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王法宁 《兰台世界》2012,(25):90-91
萧乾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及知名记者,一生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及西方文学的翻译工作,他向国内的读者翻译与介绍了西方优秀的文学作品,并撰写了300多万字的散文、特写及翻译作品等。萧乾在对西方文学作品翻译的选择与探索上有着其独特的视角,其翻译的《莎士比亚故事集》就是出于对青少年及儿童作品的偏好,并且翻译这个作品也能为青少年做一些启蒙性的工作,很有现实与教育意义。因此,萧乾翻译的《莎士比亚故事集》在1956年出版后,就广受欢迎与热评,并在第二年重新进行了印刷。作为中国知名  相似文献   

2.
世界文学名著《尤利西斯》自1922年问世以后,长期没有中译本。1993年底,金隄在台湾出版《尤》的上卷。1994年4月,萧乾与金隄同时在我国大陆翻译出版了《尤》的上卷。1994年10月,萧乾与文洁若夫妇合译的《尤利西斯》全译本率先出版;1996 年,金隄译的全译本也接着上市。  相似文献   

3.
世界文学名著《尤利西斯》自1922年问世以后,长期没有中译本。1993年底,金陧在台湾出版《尤》的上卷。1994年4月,萧乾与金陧同时在我国大陆翻译出版了《尤》的上卷。1994年10月,萧乾与文洁若夫妇合译的《尤利西斯》全译本率先出版;1996年,金隄译的全译本也接着上市。  相似文献   

4.
被巴金称其为"奇才"的萧乾,和妻子文洁若二人因译著结缘,本书为二人合著的书评集,该书前后收集了二人半个多世纪以来评书、话书及与书结缘的文字故事,从七十多年前萧乾先生的毕业论文《书评研究》开篇,以文洁若女士的最新书评《宗璞和她的代表作〈野葫芦引〉》收尾。一篇篇散文,记录了两位文学大家半个世纪以来的风风雨雨和翻译心得。  相似文献   

5.
京都访萧乾     
不久前,文汇报记者沈吉庆在北京访问了著名作家萧乾。萧乾以文坛前辈的身份向沈谈论了他对新闻、文学、艺术的深邃见解。《京都访萧乾》一文,详细记述了萧乾的这次谈话,已经萧乾本人审阅。  相似文献   

6.
1935年,沈从文推荐萧乾到《大公报》馆工作,主编副刊《小公园》。《小公园》本是一个综合性的文艺副刊,以市民阶层为主要的读者对象,以轻松、趣味和消闲为主要特征。萧乾到任后使它的面貌完全改观,成为一个纯文学副刊,作品的文学水准大幅度提高,不到两个月就变成了京派文学的重要阵地。萧乾对《小公园》的改造是在沈从文等京派作家的帮助下进行的,具体的实施者是萧乾本人,实施过程却是京派作  相似文献   

7.
万丽丽 《青年记者》2007,(22):139-140
萧乾被人们熟悉是因为他的文学作品,还有就是他和夫人文洁若翻译的巨著《尤利西斯》,而他做为记者的身份却总被人们忽视,无论是在新闻史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屡见新华社、《人民日报》等说萧乾是“二战”时唯一一个采访欧洲战场的中国记者,今年1月27日新华社电向全球介绍《萧乾九十华诞》,又宣传萧乾“成为唯一采访欧洲战场的中国记者”(见电讯原文、《人民日报》1月28日头版)。外面反映很坏!...  相似文献   

9.
赵洪星 《青年记者》2017,(14):116-117
萧乾是我国著名记者、作家和翻译家.尽管有着多重身份,但记者一职对他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1933年,萧乾从辅仁大学英文系转到燕京大学新闻系,选择了“跑江湖的旅行记者”事业.1935年7月毕业以后,萧乾即受沈从文、杨振声的推荐进入《大公报》,这是萧乾“一生工作最久的地方”①.作为一名编辑,他相继负责了天津及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的编辑工作.然而,萧乾更希望通过在《大公报》的工作扩展自己的视野,因此他迫切地希望外出采访.在这一过程中,萧乾的新闻作品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和特色.  相似文献   

10.
由吴小如、文洁若编辑的萧乾纪念文集《微笑着离去——忆萧乾》最近由辽海出版社出版。文集主要收辑了亲友及各界人士对萧乾的悼念、回忆和评论文章近百篇,还收有萧乾逝世的有关报道、访谈等,以及有关单位和人士的唁电、唁函和挽词,书后收辑了萧乾多篇以前未曾发表过的旧作。书末刊载萧乾生平简介、年表和著译书目。本书还刊载了由萧乾遗孀、编者文洁若提供的萧乾的若干照片、资料及手迹。  相似文献   

11.
《波涛上的足迹——译林编辑生涯二十年》一书,最近由重庆出版社出版。作者李景端原为译林出版社社长、《译林》杂志主编。本书从编辑的视角,通过《译林》杂志和译林出版社崛起的历程,以及亲身经历的见闻和感受,折射出对外开放以来我国外国文学特别是西方通俗小说翻译出版发展的波折。书中首次披露了1980年初曾惊动高层领导的“《尼罗河上的惨案》风波”的详细过程。作者又以自已有选择地介绍外国通俗文学,实现“打开窗口,了解世界”的事例,展现出《译林》杂志及译林出版社空手起家走向成功的感人形象。书中还附有萧乾、冯亦代、戈宝  相似文献   

12.
萧乾(1910—1999),世界知名记者,我国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中外著名文化交流使者。萧乾先生一生从事新闻报道、报刊出版以及中英文翻译工作,利用他手中的一支笔,既向国际社会宣传和介绍中国的古  相似文献   

13.
萧乾著文介绍长沙出版界“四骑士” 作家萧乾最近在《读书》杂志第九期上撰文,赞扬长沙出版界“四骑士”,记述四套丛书和它们的主编,这就是钟叔河主编的《走向世界丛书》,杨德豫主编的《诗苑译林》,李全安主编的《散文译丛》,曹先捷主编的《世界著名学府》。  相似文献   

14.
书山樵夫王亚民傅岩山【太原】1994年9月号《读书》杂志上,萧乾先生撰文《长沙出版界四骑士》。对兢兢业业献身出版且功劳卓著的湖南出版人钟叔河、杨德豫、李全安、曹先捷大加褒扬。褒扬钟叔河等出版界老人,旨在推进90年代的中国出版工作。卒章显志,萧乾先生于...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公报》驻欧特派记者萧乾的战地通讯作品为例,通过对其欧战通讯的研究,分析其通讯作品的特色。文章主要从创新角度进行重点阐述,结合近年来通讯报道的趋势,分析萧乾对我国的通讯写作做出的重要贡献,希望对当代的战地记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正1991年2月1日,萧乾写了一篇回忆往事的文章《河口遇险——并怀施公蛰存》。1938年夏间,他从上海赴昆明,有一天,突然接到《大公报》胡霖社长的电报,要他火速赶往香港,协力开创港版《大公报》。路费也汇来了。萧乾想找一位旅伴儿,随后就听说施蛰存要回趟上海。于是他们就结为旅伴儿。一路上相处得十分融洽。施先生曾被封为"海派小说界的大师"。萧乾则算是"京派的一个小萝卜头"。河口遇险第一晚他们在开远的一个旅店  相似文献   

17.
萧乾著《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近日由三联书店出版。二战期间,萧乾先生先作为香港《大公报》兼职特派员,后为战地记者,曾在欧洲战场逗留了七年。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书,收集了作者五十多年来所写的战地报道和回忆文章数十篇,其中包括“回顾与反思”、“现场报道”、“旧地重游”、“跑江湖采访人生”四个部分。一九八五年萧乾先生发表在《北京晚报》副刊的一组《欧战杂忆》(十篇)也被收在书中。  相似文献   

18.
风雪叩门人     
1933年深秋的一个下午,燕京大学新闻系学生萧乾照例到阅报栏去看报,忽然在《大公报》上看到了小说《蚕》和自己的名字。小说原是他寄给沈从文先生请予指教的,没想到就这样登出来。看到自己的创作第一次变成铅字,萧乾真是喜出望外。更令人兴奋的事还在后面。几天后,他接到沈先生的信,大意是说:一位绝顶聪明的小姐看了你那篇《蚕》,要请你去她家吃茶。接下来的星期六下午,萧乾羞怯怯地随沈先生步入总布胡同一间客厅,见到了“最美丽的女主人”林徽音,那间客厅便是名满京城的“小姐的客厅”。从此,萧乾得以出入顶尖的文化沙龙,在那里听朱光潜、梁宗岱、金岳霖诸先生读诗品文,谈古论今,受益终生。  相似文献   

19.
最近,我大致翻看了一下由刘献彪主编的《外国文学手册》(北京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手册》)的《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翻译工作者》这一部分,发现有的条目在介绍有关人物的籍贯时,不只存在着模糊混乱、极不准确的现象,甚至出现了不应有的错误。现举几例说明。①萧乾(1909—)黑龙江省兴安岭人。(见812页) ②丰子恺(1898—1975)浙江省石门镇人。(见776页) 按照一般的习惯,在介绍人物的籍贯时,应明确地写成:某某省  相似文献   

20.
萧乾先生一生致力于英美文学的翻译事业,他以其独特的洞察力审视了西方国家的不同文化。同时,他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英美文学翻译中,其翻译的大量英美文学作品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为中西文化交流及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