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情思隽永、蕴涵深刻的佳作。鲁迅通过对幼时保姆长妈妈以及她为“我”寻买《山海经》一书的有关情景的追忆,细腻而又风趣地表现了“我”与长妈妈的认识过程,赞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怀念  相似文献   

2.
《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记实性的文章。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在长妈妈去世三十年后,作者仍写此文来纪念她,可见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厚感情。文章几乎是按照生活的原样,真实而意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刻画  相似文献   

3.
《阿长与<山海经>》忆述了作者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迷信、唠叨而又善良、朴实的性格。本篇节选用层层渲染的手法,写阿长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山海经》的经过。首先,作者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过渡,交待钟爱绘图的《山海经》的缘由。其次,作  相似文献   

4.
老叶 《现代语文》2003,(11):24-24
《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情思隽永、蕴涵深邃的佳作。细心体味,具有以下艺术特色:一、独具匠心标题新。《山海经》是文章的动情点,也是作者情思的触发点。正因阿长为“我”买到《山海经》,长妈妈才让“我”感激和怀念。标题揭示了文章的内容和范围,突出了主旨。二、欲扬故抑中心明。1至12段先用“抑”笔,写阿长名不清,貌不扬,行不正,睡不雅等“缺点”。从第13段起至结束,用“扬”笔,重点写长妈妈以一个文盲保姆之身,居然为“我”买回了《山海经》,这一震撼童心的霹雳,使这个底层的劳动妇女的人格魅力熠熠生辉。篇末,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  相似文献   

5.
鲁迅一生没有为他的母亲留下文字,对他的保姆长妈妈却倾注了一腔深情,专门写了一篇《阿长与〈山海经〉》以示怀念,而且怀念之情的深切让人唏嘘不已,这说明长妈妈对幼年鲁迅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然而解读文本,我们很容易有这样的感觉,长妈妈对幼时的鲁迅似乎没有特别的爱,而让鲁迅感动的主要原因就是买了一本《山海经》。当然,幼年鲁迅对这本书念念不忘,而目不识丁的长妈妈居然满足了他的渴求,这种感动是铭心刻骨的。我们作这样一番假设,如果没有《山海经》一事,鲁迅会著文怀念长妈妈吗?这当然不得而知。但是如果我们挖掘得更细一些就会发现,…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本中的长妈妈是鲁迅儿童时代的保姆,她帮鲁迅找到了“最初得到的最为心爱的宝书”——《山海经》,《山海经》给了少年鲁迅强烈的“震悚”并产生无比的“敬意“,因而也使鲁迅对长妈妈终生怀有感激和怀念之情。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阿长与〈山海经〉》形成了单一的阅读视角和解读——诠释者较多地注目于从政治角度和民粹立场来阐释,把阿长阐释为劳动人民美好品质的化身,而忽略了鲁迅内心的冲突与紧张造成的压力,  相似文献   

7.
薛锁英 《语文知识》2014,(12):81-82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回忆的是一位小人物,处在当时社会最底层没名没分甚至连姓名都不为人知的保姆——长妈妈。这篇散文满含感激,深情回忆了作者自己幼时与保姆阿长相处的几个片段,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真挚温馨的真情之美。  相似文献   

8.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的内容,理清了文章的层次,还复述了课文。现在(边讲边投影:)请说说在作者眼里,阿长是怎样一个人?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长妈妈的呢?  相似文献   

9.
【我解读:】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也是该书以写人为主的三篇散文中的一篇(另两篇为《藤野先生》和《范爱农》)。《藤野先生》记的是老师,《范爱农》记的是朋友,而《阿长与<山海经>》记的则是儿时的保姆长妈妈--一个无名无姓、年轻守寡、淳朴善良、始终给儿时的鲁迅以深切关怀的农妇形象。对于阿长给自己买来《山海经》,鲁迅当时只道是寻常,有得到《山海经》的欣喜和欢愉,有对阿长的感激之情。而多年之后追忆那份逝去的爱,鲁迅更是感到了这位没有任何文化、没有任何地位的"阿长"对自己的那份浓浓的爱意,从而在字里行间也汩汩流淌出了对阿长的绵绵敬意。  相似文献   

10.
师:提起鲁迅先生,大家并不陌生,我们在初一上学期学习过他的一篇散《从百草图到三味书屋》,中写到的那位讲述美女蛇传说的故事高手——长妈妈,是对鲁迅童年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鲁迅先生曾在好几篇章中提到她,有一篇章《阿长与<山海经>》即专门回忆作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鲁迅先生终其一生没有写成一篇专门回忆自己母亲的章,而对一个普通的保姆却花了不少的笔墨,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章——《阿长与<山海经>》。(教师板书课题)。  相似文献   

11.
《阿长与山海经》抑笔和扬笔外观结构上的失衡,却并不妨碍它成为一篇杰作。在抑笔中,作家运用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中特有的双重聚焦,在不动声色的叙事中暗含对长妈妈的同情,为扬笔蓄势铺垫。在扬笔中,作家借助《山海经》这一意象,带领读者反观长妈妈粗俗的外表下质朴动人的人格魅力。前文的种种铺陈,使得结尾处深情的呼唤水到渠成,余音绕梁。  相似文献   

12.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我”与长妈妈一起生活的一段经历.以自己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表达“我”对长妈妈无限的怀念与同情之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读的内容: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记实性的回忆散文。文章几乎是按生活的原样,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她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作者通过回忆童年与长妈妈相处的几件軎.表汰了自己对玟样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深地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14.
【导学创意】《阿长与山海经》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纪实性文章,全文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表现了长妈妈淳朴善良的性格特点。鲁迅的作品普遍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往往较晦涩,常常于写人记事的平淡的笔墨间蕴蓄着深邃的思想,而且在回顾  相似文献   

15.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在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按照生活的原型,采用白描手法,真实地再现了鲁迅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阿长是一个旧式劳动妇女的典型。作者穷其形、尽其相,使人物形象呼之欲出,鲜活动人。这主要得益于作者“抑”和“扬”写作手法的成功运用。  相似文献   

16.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回忆少年生活的一篇记实散文 ,选编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的第二单元。这个单元要求学生掌握材料的详略与中心的关系。因此 ,教这篇课文 ,我本着这个要求去指导学生阅读。这篇课文比较长 ,它几乎是按生活的原样 ,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 ,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因此 ,我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 ,边读边归纳出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些事。同学们归纳总结出以下几件事 :(1)无名无姓的女工 ;(2 )日常的粗俗 ;(3)烦琐的规矩 ;(4)讲“长毛”的故事 ;(5 )谋害隐鼠 ;(6 )主动给“我”买来《山海经》…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文章往往让人又爱又恨,"爱"的是其文辞兼美、内涵丰富,"恨"的是其不知道从哪里下口讲给学生听。本文选取了了鲁迅先生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通过分析文中的儿童视角和"大词小用"手段的运用以及文中核心事件长妈妈与《山海经》等重要情节透视了作者对于长妈妈的深厚情感,从而解决了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18.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在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文中的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一事,则写出了对她的充满尊敬和感激之情。本文是如何把这一人物形象写得如此清晰?我认为应该得益于以下两点。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文章往往让人又爱又恨,"爱"的是其文辞兼美、内涵丰富,"恨"的是其不知道从哪里下口讲给学生听。本文选取了了鲁迅先生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通过分析文中的儿童视角和"大词小用"手段的运用以及文中核心事件长妈妈与《山海经》等重要情节透视了作者对于长妈妈的深厚情感,从而解决了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20.
师:提起鲁迅先生,大家并不陌生,我们在初一上学期学习过他的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写到的那位讲述美女蛇传说的故事高手--长妈妈,是对鲁迅童年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鲁迅先生曾在好几篇文章中提到她,有一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即专门回忆作者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鲁迅先生终其一生没有写成一篇专门回忆自己母亲的文章,而对一个普通的保姆却花了不少的笔墨,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