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徐强 《文化学刊》2012,(6):49-56
史华慈作为一个人文主义思想家,终其一生都对人性的奥秘、人的吊诡性存在、人的有限的自由以及人的复杂性的意识活动充满关切。正是基于这种关切他对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看法,一方面他持"弱势的、谦虚的文化整体观",不满于对不同文化作出诸如"x文化"、"y文化"的僵化、粗暴论断;另一方面提出"文化导向"说,反对文化人类学的"文化结构"或"文化蓝图"说,主张人既会被文化所限定,同时又有有限的自由,促进文化导向的丰富和拓展。在比较文化思想上,他认为古今中外的人分享了某些共同的关切,文化是围绕这些关切而展开的持续不断的对话,因而具有比较和沟通的可能。通过这种比较,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丰富我们共同的经验,增加人类应对当今一些挑战时的选择余地。因此,真正的文化比较应该深入到问题意识的层面,以韦伯式理解走入人类经验之海。以这样的文化观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史华慈展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独特面貌,对于我们反思传统,寻求其当代价值极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语义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金智 《文化学刊》2011,(3):111-113
无论是传统节日还是现代社会产生的节日,都带有强烈和鲜明的文化语义。同一般语言符号语义的变化一样,传统节日的文化语义也会随着历史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变化发生变化,产生语义转移现象。文章分析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语义特点,探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语义如何从民俗语义发展成为国俗语义,进一步发展为普世语义。文章还探讨了与世界分享中国传统节日的可能性。作者主张近几年提出的"文化和谐论"来看待节日文化跨民族、跨国境的现象,同时提出应该充分利用节日文化的语义变化的特点,把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语义进一步明确化、抽象化乃至单一化,以便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与我们分享过节的各种不同情感。春节、清明节、中秋节这些不带政治色彩和宗教色彩的中国传统节日,具有普世文化价值,是有可能被世界上更多的人群接受的。  相似文献   

3.
《职业圈》2010,(23):8-8
戴玉春,男,汉族,1953年9月生。湖南隆回县人。毕业于剑桥国际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博士学位。国家特级书法师。现为中国书法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物学会理事兼书画雕塑艺术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华当代书画艺术研究会名誉主席,中国国礼特供艺术家。在书法创作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了突出贡献。作品被中国文艺榜--中国当代文艺人物评审委员会和中国文化艺术终身成就奖艺术类评定中心认定为"一级珍贵艺术品"。曾获"书法世界级金奖"、"20世纪国际艺术名家教授国际金奖"、"中国艺坛名师诸贤精品大典书法金奖"、"世纪精英·中国书画大赛书法金奖"、"中国历代书画名家名作金奖",促进祖国统一"千年和平金奖"、"中国书画名家作品2005金秋国际展金奖"、"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最高艺术成就奖-紫荆花金奖"。  相似文献   

4.
戚永晔 《文化交流》2014,(11):28-31
9月15日,在江苏南京举行了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揭晓暨颁奖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七大项共51个奖项。让人惊喜的是,其中有四席获奖者来自浙江,他们是"杭州滩簧"牡丹奖节目奖《美丽的眼睛》表演者冯小娟、朱丽君;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温州鼓词代表性传承人陈忠达;另两位则是刚刚三十出头、崭露头角的"新人奖"得主,杭州滑稽艺术剧表演家董其峰和绍兴莲花落表演家施金裕。作为中国曲艺界的国家级最高奖项,两年评选一届的牡丹奖含金量非常高,有人称之为"曲艺界的奥斯卡"。是什么力量,让浙江曲艺发展花团锦簇;又是什么力量,让浙江的年轻表演者人才辈出?带着这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王春鸣 《文化学刊》2011,(3):170-173
本文试图从晚清知识分子王韬的"废时文"说入手探究其政治文化观。特殊的人生经历和时代环境以及多元、客观的文化思想;在道、器之外,重视"人"的因素,促使王韬选择了"废时文"作为讨伐传统文化的入口。"时文"在他的文论中,既是承载旧文化的符号,也是传统文人的进身之阶,还泛指一切"不古若"、"不西法"之学问。从他对"时文"的解释与讨伐中,我们可以看到,以王韬为代表的晚清先进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的认识一直在不断修正的过程中。王韬"废时文"的呐喊,虽然充满了矛盾,却仍然高度彰显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转型过程中的革命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6.
洪晓楠  李琳 《文化学刊》2012,(2):156-162
文化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大连市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实现现代文化名城的跨越性发展,要不断提高文化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要以"文"化人,通过文化提升人的整体素质,通过艺术陶冶人的情操,实现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力图通过策略宣传,加强大连市文化事业影响力,提升城市无形资产价值,努力把大连建设成富庶美丽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相似文献   

7.
蒋晋光  刘饶 《文化学刊》2012,(1):139-146
中国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集合体,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之中,在吐故纳新之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宛如一个人的呼吸过程。中国历史上有着三次"呼吸"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基调的确定、格局的形成以及未来的方向。中国文化的这三次非同寻常的"呼吸",不仅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对今天中国文化的走向有着重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黄莺 《文化交流》2012,(3):21-25
在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上,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无疑是高山仰止的双子星座。2012年1月8日,"新的百年,我们一起出发——出版界同庆中华书局百年华诞峰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华书局百年历程暨珍贵图书文献展"在上海闭幕。"中华书局与中国近现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也将于2012年6月召开。你可能不知道,声誉卓著的中华书局的创始人陆费逵,还是浙江桐乡人。他的出版理念和教育思想今天依然给人以启迪;他从事书业的38年历程,充满个人魅力和文化使命感。  相似文献   

9.
赵凤玲 《文化学刊》2012,(3):164-168
什么是"文化失语症"?"中国文化失语症"为什么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思想文化界泛滥?文化和国家实力到底有什么关系?对于这些问题,学术界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本文论述了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失语"的过程,认为文化失语与国家强大与否、国力强盛与否有着极大的关系。"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提出,正是中国经济强大、大国崛起过程中的文化反思,是探寻中国文化话语权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0.
刘琛 《对外大传播》2010,(10):15-16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渐密切,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获得了出国工作或者访学的宝贵机会。那么,在"走出去"后,这部分"海外华人"该如何借助在地优势,更好地肩负起文化传播的使命,如何掌握"介绍中国"的跨文化传播技巧是一个值得我国文化外宣工作重视的问题。为此,本论文以笔者在澳大利亚所做的中国文化传播调查为例,总结成为在域外传播中国文化的"意见领袖"的主要途径和需具备的跨文化传播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