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旱魃是传说中能够引起旱灾的一种旱神,人们为了消除旱灾,往往通过打旱魃的方式来禳除旱灾,祈求雨泽。山东地区打旱魃风俗延存了两千多年,直到20世纪中后期才逐渐消逝。  相似文献   

2.
遇旱求雨,是明清一个重要的民俗事象。而清代求雨禳灾的社会政治伦理整合倾向,首先是皇帝一如既往地成为求雨的正统力量。上行下效,地方官员往往也是求雨责任人,求雨成功,效应远大于勤恳敬业保民的多年辛劳。求雨禳灾叙事中往往充满疑问和不确定性,求雨失败均将责任归结操作者法师。有的法师运用含有某种神秘崇拜内蕴的巫术仪式求雨,有时会有生命代价。文学想象艺术化地丰富了文学伦理复杂的整合特征。特定地区的灵物崇拜与求雨神物有关。佛教思维影响下的咒龙求雨,谩骂乃至鞭打龙神是巫术求雨的变形。旱魃崇拜则较为复杂,在明代就已有了驱除的替代方式——兽与女性。而清代则出现人面鸟类旱魃,甚至变形旱魃。暗示着异形现身与旱灾降临的某种神秘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依据灰色关联理论,建立了黄河流域旱灾的灾情预估模型,并 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用此模型预估黄河流域旱灾等级划分,避免了人为主观性,又 与实际相吻合,因而是一种科学实用的旱灾预估方法。  相似文献   

4.
依据灰色关联理论,建立了黄河流域旱灾的灾情预估模型,并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用此模型预估黄河流域旱灾等级划分,避免了人为主观性,又与实际相吻合,因而是一种科学实用的旱灾预估方法。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汾河中游地区明代旱灾历史资料的整理、分析及数据处理,对该时期的旱灾等级、成因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明代汾河中游共发生旱灾94次,平均每2.94年就有一次,说明本流域在明代旱灾比较严重,大旱灾和特大旱灾占到了30.8%,而中度以上旱灾也占到64.8%,超过了旱灾总数的一半以上。明代早期的旱灾数量很少,中、晚期数量较多,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动荡。旱灾频次与气候波动有密切的关系,在小冰期气候干冷,降水偏少,旱灾频发;而人为因素又是旱灾的助推剂。  相似文献   

6.
新年初春,一场罕见的旱灾降临在祖国西南五省.局部地区旱情甚至达到百年一遇。旱灾发生后国家紧急实施多种抗旱措施,实施人工增雨是一种重要的措施.高空的云是否下雨,不仅取决于云中水汽的含量。同时还决定于云中供水汽凝结的结晶核的多少。  相似文献   

7.
区域旱灾是广义的旱灾,它是在区域干旱气候过程机制响应下的自然旱灾和区域干旱人类经济社会过程机制响应下的区域经济社会旱灾的总结,可用干燥度、旱灾指数和干旱度定量量度区域旱灾,在此基础上,构建减消区域旱灾的旱灾测报防御系统,对减消旱灾危害、推进区域自然、社会、经济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我是一棵仙人掌,终年生活在雨水充沛的云南。然而,就在今年,云南遭遇了史无前例的特大旱灾。灾情发生之后,我看见土地龟裂,农田里的作物都干死了;动物们因为没水喝,大部分都死掉了,幸存的也已经奄奄一息;饥渴难忍的人们到处找水喝,可从井里打出来的也是干燥的黄沙。  相似文献   

9.
1920年华北发生了一场特大旱灾,河南省是此次旱灾灾区之一。这场旱灾在河南受灾范围广大、灾情复杂并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这场旱灾的发生是由特定的自然条件、恶化的生态环境、畸形的经济结构和动荡的国内政局等因素共同促成的。灾荒发生后,上至中央政府,下至社会各界及国际力量都对灾区采取了赈灾活动。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黄冈市2011年旱灾特点和损失,分析了旱灾形成的成因,探讨了减轻旱灾损失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主要研究了郴州市干旱监测预警平台、系统设计和应用效果。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Delphi语言编写,利用SQLServer2000作后台数据仓库。系统通过对全市247个区域自动站逐日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统计,采用降水距平分析、相对湿润指数分析、K指数分析、气象干旱分析等多种方法,得到各区域不同时间段的干旱状况,用克里金插值将干旱监测结果插值到各网格点,调用Surfer绘制全市干旱分布色斑图,系统最后以Word文档方式自动形成干旱监测服务产品。应用实践证明平台具有操作简便,预报结果较为准确的特点,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旱限水位确定综合考虑水库下游河道生态用水、供水对象用水需求、水库蒸渗损失,以其最大需求值作为应供水量,结合特征库容确定相应水位,以便及时启动抗旱应急响应。确定的石堡川水库旱限水位925.50m已经陕西省防汛抗旱办公室2012年4月25日专家组会议审查通过。  相似文献   

13.
旱灾一直是影响我国范围最广的农业自然灾害,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能够有效、大面积、实时动态地监测旱情.对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旱情监测和预警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探讨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旱情监测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山西旱涝灾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干旱是对山西农业生产威胁次数最多、影响范围最广、造成损失最重的气象灾害。本文根据1991—1999年的降水资料,利用降水距平百分率和暴雨频次对山西近期旱涝灾害进行了分析。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干旱趋于严重,全省干旱大致2-3年出现一次,每年都导致粮食农作物大幅度减产。降水量减少现象在冬季(12-2月)最严重。春旱发生频率较高,并存在地区差异,由北向南逐渐减少。夏旱和夏秋连旱损失最大。山西省暴雨次数、受灾面积、经济损失的年际差异和地区差异比较明显,降水量多的年份暴雨场次多、范围大、损失严重。暴雨具有南多北少、山区多、盆地少的特征,多发地区主要分布在山西省的南部和东南部。山西省暴雨集中在7、8、9三个月,尤以7、8月份最多,占总数的77.7%。与前几十年相比90年代暴雨次数有明显的减少趋势。暴雨洪水损失除粮食减产一项不如干旱造成的严重外,其他各种经济损失都居各种自然损失之首。  相似文献   

15.
泉州主要的农业气候灾害有春旱、夏旱、秋冬旱、高温、倒春寒、五月寒6类.地形地势及环境的差异使这6种气候灾害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东南沿海地区受旱较西北内陆地区严重;高温区主要为安溪、南安、永春;倒春寒主要发生在惠安、德化、晋江;五月寒主要发生在德化.  相似文献   

16.
天妃庙也称天后宫,本是与南方航海活动密切相关的文化符号。明代,辽东海上航运事业发展缓慢,只有几处港口修建天妃庙。清代,辽东经济发展较快,输出输入增加,航海活动频繁,故天妃庙的数量和功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旱灾一直影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抗旱减灾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近几十年来,中国南方旱灾风险性有增强趋势,探究中国南方旱灾形成机理对农业防旱减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以2013年衡阳市旱灾为案例,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与应急管理等方面综合分析了旱灾风险性形成机理。利用CI指数法,对2013年衡阳市干旱过程进行了诊断,并计算了7个县域干旱危险度。结果表明,衡阳县干旱日数最大,达150d,常宁市干旱日数最小,为98d。干旱危险度最高是衡南县,衡阳县次之。这种干旱危险性的区域差异,使得衡南县、衡阳县、祁东县成为旱灾高风险区,而常宁市、耒阳市为旱灾低风险区。水利设施不足,抗旱措施不得力,强化了旱灾风险性及其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8.
简述中国女神形象在远古神话中非常伟大,但随社会发展而衰落的事实。指出在东南地区有两位女神,即福建民间信仰体系中临水夫人与妈祖,却在唐宋后影响力日渐增强。论述她们由人成神,成为山地女神与海洋女神以及受社会与政治生活的影响,还被分别赋予家事与国事职能原因。最后指出即使在当代,妈祖仍具有重要的政治使命,是海峡两岸的和平女神。  相似文献   

19.
戏剧片《天仙配》是在安徽省黄梅戏剧团1954年参加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获奖后改编拍摄的,上映后名噪海外,成为黄梅戏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并一直影响至今。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对原黄梅戏《天仙配》的内容、唱腔、表演以及电影画面等多方面的传承创新。  相似文献   

20.
魏晋之间,洛神成为一个令各类艺术迷醉的女神形象。《洛神赋图》受《洛神赋》与时代文化的影响,偏好女性题材,追求人性对审美激情的感发,以眼神对视来经营位置,在表现人体之美时,重在衣折秀媚的线条讲究,追求艳姿的描绘,具有那个时代绘画特有的审美理性。通过对《洛神赋图》、《洛神赋》与顾恺之画学思想的关系的研究,可以做出推论:一代巨匠顾恺之创作了一代名画《洛神赋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