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钟亚丽 《学语文》2014,(5):76-76
"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这是叶圣陶先生对精读与略读之间关系及作用的辩证分析。一线课堂上,师生都十分关注精读课文,殊不知略读课文的学习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上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排略读课文,但篇目比例较小,且每篇略读课文基本只安排一个课时完成。因此,要想上好略读课文,教师必须在这一个课时上做足功夫。大量的教学实践让我体会到,略读课文教学必须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相似文献   

2.
<正>教材在第二、第三学段中安排了略读课文,为了与精读课文区分,略读课文在课题序号旁都标有星号。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而且略读课文具有非常明显的独立阅读性质。教师应明确精读与略读的关系,要知道教材安排略读课文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用于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教材中略读课文的篇目比较多,这就提醒教师要充分重视略读课文的教学。笔者结合教学实际,以四年级下册《我们家的男子汉》为例,从三个方面谈谈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3.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打开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我们不难发现:从二年级开始,每一组课文都安排了略读课文,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略读课文的篇目。可见略读课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教材中,略读课文也占有一定的比重。随着年级的增高,略读课文篇目也水涨船高,与精读课文平分秋色,成为阅读教学不可分割的联合体。《语文课程标准》对于略读课文的要求是这样描述的:略读课文重在略读方法的指导,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有这样的倾向:一是精雕细琢,字词句段篇一把抓,与精读课文  相似文献   

5.
教说明文单元,我采用了单元教学法中精读和略读相结合、讲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结合的方法。精读与略读这一单元,应教课文有《泥石流》、《大豆》、《蛇岛》,《景泰蓝的制作》等。我选《泥石流》作为精读课文,其余三篇作为略读课文。通过《泥石流》的教学,最重要的是掌握说明文的共性特征。我的教学步骤如下: 一、什么是说明?说明是对事物进行客观的解说。二、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三、说明文的特点: 说明性(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知识性(传  相似文献   

6.
<正>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出现了不少带“*”号的课文,此类课文称之为“略读课文”。有的教师认为,“略读”就是粗略地读,只要知道文本的大概意思就可以了。这种看法失之偏颇,不够严谨和科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要求中指出:“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由此可见,“略读”归根结底是一种阅读策略,并非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式地盲目乱读。“略读”是为了加快阅读速度、提炼阅读信息所采取的选择性阅读方式,它是需要学生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的。“略读课文”是相对于“精读课文”而提出的一个概念,与“精读课文”相比,“略读课文”的课后没有设计习题,但是在课文的前面有明确的阅读提示。设置阅读提示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根据提示展开自主阅读。因此,“略读课文”对学生自主阅读的要求比“精读课文”要高一些。  相似文献   

7.
浏览,也就是粗读,主要是扩大知识面,获取更多的信息。同时,在浏览时要有目的地捕捉需要精读的篇目,浏览,只要做到了解报纸的大概内容,知道大意即可,报纸上有的文章只要认真读一下题目就可了解作者及文章表达的主要内容。略读,对于一般的文章要求略读。略读时应采用速读方式,以最快的速度扫视文章内容,这时映入眼帘的是一行一行的句子,一片一片的内容,以求尽快了解文章大意。精读,浏览时搜索到的重要篇目及与自己喜欢的文章是精读的对象。精读必须精细地了解文章写了什么,是怎  相似文献   

8.
略读课文在中等师范学校的《文选和写作》课中占有一半篇目。认真搞好略读课文的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重要作用。实际情况是,目前对略读课文的教学还有不够重视的现象。有的把它放在课外读,但缺乏检查和指导;有的虽然在课内读,但没有具体要求,实际上也走了过场。《文选和写作》的篇目每学期一般在三十四篇以上,精读和略读各占一半。以每学期实授18周90课时计算,精读课文要占60课时,作文12课时,略读课文只有18课时,即每篇略读课文平均只有一课时。所以,怎样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对略读课文“学有所得”,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几年来,我在略读课文教学中,经过摸索和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9.
梁正波 《小学生》2010,(9):20-21
“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这句话准确地说明了精读教学和略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关系,强调了略读的重要性,同时也告诉我们,课本中的精读课文只是学生学习的例子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中年级学生要学会"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的方法。因此,人教版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就选入略读课文,并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增加略读课文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相对于精读课文而言,略读课文可用的教学资源和可借鉴的经验较少,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较高。因此,许多教师对略读课文怎样教、怎样学感到困惑。如何上好略读课文?我个人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随着年级的增高,精读课文篇目逐渐减少,略读课文则逐渐增多。面对教材中这种反比例编写安排,我们应该正确看待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简谈精读与略读山东莱州市实验小学仲跻刚,沈澍平精读与略读是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充分发挥精读与略读的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独立阅读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值得认真探讨与研究的课题。对此,叶圣陶先生曾在《精读指导举隅》与《略读指导举隅》作过详...  相似文献   

13.
“注·提”实验课本中的略读课文,是配合精读课文安排的。略读课文所选的文章在题材、体裁和结构特点等方面,大都与精读课文相近或相似,而且在篇目的安排上略读课文在课本中的比例逐年递增,而精读课文则逐年减少。目的在于运用精读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在教师指导下...  相似文献   

14.
【设计说明】略读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的组成部分,是课内精读走向课外自读的过渡。2011年版课标对第二学段略读课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夸父追日》是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在本课教学中我们运用"精略相辅,略中有精"的教学策略,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引导学生把精读课中习得的阅读方法运用到略读课的学习中,在自读实践中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概括能力、  相似文献   

15.
叶圣陶先生曾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略读课文是学生提高独立阅读能力的一次实践机会,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能力迁移的有效平台。因此,略读课文要略"教"重"学",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培养自学能力。可是略读课文该怎么学呢?我认为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川教厅师字(1986)第86号文指定了我省1987年小学教师参加《专业合格证书》文化专业知识考试的《阅读和写作》代用教材。现经研究,根据《大纲》精神,将四省市协编的《文选与习作》教材选出60篇为精读,60篇为略读(有“△”符号),请速通知参加考试的教师,并按此篇目组织复习。其篇目如下:  相似文献   

17.
在现行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分精读课、略读课和选读课三大块。精读课文在安排上是为略读课服务的,精读课的教学效果也直接影响到略读课的效果。精读要认真仔细地研读,甚至需要咬文嚼字,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精读不但是充分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方法,更是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最常用的有效途径。略读只要求粗知文章的大意,不要求字斟句酌。教材后面还安排了《名著导读》并且介绍了阅读名著的自读方法,以及《写好硬笔行楷字》等附录。这些知识的安排是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  相似文献   

18.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组共四篇课文,《狼牙山五壮士》、《军神》是精读课文,《小英雄雨来》、《金色的鱼钩》是略读课文。精读课文后面安排了“思考·练习”,略读课文将“预习”和“思考·练习”合并为“阅读提示”,可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略读课文的依据。本组“思考·练习”的变化主要有五个方面:一、重视朗读、默读训练。无论是精读还是略读课文,都提出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的要求。另外,根据本组阅读训练重点,还提出了默读要有一定速度的要求。二、避开了容易导致烦琐内容分析的题目,更加重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与体验。如《狼牙…  相似文献   

19.
进入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中略读课文的数量不断增加,略读课文的教学与精读课文一样不可忽视。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将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在略读课文的学习中,在读中掌握领会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20.
《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各个学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便是“会读书”。如何引导学生“会读书”;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