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白和杜甫是唐代诗坛的两颗巨星,他们的交往和友谊历来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天宝三年(744)春末夏初,两人相会于洛阳,之后又到汴州、大梁、宋中和鲁郡一带游历,很快活地度过一段“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情深似海的生活,被传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值得注意的是,李白和杜甫在天宝十二、三年间又相见于长安。这不仅为李白三入长安的发现所推断,而且从他们的诗歌当中也能够得到比较可信的证明。  相似文献   

2.
盛唐山水诗呈现多元审美形态。作为代表 ,王维奉佛 ,李白崇道 ,杜甫尊儒 ,他们的山水诗表现形态各有千秋 ,艺术风格各异其趣  相似文献   

3.
安史之乱中盛唐诗人的政治地位发生了变化,职位和身份的改变使他们的思想产生巨大变化。他们或担任高级官职,或担任低级官职,或未居任何官职,或陷贼叛营,不同的经历导致其创作呈现出多元状态和不同的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4.
我爱李太白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这些评价让我感觉,他就像谪落到人间的仙人,白衣飘飘,风度翩翩,随意挥洒,那珠玑般的诗句就在凡尘间洒落了一地,照耀了中华大地千年的时空!他就是我敬仰并深爱着的诗仙李太白!我爱他!你看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是何等的潇洒,"天子唤来不上船"是何等的不羁,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李白山水诗的创作主旨、情感基调、人格化与情感化的表达方式等方面,探讨了李白对盛唐时代精神的个性化表达及其对中国山水诗发展的创新与贡献。  相似文献   

6.
根据诸多文史材料记载参考唐代史实、典制、交通等,分析李白若干诗文,提出李白开元三至八年间曾由蜀道入长安之说。  相似文献   

7.
禅宗自五祖弘忍后分为"南宗"和"北宗",南宗主"顿悟",北宗重"渐修"。受禅宗"南北宗"说影响,明代董其昌"以禅喻画",创立山水画"南北宗"说。然而古代诗歌领域的"以禅喻诗"还不充分,还没有明确的"南北宗"说。从古代诗歌创作实际看,类似禅宗"南北宗"区别明显存在。自唐代李白、杜甫起,古代诗歌也可分两个系统:杜甫、以及后来学杜者近禅之"北宗";李白、以及后来学李者近禅之"南宗"。  相似文献   

8.
李白、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两座丰碑,这两座丰碑的树立首功当推韩愈。旧来对韩愈论李、杜的讨论,囿于《旧唐书.杜甫传》提出的所谓“李杜优劣论”,仅定位于韩愈于李、杜不分先后优劣。通过对这一曲解的辨证,可以纠正前人对韩愈论李、杜名篇《调张籍》内容的误解及编年错误,揭示韩愈论李、杜意在提倡学习李、杜诗充分反映社会现实,以变革大历以来回避现实而少意气的优游和平诗风的要旨,以及韩愈奠定后世以李、杜诗为典范的诗学传统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9.
郝良善 《快乐阅读》2011,(24):122-123
比李白小十一岁的杜甫在公元744年初夏与李白在洛阳相识,二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之后,李白、杜甫结伴而行,渡过黄河,赴王屋山拜访道士华盖君。可惜的是华盖君已死,二人未能如愿,折回梁园(今开封市城区东南一带),与流寓到梁园的大诗人高适一起,在梁园豪饮高歌,畋猎作诗,怀古论今,继师旷之后在古吹台又一次续写了一段佳话。至今开封市禹王台公园还记录着他们的事迹。这一年秋后,三人同游宋中(今河南商丘),李白、杜甫北上  相似文献   

10.
我国诗的艺术,源远流长,发源于上古社会的生活,是一种产生在生产劳动、宗教祭祀、表达情感和记人记事等过程中的有韵律的语言形式。经过上千年的积累和发展,在唐朝的开元至大历年间,诗的艺术达到了巅峰。诗人因其作品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流派,有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怪诞诗派、现实派、社会派和浪漫派等之分。李白作为一名伟大诗人,是浪漫派最杰出的代表人物,用诗为文学上的盛唐谱写出了令人无比敬仰的传奇。  相似文献   

11.
李白绝句确有冠绝时人之处,主要体现在:保留五古、歌行特色,以气为主,写景入神;营造出完美的意象组合和充满张力的诗歌境界;吸前人之所长容己之创新,使绝句富有清新明丽的民歌情调。  相似文献   

12.
向命运宣战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李白对命运不屈服的挑战;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杜甫对命运不放弃的挑战;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对命运不认输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唐代诗人杜甫以特有的沉郁之风创作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作品,他不但是一位诗人,而且是一位"改革家",从他开始,中国诗歌逐渐表现为另一种样式,他以独特的方式对盛唐之音进行了解构,开启了宋学之津门.本文试图从杜甫解构盛唐之音的角度阐述其"导夫先路"之功,并从中管窥唐诗与后世诗歌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14.
15.
刘思宇 《文教资料》2014,(36):12-13
李白和杜甫是唐代诗歌的两座丰碑,在《渡荆门送别》与《旅夜书怀》两首诗中,诗人选择了相似的意象来表达感情,成就了各自的千古名句。但细细品来,诗中又各自饱含深意,同时还折射出了两位诗人所处时期的社会环境与诗人的个人情感差异。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杜甫与李白的交游诗,考察了杜甫及盛唐人对李白的评价,从而探讨了李白的“清”的人格精神与诗风追求,我们认为其人格精神与诗风是一致的,二者有机地体现在李白的身上,成为盛唐精神的一大内蕴。  相似文献   

17.
李白的二入长安,是他人生中的重要历程,虽然政治上没有大的发展,但却触及到了唐代的上层社会,认识到了上层社会的真实面目,对他的性格及人生观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探究李白二入长安时的诗歌创作对研究李白在长安的生活及思想状况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杜甫与长安的关系,在杜甫与特定地域的关系中,是最重要的一个。杜甫在京城诗中展现了长安的文化景观、人文环境。同时,长安京城文化又激发了杜甫的创作激情,提高了诗歌的思想价值,这两者相映相生,使其逐渐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相似文献   

19.
李白、杜甫诗歌都常将“万、千、百”用于名词、量词和动词前来构成巨量夸张,突出时间的长久、距离的遥远和数额的巨大.为了加强夸张的力度,他们会连用“万、千、百”结构或将“万、千、百”与“一”对举,而李白诗歌还会使用多音节的“万、千、百”来构成极度夸张,或将“万、千、百”夸张与想象结合,因而其作品夸张的意味也更浓烈.  相似文献   

20.
李白、杜甫诗歌各有千秋,艺术价值难分上下,艺术比较难度较大。本文另选角度,从李白、杜甫主体理想的差异,对其社会政治理想进行比较和衡量,以论证杜甫诗歌中包含的人文关怀及李白的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