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音乐新课程改革中,素质教育第一要面向全体学生;其次,音乐教育中要承认差别,因材施教。如何体现面向全体学生,贯彻因材施教呢?作者对视唱教学探索出一套“分阶段、分等级”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面向学生因材施教沈阳市第十一中学刘瑞贞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要义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只是少数升学有望的学习“尖子”;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重智育的片面发展;在方法上,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而不是一刀切。坚持从学生...  相似文献   

3.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发挥不同学生的特长,耐心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鉴于此我们应当在教学中注意把握学生特点,坚持把“培养兴趣,开发智力,发展能力”作为英语教学中遵循的  相似文献   

4.
80年代以来,教育战线在实践和理论上,把“教育改革”与“素质”连在一起,遂组成一个新名词──“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要义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第三要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而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进行因材施教,因为因材施教与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一致的。首先,因材施教与素质教育中的面向全体学生是一致的。有人认为,因材施教就是‘“拔尖”培养,这是非常片面的。其实,重视少数天才儿童的“英才教育”只能是因材施教的一种方式,并非因材施教的全部含义。因材施教本质的特征是面向全体学…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的教学是一个多元化的过程,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我们教学的重点.素质教育的宗旨就是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并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要在学科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的要求.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因材施教,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这正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语文教学大纲所指出的:“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意因材施教,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因材施教”这一教育原则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瑰宝,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因材施教这一原则,既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区别对待,量力施教;不但要无私地热爱学生,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  相似文献   

7.
素质教育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 ,因材施教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主要途径 ,只有因材施教 ,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要将因材施教落实到教学全过程 ,取得良好效果 ,因素固然很多 ,但最基本的是要做到五个“到位”。一、转变观念 ,认识到位。中小学是基础教育阶段 ,因材施教主要应强调 ,在同一班级内、同一课堂上 ,对不同的学生体现不同的要求 ,不同的方法 ,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心理、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进步。具体而言 ,就是在以课堂为中心的全部教育教学过程中 ,做到培养优秀生、帮助困难生、发展特长生。只有这样 ,才…  相似文献   

8.
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素质教育有三大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三大要义将“面向全体学生”放在第一位,这是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教育只有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创造发挥优势的空间,开发出每个学生的潜能,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作为小学教育...  相似文献   

9.
当前,在各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围绕素质教育提出的“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得到发展”这个出发点,小语教学究竟该从何处着手,采取哪些得力措施以促使儿童全面主动健康地发展?下面是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几点认识。一、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因时、势而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热门话题,但我们在理论上达成的共识付诸教学实践却困难有加,素质教育这一新形势下的教育将上述矛盾量化分解,使得“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之间的不和谐真正统一于“素质”这个大…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但是学生中存在着个体差异与群体差异,因此,推行素质教育就要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则,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策略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决定,数学教学必须要以人为本,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因此,分层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提高、整体优化”.  相似文献   

11.
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就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以生为本,要给每一个学生同样的学习发展机会,让他们共同提高.能够面向全体学生还需要教学内容丰富多样,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需求.能够面向全体学生的一个重要教学方法就是因材施教.能够面向全体学生,还要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必须客观公正.  相似文献   

12.
纪金凤 《成才之路》2010,(33):43-44
分层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学困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分层递进教学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相似文献   

13.
张永玲 《考试周刊》2013,(96):171-171
"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是熔融统一的关系。"因材施教"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前提;而"面向全体学生"是"因材施教"的根本目标,只有把二者有机融洽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教学的公平公正和全体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文化课教学中“应试教育”影响的表现 1.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还是面向少数“学习尖子”、“升学苗子”,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分水岭。由于招生体制不完善,职业中学的学生在文化基础方面参差不齐,多数是“应试教育”下中考的失败者,即所谓的“三类苗”,而职业中学教师,大多由普教转入职教,他们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经验、教学心态已或多或少地形成“应试”的教学定式。因此教学重点还积重难返地放在少部分“成绩”优异者身上,教案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练习及辅导,都不能面向全体,更做不到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15.
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说的是集体教育与个别指导的结合,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这个论题虽不新鲜,但绝非陈旧、当今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正确认识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一)对“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理解有广义与狭义之分.通常我们说的“面向全体”,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时面向一个班的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按照计划开展集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共同的目标.这是狭义的理解、广义的“面向全体”则是民主与进步的教育目标和办学思想.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既是国家的事业,又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中央和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办教育要“面向全体”,就是要真正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努力为人民大众,特别是为全体少年儿童,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要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办学“面向全体”,就是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面向全体”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  相似文献   

16.
分层递进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分层递进教学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每一节课内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同等的教育机会,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是素质教育最根本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多关心、多帮助差生,让他们也成为学习的主人。基于这些认识,下面谈谈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一些做法。一、分层次训练面向全体学生,最有效的方法是因材施教。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设置有层次的训练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进入“最近发展区”。课堂提问,要有适合不同层次的问题,问及学生时要把握对象。如教学“比例的意义”时,教师出示“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SO千米…  相似文献   

18.
如何更好的实现“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是广大教师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能得到不同的发展。分组教学的设计则充分关注各层次学生数学学习的差异性与可能性,提倡教学活动方式的选择性、活动内容的针对性、活动时空的拓展性,使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和因学择教在更大程度上得以实现,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潜能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在这一环节中实施分层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课程标准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全面打好基础,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能否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是衡量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