝固放热等现象或过程 .因此 ,做“观察海波的熔化和凝固现象”的演示实验就是最为理想的选择 .同时 ,学生能否亲自观察到较理想的实验现象 ,就成为实验…  相似文献   

19.
初三化学第八章演示实验8—13将水加入浓硫酸的实验(“人教版”新编教材),按课文要求,操作现象不明显,而且分液漏斗安装的高度不合理,与过滤操作中漏斗要紧靠烧杯内壁有矛盾,学生即使看到液滴飞溅出来,也不认为是放出热量的结果。所以,找们将演示实验作了适当的改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l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如附图。2实验操作1.用滤纸围绕5O0mL烧杯的内壁一半,然后在50mL烧杯中加入25mL浓硫酸,在大烧林口盖一块插有分液漏斗的泡沫塑料板。2.在分液漏斗内盛25mL左右水,将水滴入浓硫酸中,可观察到有大量的热放出,烧杯四壁…  相似文献   

20.
初二学生分组实验“研究水的沸腾”中 ,有部分学生画出水沸腾的图象如图 1所示 ,并得图 1图 2出水沸腾一段时间后 ,水温降低的结论 .这跟多数同学得到水沸腾时水温不变的结论不一致 .为使学生自己弄懂原因所在 ,我们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 ,重新做水沸腾的实验 ,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一、实验要求1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讨论现象产生的原因 .2 .水烧干后 ,温度计的读数怎样变化 ?二、学生实验记录的归纳及分析1 .两支温度计的读数记录如下表所示 (当时气温 1 7℃ ) .2 .观察到的现象及分析 :( 1 )刚开始时 ,烧杯外壁有一层水珠 ,这是空气中受热的水蒸气上升遇冷液化而成 .( 2 )烧杯底和内壁有气泡 .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 ,烧杯和水的温度升高 ,烧杯外壁的水珠消失 ,附在杯底和杯壁上的空气以及溶解在水里的空气受热膨胀 ,在杯底和内壁产生气泡 .( 3)水面上方有“白气”,温度计露出水面的部分附有水珠 .加热过程中 ,水温升高 ,水蒸发加快 ,产生大量的水蒸气 .水蒸气上升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 ,有的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白气”,有的附在温度计上 .( 4)水沸腾前温度计 2的示数高于温度计1的示数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