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酸提取工艺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以米糖为原料,对提取植酸及中间产物植酸钙的工艺方法进行了改进,从而提高了植酸钙的含量和产品植酸的得率及质量.  相似文献   

2.
消解条件对植酸钙中磷含量测定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酸钙有很广泛的用途,并具有很重要的生理功能.通过对植酸钙的消解剂、消解剂的用量及消解时间等因素进行优选,探索出植酸磷含量的测定过程消解的最佳条件,为植酸磷含量的准确测定提供更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淀粉厂废水中植酸钙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一种从玉米制淀粉的废水中提取高附加值产品植酸钙的新工艺.此工艺采用动态多次循环酸浸、二次复合碱高效中和及絮凝剂高纯处理等先进的提取方法;从而克服了传统工艺提取率低、品级差且生产周期长等诸多缺点,使植酸钙的磷含量由原来的18%~25%升至43%以上,而蛋白质含量则由8%~10%降至0.4%以下.该工艺操作简单,实用性强,并且减轻了废水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4.
植酸的性质、制备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酸是近几年来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精细化工产品,1872年由Pfeffer首先发现。许多国家的专家、学者在其结构、性质、制备及应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植酸以其钙镁盐的形式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尤其存在于植物的种子、胚芽以及糠皮中。国外及我国的南方产稻省市都以米糠为原料生产植酸,但随着其应用的不断推广,需要寻找新的生产植酸的原料,为此我们查阅了许多资料,做了从棉籽饼中提取植酸的研究。本文就我们所查的资料及实际研究,对植酸的性质、制备及应用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阐明水稻穗内不同粒位间的主要矿质营养元素和植酸含量差异、粒位分布特点及其与品种穗型间的联系。创新要点:将水稻品种的穗型变化与稻米营养品质结合起来,从水稻穗粒结构角度,对同一稻穗内不同籽粒间的主要矿质营养元素与植酸含量差异、粒位分布特点及其与水稻品种穗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较系统的探讨分析。研究方法:以典型的直立穗型和弯穗型粳稻品种为材料,通过对两类水稻品种在相同栽培条件下籽粒矿质营养元素和植酸含量的测定分析,并依据水稻籽粒在稻穗上的着生部位,将同一稻穗内的不同籽粒划分为六个粒位,比较分析了两类品种同一稻穗内不同部位间矿质营养元素和植酸含量的差异变化及其粒位分布特点。重要结论:水稻穗型虽然与品种间的籽粒矿质营养元素和植酸含量高低没有直接关系,但对其穗内不同籽粒间的主要矿质营养元素和植酸含量存在着较大影响;与稻穗中下部的弱势粒相比,同一稻穗内着生在稻穗上中部的强势粒通常具有相对较高的锌、铁矿质元素含量,而籽粒植酸含量和植酸/锌(铁)摩尔比则有所降低,稻米营养品质也相对较好;不同矿质营养元素相比,粒位效应对铁矿质营养的影响作用要略大于对钙和锌营养元素含量。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阐明水稻穗内不同粒位间的主要矿质营养元素和植酸含量差异、粒位分布特点及其与品种穗型间的联系。 创新要点:将水稻品种的穗型变化与稻米营养品质结合起来,从水稻穗粒结构角度,对同一稻穗内不同籽粒间的主要矿质营养元素与植酸含量差异、粒位分布特点及其与水稻品种穗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较系统的探讨分析。 研究方法:以典型的直立穗型和弯穗型粳稻品种为材料,通过对两类水稻品种在相同栽培条件下籽粒矿质营养元素和植酸含量的测定分析,并依据水稻籽粒在稻穗上的着生部位,将同一稻穗内的不同籽粒划分为六个粒位,比较分析了两类品种同一稻穗内不同部位间矿质营养元素和植酸含量的差异变化及其粒位分布特点。 重要结论:水稻穗型虽然与品种问的籽粒矿质营养元素和植酸含量高低没有直接关系,但对其穗内不同籽粒间的主要矿质营养元素和植酸含量存在着较大影响;与稻穗中下部的弱势粒相比,同一稻穗内着生在稻穗上中部的强势粒通常具有相对较高的锌、铁矿质元素含量,而籽粒植酸含量和植酸,锌(铁)摩尔比则有所降低,稻米营养品质也相对较好;不同矿质营养元素相比,粒位效应对铁矿质营养的影响作用要略大于对钙和锌营养元素含量。  相似文献   

7.
植酸钙是由植酸与钙、镁等金属离子形成的一种复合盐,又名菲丁,简称植酸钙,植酸钙的分子式通常用C6H6O24P6Mg4Ca2·5H2O(沉淀剂为氢氧化钙时)表示.  相似文献   

8.
植酸是食品、医药、化工、金属加工、环境保护等方面有广泛用途的有机膦化合物。本文以0.25moL HcL从脱脂米糠中浸取植酸,并用氢氧化钠、氨水、氢氧化钙做了沉淀植酸盐的工艺条件试验。从已报导的文献来看,提纯植酸都是采用离子树脂交换法,本文用自制A型分子筛除去植酸盐中的主要杂质,使植酸纯度达到95.3~98.3%。  相似文献   

9.
我国油菜籽产量居世界之首,但榨油后的油柏至今未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油粕中含有丰富的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纤维,是畜禽理想的饲料,但油粮中所含不足3%的植酸钙却是一种营养桔抗物质,味苦涩,不但使畜禽拒食,而且在体内和金属高于及蛋白质形成复合物,降低了对蛋白质的吸收,是油粮作为饲料的一大障碍。而植酸钙又是一种极有价值的化工产品,除在食品、医药中有广泛应用外,还是生产植酸和肌酸的重要原料,市场需求量大,在国际市场上十分走俏[1]。本实验通过新方法,既提取了油柏中有用的化工产品,又排除了油粕作为饲料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由蓖麻饼粕中提取植酸钙的工作,提示了“两浸一洗”的提取工艺,产品回收率82%以上.同时也讨论了废水的综合利用问题.放大试验表明,该工艺完全可行.  相似文献   

11.
双吡啶分光光度法测定小麦植酸含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建立了用硫酸铁铵-双吡啶比色法定量测定小麦植酸含量的一种新方法.在所述试验条件下,样品重为25mg,加热时间为30min能较好的测定出籽粒中的植酸含量,5次重复测定3个样品的相对标准偏差在0.92%~2.68%之间.内标试验表明,植酸的平均回收率约为97.3%,测定结果与三氯化铁比色法进行相关分析达极显著水平.因此,该方法可用于小麦籽粒中植酸含量的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12.
提取了新疆春小麦(哈密红星一场生产的)、冬小麦(伊犁昭苏县生产的)麦麸中的植酸钙;采用了“磷钼篮比色法”求出了植酸的含量,并对其中的植酸的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新疆冬小麦麦麸中的植酸含量明显高于春小麦麦麸中植酸的含量.首次指出:麦麸中的植酸含量与生长期有关,植酸可能是金属离子的载体或贮存体.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了由废动植物油为原料提取的脂肪酸甲酯直接制备脂肪酸钙的生产工艺。通过控制水的用量、氢氧化钙的用量、投料顺序和反应温度,得到较佳工艺条件。该方法大大降低了生产脂肪酸钙的成本且操作简便,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实验方案。  相似文献   

14.
植酸是极其重要的精细化工产品,它广泛用于现代药物、油脂抗氧剂、食品添加剂、螯合剂、保鲜剂和稳定剂等。过去化学合成和萃取法均不易获得,且不稳定。经多次研究,改革了过去工艺陈旧、产率低的米糠萃取法,优化工艺实施,避免原料酶变,工艺简化,质量优。  相似文献   

15.
为了高值化利用生物资源,以猪血为原料制备复合氨基酸及其螯合钙.采用碱水解法制备猪血粉获得复合氨基酸,再与氯化钙反应生成复合氨基酸鳌合钙,通过正交试验确定碱法水解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碱法水解猪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氢氧化钠浓度为10%,水解时间10 h,液固比为50∶1,水解温度为100℃,该工艺条件下复合氨基酸平均得率为38.25 mg/g.并确定了猪血复合氨基酸鳌合钙工艺参数.复合氨基酸和氯化钙鳌合反应条件为:二者配位比为3∶1,pH 7.0,100℃下回流搅拌45 min,鳌合钙收率为63.8%.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综述了植酸的化学特性、植酸在常规饲料中的含量、植酸对动物的抗营养机理以及钝化植酸活性 ,提高饲料营养价值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植酸(Phytie acid)是一种用途广、很有经济价值的生物化工原料。目前在欧美、日本发达国家已广泛使用,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我国50年代前还鲜为人知,直至60年代才引起有关学者和研究单位的注意。目前,随着市场的需要,植酸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的重视。由于植酸制备技术的改进,植酸已被开发形成一种新型的生物化工原料,与此同时也给人们带来越来越多的经济效益。 一、植酸的特性  相似文献   

18.
植酸(C_6H_(18)O_(24)P_6)即环己六醇的六磷酸酯,是一种稻草色糖浆状液体.比重1.58,呈强酸性,能与水、乙醇、甘油混溶,几乎不溶于无水乙醚、苯和氯仿,易溶于稀酸。 植酸具有独特的生理药理功能和化学性能,因此,它在医药、化工、化学、轻工、食品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近几年来,在我国出现了一股植酸热。 植酸通常以它的钙镁盐——菲汀(C_6H_6Ca_5MgO_(24)P_6·6H_2O)的形式存在于植物体内,在谷物、油料作物种子的种皮、胚等处含量较多,一般为0.5%——6%。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综述了植酸的化学特性、植酸在常规饲料中的含量、植酸对动物的抗营养机理以及钝化植酸活性,提高饲料营养价值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用蛋壳制备丙酸钙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鸡蛋壳为钙源,制备丙酸钙并考察了煅烧条件、原料配比、反应物浓度、反应温度、时间等因素对产品收率和纯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佳工艺条件下,产品的收率可达87%。纯度大于9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