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作”与“习作教学”有本质的区别。“习作”是习作者独立的个性化行为;“习作教学”则是师生为完成习作任务而共同参与的群体性行为。“习作教学”这个概念的重点在“教学”,“习作”存此是教学的对象,即习作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习作。实施新课程以来,还有不少教师把“习作”与“习作教学”混为一谈,没有把“习作教学”纳入课堂,  相似文献   

2.
成燕宁 《新课程研究》2009,(12):144-144,148
童年,是无忧无虑,是七彩斑斓的,但作文总能在每个孩子心中弹奏出几个令人苦恼的不和谐音符。怎样让写作文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是教者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也是新语文课程目标提出的要求:“让孩子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相似文献   

3.
在习作教学中,学生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习作是让教师最苦恼的事情之一。学生也委屈,因为没事可写。究其原因是只在有限的习作课上发掘习作素材,学生素材少难以动笔。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视野下的第二学段习作教学强调“兴趣”和“需要”,习作应该成为学生累积之后的喷薄而出,是一种表达上的需要;作为“准高段”的四年级学生,还需要必要的习作知识为“习作力”的持续成长提供能量。本节课力图从学生需要出发,以活动体验为经,以提升表达为纬,将“实践、体验、表达、评改”四者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习作情境与氛围之中发展语言、丰富情感且习得一些实用的表达技法。  相似文献   

5.
“生活化”习作,就是以“生活”为学生习作素材,以“学生需要”为习作目的,并把习作过程“演化”为实现某种生活需要过程的习作形式。这里,“演化”是“生活化”习作研究的中介和关键,我以为应包括两个环节的“转化”:  相似文献   

6.
内容简说编者意图是让三年级学生借助图画,训练观察,学习表达,实际上是看图作文训练。对于刚接触习作的三年级学生来说,“观察”与“表达”都是看图作文的难点。这两个难点中,前者是基础,是前提,是关键;而后者往往是教者所忽略的。我们教学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观察与表达的基本方法。设计理念看图作文教学,一般模式是学生先看图再习作,结果学生往往生厌失趣。如何突破“观察”与“表达”的难点而又不使学生失趣厌写呢?本次习作教学设计打算以欲擒故纵的策略来实现这个愿望。即为了让学生更好“观察”却故意在开始时不要学生从容“细致…  相似文献   

7.
当下的习作教学呈现出两个明显的趋向:一是以文本为中心有序地展开教学,一足以儿童的即时性生活为中心随机地进行教学。一直以来,它们各自为政,甚至相互鄙夷:教材习作以编排的科学化、训练的序列化,自诩为“大作文”,是习作教学的“正宗”;而体现儿童生活的即时性习作,由于自身的不确定性、随机性,被贬为“小作文”或“小练笔”,成为教材习作的附属或点缀,可是这些“即时性习作”以开放性、动感性、丰富性,适应着儿童内在的需要,显现出与教材习作旗鼓相当的态势。这两种倾向,正体现出当前习作教学的主要矛盾:习作教材与儿童生活如何走向融合,习作教学方式如何与儿童精神契合。  相似文献   

8.
习作教学的试金石在于学生习作水平的验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试图构建一种与“新课标”最为合拍的习作教学新方案,现在理论界将这种理想的教学境界称为“生态课堂”,而由此生发的促进学生情智生态均衡发展的作文我们不妨称它为“绿色作文”。我们追求的“绿色作文教学”在于将学生引入生活,将作文融入生活。为了切实发展学生的思维,追求思维的创新,提高习作的效率,我们注重在“绿色作文”的源泉和基础上下功夫,并突出抓好五个环节。一、“绿色作文”的源泉是生活这里我们突出抓了以下两个环节:一是情趣开放,让学生焕发习作的欲望。“绿色作…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 本次习作教材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语”,暗示了本次习作的要求。第二部分是“例文”,包括《我真棒》和《我是个会跳舞的小姑娘》两篇。第三部分是“习作要求与提示”:选择自己最得意的长处、本领写一篇习作,写完后能读给别人听,增进了解,与别人分享写作的快乐。题目自选或自拟。  相似文献   

10.
蔡辉凤 《文教资料》2005,(33):45-46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多媒体网络已悄悄地走进了我们的课堂。由于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声像等多种媒介于一体,如能在习作训练课上巧妙运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多渠道吸收各类信息,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改变习作训练课“先讲后写”的传统模式,让习作训练绽放异彩。一、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习作课上运用多媒体,能够创设良好的习作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写作。在日常的习作训练中,几乎大多数学生对习作训练课都表现出畏惧心理,谈“文”色变。这时,仅靠教者大谈作文的意义、重要…  相似文献   

11.
<正>加强习作过程指导,对于提高学生习作能力是非常有效的,作前、作中及作后三个阶段都可以实施。问题在于,这三个阶段的指导很难达成“统一”“聚焦”,即教师在学生开始习作前就有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学生习作时及习作后都延续这一指导方向实施指导行动,可以称之为“目的明确”,或者是“一练一得”。同样,学生如果明明白白地知道本次习作重点是要习得、操练某一方面的习作知识和技能重点,知道朝哪一方面努力,练得明白,写得清楚,那么这些行为的尝试都是极为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习作动机的多重迷失,影响学生写作素养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应该选择有价值的生活内容进行教学,力争让儿童与习作知识产生“第三类接触”。习作教学中“第三类接触”,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感受有意思的生活,为“情趣”而写;二是感悟有意义的生活,为“情思”而写;三是追寻有境界的生活,为“情怀”而写。这三个层次,体现了学生积极习作动机激发的三种境界。  相似文献   

13.
龚明 《湖北教育》2009,(11):41-42
“口语交际”和“习作”是小学语文的两个重要板块。人教版小学语文对这两个板块的编排是这样的:一、二年级设有口语交际,训练学生写句子:三年级口语交际与习作各自单列;从四年级起以《口语交际&#183;习作》的形式出现,把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当成了一个板块,一个整体。仔细阅读《口语交际&#183;习作》还可以发现.有一部分口语交际的内容和习作内容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4.
<正>习作要求同学们,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与训练,我们的习作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回顾本学期的习作内容,八个单元,我们大致可以把它们分为三个类型:1.写人记事的纪实类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他了”“形形色色的人”。2.符合要求的想象类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3.常见的应用文。读书笔记类:“写读后感”“漫画的启示”;说明类习作:“写一份简单的研究报告”“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5.
一、激发兴趣——写话训练第一步如何使孩子把习作当作一件乐事,而非苦差呢?请记住“兴趣”二字,这是引导孩子写作入门的钥匙,是孩子轻松习作的第一步。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兴趣的魅力则光芒四射。那我们又应当如何激发孩子学习习作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16.
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的大花园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但习作教学仍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一大教学难题。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无味,学生习作时无从下笔。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习作教学中情趣的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推动学生学好习作的有力杠杆。  相似文献   

17.
陆芹 《成才之路》2009,(10):47-48
习作教学长期以来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许多教师对习作教学也是深感困惑。通过学习新课标,学习名师习作教学经验,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的欲望,因此在习作指导前,要先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让学生懂得写作是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的一种需要,是一件一吐为快的乐事。为此,我作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好几个年头了,我们仍时常会听到一些语文老师抱怨:“习作难教,难教习作。”可见,习作教学依然是我们一线老师心中的“痛”。通过与老师的交流研讨,我发现老师们之所以畏惧习作教学,主要原因有:第一,对习作的认识模糊,尤其是对“习作是什么”和“习作为什么”这些本原性的问题缺乏科学的认识,从而导致习作教学价值的错位。第二,对习作教学的茫然。老师们对习作的备课、  相似文献   

19.
<正>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以“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双线组织教学单元,语文教学从“教知识”转向“教素养”。习作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为此,统编版教材单列习作单元,单元中每一项内容均指向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习作单元皆编排了“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五个部分。基于教材编排特点,可将单元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  相似文献   

20.
习作要求本次习作是围绕“未来的……”写一篇作文,详见人教社小学《语文》第九册积累·运用六。习作指导完成这次作文,需要“立足生活,大胆预测,尽情想象,细心求证”。这四个词看起来互相矛盾,但其实息息相关,缺一不可。一、“立足生活”。生活是任何想象的基础和源泉。我们在脑海中的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