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音乐剧《汉密尔顿》荣获2016年美国普利策戏剧奖。该剧以美国建国之父汉密尔顿为蓝本,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与话语的解构,有力地抨击了当下美国社会在文明的表象背后所隐藏着的种族、性别与移民歧视等问题,借此重塑了建国之父、三位女性、外来移民形象,也重塑了公众的历史观。从新历史主义视角来看,《汉密尔顿》借助于颠覆性戏剧内容和现代黑人流行嘻哈说唱艺术,成功地创造了新的历史文本,为未来历史研究提供了新媒介。  相似文献   

2.
《嫁嫂》开创了"紫阳民歌剧"这一新的地方戏曲艺术体式。从文本的角度分析,其普世价值的戏剧主题、强烈的喜剧效果和极富生活情趣的戏剧语言,使剧作充满了艺术魅力。《嫁嫂》的成功,对于当代中国戏曲的创作与改编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法国著名的超现实主义戏剧大师让·科克托的里程碑式的戏剧杰作《奥尔菲》"对古希腊神话的创造性改写","剧作立体性主题的完满铸就","剧作彻底的象征化"及其对自动写作式的"绝妙的僵尸"手法的成功运用,不仅集中体现了超现实主义戏剧独特的艺术质地,而且也较为充分地体现了让·科克托对现代西方戏剧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4.
《莆田学院学报》2017,(1):67-70
试以伯克的"戏剧五位一体"理论,分析罗素经典散文《论老之将至》,运用关系对子分析语篇主导因素,挖掘出罗素的修辞动机,即话语者希望老年人超越自我,心态永葆青春,旨在揭示作品中所蕴含的修辞艺术,并通过对戏剧五要素分析法的成功操作来展现其修辞批评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人们普遍认为《原野》是借鉴表现主义艺术比较成功的作品。作者认为《原野》是一部佳构剧。作者指出,曹禺在戏剧创作的初期,便为佳构剧“一类戏所笼罩”,想写一部有故事、有穿插、有紧张场面的戏剧,以适合中国戏剧观众的欣赏需求、欣赏心理和欣赏习惯。曹禺深谙西方各种戏剧艺术,他注意到了曾风靡欧洲的佳构剧正适合中国观众的需求。于是作家便借鉴佳构剧的戏剧理论和技巧原则,写出了《原野》。在《原野》中表现出佳构剧的一些基本特征:结构工整精巧、具备“必需场面”和抽象而严肃的主题等。作者认为,《原野》是曹禺戏剧创作的转换期作品和特殊现象,也是成功的尝试。但是,《原野》所受表现主义影响及在佳构剧理论和技巧运用上,还需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夏玲 《培训与研究》2008,25(10):4-6
艾青诗歌善于运用意象艺术来展示抒情形象,在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是成功地运用意象艺术来构造诗歌的戏剧场景,以达到抒情目标的范例,诗中构建了四个戏剧情节场景:即思念保姆、爱之保姆、死之保姆、歌之保姆。并由此产生了诗的整体抒情效果。  相似文献   

7.
艾青诗歌善于运用意象艺术来展示抒情形象,在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是成功地运用意象艺术来构造诗歌的戏剧场景,以达到抒情目标的范例,诗中构建了四个戏剧情节场景:即思念保姆、爱之保姆、死之保姆、歌之保姆。并由此产生了诗的整体抒情效果。  相似文献   

8.
《原野》是曹禺话剧“生命三部曲”之最,是中国戏剧史上最为成功、最具艺术魅力的作品之一。曹禺以他宏放的戏剧观念、多方位的戏剧艺术实践,借鉴中西戏剧手法,用凝练的笔触,着意渲染悲剧气氛,突出意象的营造,达到了现代话剧意象营造的巅峰。本文试图通过浅析《原野》视觉和听觉意象的营造两方面,理解和把握作者如何运用其独特的表现手法来展现一个经典的悲剧环境。  相似文献   

9.
《河西学院学报》2019,(1):76-81
元杂剧《赚蒯通》是根据《史记》和《汉书》中蒯通相关情节演绎而来,《赚蒯通》的作者继承了史籍中基本的历史情节和蒯通本身所具有机智、善辩的人物特点,并从多方面敷衍韩信被杀的情节,运用艺术手段附加给蒯通"忠义"的性格特点。作者同时又对相关历史人物如韩信、萧何、樊哙等人物进行了一定色彩化和脸谱化处理,突出了主要人物"蒯通",取得了戏剧创作的成功。  相似文献   

10.
李军 《考试周刊》2013,(5):19-20
对于沿袭旧词语而又是新出现的戏剧种类,元人对于杂剧本体的认识,从元初胡祗遹的《赠宋氏序》到元末杨维桢的《沈氏今乐府序》和夏庭芝的《青楼集志》,在"名"上经过辨析得以明朗化、固定化,并得到后世的认可;在"实"上经过对杂剧内部艺术要素的多角度探索,趋于理论化、系统化。元杂剧的名与实终于得以揭示,对于杂剧的戏剧本质与特征的认识得以明确,形成了较为科学的杂剧本体观。  相似文献   

11.
梅琳 《林区教学》2013,(1):66-67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巨匠。在文学创作中,他最擅长的是戏剧创作。《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是他戏剧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四部,有"四大悲剧"之美誉。选取其中的一部戏剧——《哈姆雷特》,对其主人公哈姆雷特进行形象分析,并具体阐述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2.
十八届三中全会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以我国艺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成功案例——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创编的大型民族舞剧《一把酸枣》《粉墨春秋》和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创编的说唱剧《解放》为例再次阐释艺术职业教育介入艺术生产过程的重要意义,产教融合引领艺术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3.
《史记》塑造的历史人物,不仅真实可信,而且艺术性极高。较之先秦文章,不仅扩大了写人的范围,写谁象谁,绝不雷同,而且注意突出人物形象的个性与完整性,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本丈以《史记》人物传记为考察对象,对司马迁写人的成功艺术进行深入的探讨。从典型细节描写、矛盾冲突的场面描写、人物心理描写、对比烘托描写、运用个性化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等诸多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和分析,认为:正是司马迁成功地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法,才为我们塑造了如此光辉的历史人物画廊,使我们在阅读古代史书的同时,更能得到美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70、80年代,在中国戏剧史上出现了一股锐意向西方当代戏剧艺术学习的先锋潮流,其中包含有黑色幽默、荒诞主义、意识流等现代主义创作思想,其众多戏剧作品为当时中国年轻的戏剧工作者所熟悉、借鉴和模仿。戏剧作家高行健正是在此潮流的驱使下创作了与贝克特的荒诞戏剧《等待戈多》形式相似的戏剧作品《车站》。对《车站》的出现戏剧界向来褒贬不一,但综合分析,它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在创作层次、背景和意义以及剧中人物设置这三个方面有所不同。这需要对《车站》与《等待戈多》中的"等待"主题作进一步的诠释。  相似文献   

15.
《雷雨》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部用"三一律"结构形式写成的多幕剧,采用危机上开幕的结构方法,在矛盾冲突接近总爆发的时刻回溯和交代复杂前因。全剧有多重戏剧冲突线,贯串始终的主要冲突是繁漪和周朴园、周萍父子的冲突,以繁漪、周萍的冲突加强繁漪、周朴园的冲突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周宅的母子乱伦事件是周朴园的家庭专制造成的。众多矛盾冲突与主要冲突彼此交织向前发展。该剧还成功地运用了"发现"与"突转"、"悬念"、"巧合"等结构技巧。《雷雨》艺术生命力百年不衰,和它缜密严谨的结构艺术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6.
由湖北省杂文学会王峻峰、邓黔生等正副会长主编的《湖北杂文选粹》已经正式出版。此书收有新时期以来湖北杂文作者代表作近一百五十篇。如《莎士比亚到底象谁》、《"五百罗汉"与艺术独创性》、《关于叫鸡公同笼》、《毛遂不避嫌  相似文献   

17.
《天河》作为计文君到目前为止最为成功的一部作品,无论是在思想的挖掘上还是在艺术的表现上,都显示了作家的匠心独运之处。小说以"天河"为题,将作品的主题意义指向于对人生万事的思考和体悟,隐喻了人与人,个人自我,人生与戏剧之间的"隔"与"渡"。  相似文献   

18.
纵论方言剧     
方言的正确运用在文学创作中是必要的.方言剧创作的成功由戏剧艺术的成功与出色运用方言塑造人物、推动戏剧矛盾冲突的发展两方面构成.方言剧创作不应一哄而上,也不可无端扼杀.剧作家应该从题材需要出发,通过恰当的方言形式,努力营造出富有文化内涵和较高艺术品位的方言剧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19.
一波三折起伏跌宕———谈《雷雨》的戏剧冲突河南/林王秀珠冲突,是戏剧的主要特点之一。《雷雨》(节选)成功地运用了这种艺术表现手法,鲁(鲁侍萍)周(周朴园)的邂逅相认即为一个适例。他们相认前后经历了复杂而急剧的内心感情碰撞和矛盾冲突的过程。拿相认前来说...  相似文献   

20.
汤慧 《儿童音乐》2012,(1):71-73
戏剧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从内容到形式都能在外化艺术美的过程中,促进由"智"到"心"的整个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在育人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上海市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解读》中提到: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它涉及到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等各个方面,其特点是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参与性强。因此,将戏剧教育作为一种手段为音乐学科服务,渗透戏剧教育的方法,提取戏剧艺术中的"角色扮演""戏剧情境"等戏剧元素,运用于音乐课堂教学中,可以增强教学的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