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单位是通过范畴来体现的。而范畴化通常以原型为基础,并且涉及隐喻和转喻过程。通过英汉"愤怒"隐喻的原型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作为心智的表征和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工具的语言具有体验性:语言受到人类直觉和感知的很大影响,具有生理和文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文章首先对原型范畴理论做一简述,然后调查了英汉"愤怒"隐喻各自的表达原型,并进行了对比及其成因分析:由身体经验产生同时又受到文化模式的影响。也就是说:作为人类心理标记的概念范畴,受到人类直觉和感知的很大影响,具有生理和文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以体验哲学和原型范畴化理论为指导,对英汉"恐惧"进行了认知原型分析。首先提出英汉"恐惧"这一情感概念是在人类相同的或不同的认知体验之上演变而来,具有相同和不同的认知原型。然后对其进行了认知解读,得出:英汉情感概念"恐惧"是以人类身体体验为基础,以原型为认知参照点,利用家族相似性,通过隐喻认知机制而逐步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英汉“喜悦”的认知原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体验哲学为认知框架,以原型范畴化理论为指导,对英汉"喜悦"的原型进行了认知分析.英汉"喜悦"这一情感概念是在人类相同的或不同的认知体验上演变而来的,具有相同和不同的认知原型.英汉情感概念"喜悦"是以人类的身体体验为基础,以原型为认知参照点,利用家族相似性,通过隐喻认知机制而逐步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原型范畴理论为指导,对英汉"悲伤"进行了认知原型分析。得出:英汉情感概念"悲伤"是以人类身体体验为基础,以原型为认知参照点,利用家族相似性,通过隐喻认知机制而逐步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原型范畴理论为指导,对英汉“爱情”进行了认知原型分析,由此可知,英汉情感概念“爱情”是以人类身体体验为基础,以原型为认知参照点,通过隐喻认知机制而逐步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原型体验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整体发展,准确把握原型体验学习的机制有利于原型体验教学的有效实施。原型体验学习机制体现在四个方面:已有原型是原型体验学习的内在动机,自主参与是原型体验学习的前提条件复杂情境是原型体验学习的现实基础及时反思是原型体验学习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活原型的体验学习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在体验教学中善用生活原型,对于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生活原型的体验教学策略为:创设情境,强化原型体验;整合资源,寻找共同原型;激发情感,激活潜在原型;引导思维,巧用原型启发;强调实践,再创生活原型。  相似文献   

9.
体验哲学认为人的身体经验是形成概念系统和语言系统的基础,人们通过身体体验获得了认知事物并理解事物之间关系的能力,从而形成了意象图式。以体验哲学为基础,根据意象图式理论,结合英汉语料,对英汉“眼”的隐喻投射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1)眼为物体;(2)眼为容器;(3)眼为空间。研究结果显示,由于语言自身特点及文化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眼的隐喻化方面存在着喻体和意义对应、部分对应和空缺等现象。  相似文献   

10.
通过采集中英文中有关"愤怒"的情感隐喻,从认知的角度探讨隐喻的本质。隐喻不仅指隐喻的语言形式,而且指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方式——隐喻概念,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表达"愤怒"感情的语言形式存在着相同和不同的隐喻概念,原因是人们具有相同的身体,物质生活经验和不同的文化环境,因此在理解情感隐喻时,不能脱离其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英汉“愤怒”情感隐喻的比较研究,探讨跨文化隐喻的相似性、差异性及其隐舍的模式,这些相似性揭示了情感隐喻源于共同的身体体验,具有相同的心理和生理基础,具有普遍性;而差异性则说明情感隐喻同时受到英汉不同的文化模式的影响,具有文化差异,带有民族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2.
13.
被动式是语言研究的一个中心课题,本文运用语料库概括出英汉原型被动式,因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而言,被动式的特征不仅是传统的句法结构象征,它也把语义信息映射到句法结构之中.语言形式以原型或图式的方式储存在人们大脑之中,说话者从具体的语言表达中提取原型或图式,用以构造和理解新的语言表达形式,因此,被动式反映了句法结构和语义之间的映射,句法上的原型结构会引起不同的概念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体验哲学是一种全新的非客观主义哲学思潮,它强调身体经验在认知加工和语言表达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以体验哲学为视角来研究英汉"吃"族词汇中的隐喻现象,比较并分析了英汉"吃"族词汇隐喻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15.
孙毅  王薇 《大连大学学报》2009,30(4):133-137
认知语义学者莱考夫与约翰逊在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首次构建起概念隐喻理论的框架,这标志着隐喻研究摆脱了以文学和修辞学为本的传统隐喻理论的束缚,进入到崭新的认知科学领域。学界已普遍意识到隐喻不仅是语言的表达手段,更是一种独具魅力、以一事物描写另一相关事物的思维方式。有必要在搜集和归纳大量表示颜色概念的隐喻表述的基础上,验证隐喻作为人类的思维方式存在共性与个性,探索颜色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认知模式和优势分布特点,进而挖掘其内在的体验哲学根基及深层的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16.
结合前人在英汉"愤怒"情感隐喻方面的研究成果,在系统探讨英汉"愤怒"情感隐喻的三种原型表达形式,即"愤怒是火"、"愤怒是容器中的热液体"、"愤怒是气"的基础上,发现"愤怒"情感隐喻存在着情感经验的物质化映射系统。同时,也为更好地进行英汉"愤怒"情感隐喻翻译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作为西方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流派,原型批评被视为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武器。本文以圣经为切入角度。从思想主题、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三方面分析美国著名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代表作《愤怒的葡萄》的原型意义。  相似文献   

18.
情感是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语言中的表达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隐喻实现的。情感隐喻的形成主要是以人的体验为基础。为进一步探讨情感隐喻的体验性,以英汉两种语言中人类四种基本消极情感隐喻表达为研究对象,对英汉"悲伤"、"愤怒"、"恐惧"、"焦虑"情感隐喻从共性和个性差异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认知对比,探讨其体验基础,进而挖掘其内在的体验哲学根基及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19.
日本"社区与教育协会"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本协会教育实践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让孩子亲身接触当地民众所珍视的生活、自然以及文化,来培养孩子的感性、知识、技术和技能,从而开拓出能够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教育体系。协会每年都会举行全国范围的研究会,通过教师的实践、居民的尝试以及研究者的成果来进行研究讨论,积累研究经验。  相似文献   

20.
基于“原型范畴”的英汉双关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un"和"双关"长期以来被视为英汉两种语言中对应的修辞格,事实上,这两种修辞格并非完全对等。通过运用原型范畴理论,探讨了"pun"和"双关"各自的典型用法和非典型用法,通过对比剖析了这两种修辞格的主要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