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海泉 《中国考试》2005,(4):7-9,26
高考作为公共事业的一部分,当然要依据法律办事,按照“公平、公正”的公共原则,实行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实现择优的招生目的。因此,在招生考试界就自觉提出了“依法治考”。但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发现,真正实现依法治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那么,对依法治考现状的描述和对依法治考存在问题的探讨必然有助于依法治考的进步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法治是社会有序运转的重要保证,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为了规范考试行为、保障人的发展权、维护社会公平公正、提高考试效益,考试需要依法治理。依法治考有利于考试社会功能的发挥,能够稳定社会秩序,从而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已成为我们新时期的奋斗目标,高职院校的招生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占全国高校逾半数的高职院校,实现和谐招生应坚持"依法治招",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4.
依法治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考可以规范考试行为,保障人的发展权益,维护社会公正,提高考试效益,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5.
和谐组考环境是实施考试的重要保证。营造和谐组考环境应遵循以下五项基本原则: 公平公正原则、依法治考原则、以人为本原则、系统性原则和艺术性原则。组考工作关系到方方面面,争取当地政府全力支持,是做好组考工作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6.
质量是自学考试的生命。保证质量是自学考试得以发展的根本。对自学考试而言,没有质量就没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由于参加自学考试人数众多,涉及各行各业,社会关注程度比较高,因此,自学考试能否公平、公正地举行,已成为关系到考生切身利益、政府形象和社会稳定的大事。而保证自学考试公平、公正、正常、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关键在于依法治考。  相似文献   

7.
教育部在2001年就明确提出了要“依法治招”,这对进一步规范和搞好高校招生工作是一个重大的举措。其目的就是要把招生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依法规范、管理和引导招生工作,以保证高校招生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充分维护高校和考生的合法权利。既然是依法治招,就有法律的主体,高校的招生工作涉及到的主体有三个,高校、考生和招生考试管理机构(以下简称招办)。各主  相似文献   

8.
赵越 《宁夏教育》2010,(2):9-11
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工作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自治区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自治区的教育招生考试环境、考试管理和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突发事件处置积极稳妥,高校招生录取规范有序、公正透明;各项改革稳步实施,成效显著,保证了教育招生考试工作的公正公平,维护了广大考生及家长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9.
在成人高校招生考试中,违纪现象时有发生,这既有考生不良行为所至,亦有监考人员厦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为实现公平、公正、科学有片的考试要求,必须坚持“四个到位”,即宣传到位、监督检查到位、依法治考到位、规范管理到位。另外还要实行综合治理,彻底改变考试违纪的不良风气。  相似文献   

10.
关于公务员考试作弊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公务员考试作弊作为一种社会不良现象,已严重破坏了公务员考试的社会公信度。本文从法学角度,分析了公务员考试作弊的悖法根源,结合实际,提出了用法治的刚性减少和杜绝公务员考试作弊现象的对策,建议用依法治考确保公务员考试的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11.
公民社会有序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许多学者不自觉地以西方公民社会"自下而上"的发展逻辑来解释与分析中国的公民社会成长,然而中国公民社会发展是不同于西方的。中国公民社会自身发展有其特殊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这就决定了中国应走一条不同于西方公民社会的发展道路,即选择一条"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双向互动合作"的道路,使政府进步和社会发展实现良性互动和双赢。  相似文献   

12.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现实主义学派、理想主义学派和建构主义学派对国际安全的分析,都建立在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的假设上。现实主义学派强调国际社会处于"霍布斯"式无政府状态,理想主义学派认为国际社会处于"洛克"式无政府状态,建构主义学派则认为国际社会也可以建构一种"康德"式无政府状态。对无政府状态的不同理解也使三大学派给予了不同的维护国际安全的方案。  相似文献   

13.
在对“换位思考”、人际关系及和谐社会涵义界定的基础上,着重阐释和分析了“换位思考”与人际关系改善和优化及和谐社会构建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其三者的统一途径。认为“换位思考”是人际关系改善和优化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因素。人际关系的改善和优化是“换位思考”的必然结果;人际关系的改善和优化是和谐社会构建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人际关系的改善和优化是“换位思考”及和谐社会构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政府职能经历了从"必要的恶"到"服务型政府"的多次转型,以适应不同阶段社会发展的时势需要;随着"全球治理"、"超越国界"、"民族国家的终结"、"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之兴起,探析政府职能转变之逻辑终点这一全新挑战性之命题,应以"全球化"、"地球村"思维为基点,以达为世界各国政府职能转变树立"历史坐标"和实现人类社会真正和谐共治之目的。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和践行,为了解决中国当今现实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在发展的进程中达到一种相宜相生、和睦相处、和衷共济的融洽状态;和谐社会的价值就是和谐社会对人的功效和积极推动作用,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代价值,从根本上就是推动我国人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6.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是葛兰西理论的核心思想。本文简析了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中的“市民社会”、“知识分子”等概念以及它们与“文化霸权”的关系,进而简述了文化霸权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基于"风险社会"的理论分析,显现出中国现代性危机。从现有"风险社会"至应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提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科技和谐发展极具应对优势。科学发展观之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在于科学决策和完善利益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8.
道统是中国教育的根本道德精神,也是教育的形而上,它支撑着中国社会的精神世界。传统道统在于"一贯思想"和"道之传承",近代以来的道统则在于社会演义。道统从过去"人适应社会"、"人则天"的典范演义为近代以来"社会改造人"、"人改造社会"、"天则人"的典范。古代传统的仁义道德精神和西方的民主观念成为道统的内涵,也是教育的规定性,"人民"是近代以来积淀出来的道统,教育在根本上是人民教育,这也是教育的根本道德。近代以来,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改造的关系,这个改造是教育实践,本质是启蒙与救亡运动,知识分子的民众情怀则是其根本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19.
理想国与大同社会是中西两位伟大哲学家首创的社会理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理想国"柏拉图政治思想规划设计的"范式"。它以辩论和对话的形式勾勒和描绘了一个作者认为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一个优越完美的理想国制。抒发了作者对完美、公正的理想国制的渴望。大同社会是中国孔儒思想倡导的最高的理想社会或者说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它以"天下为公"政治核心理念。设计了一个"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平等,博爱的理想社会。虽然东方"大同社会"与西方"理想国"的创始者所追求的目的从某种程度或某些方面有着似乎相同之处,但是由于地域、文化背景、经历的不同,所以所创作出来的思想也有各自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20.
从“终身教育”到“学习型社会”理论、理念和思潮的演变,虽与人类社会自身对教育认识不断深化密切相关,更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和科学技术发展在教育和社会领域的必然要求和必然反映。学习型社会的基石是“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也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崭新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