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劼 《围棋天地》2013,(11):98-100
《孙子兵法》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棋经十三篇》曰:“夫棋始以正合终以奇胜。”围棋本与兵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两邮经典的著作都提到了“奇正”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周中全 《围棋天地》2000,(9):1-1,11
“棋者,以正合其势,以权制其敌”。围棋黑白分明,交替落子,应该是最自然、最有序的一种智力竞技。然而在围棋空前繁荣的今天,各种围棋比赛尤其是世界性比赛的无序却使人产生种种困惑。  相似文献   

3.
棋赛铭     
艺不在高,赛出水平。棋不在妙,只要能赢。既是比赛,全力争名。落子要慎重,行棋贵空灵。布局以正合,攻杀谋奇兵。务先求己敝,整棋形,有机会就下手,有实力就问鼎,体力须充沛,头脑要清醒,选手云:何惧之有?棋赛铭@妖刀  相似文献   

4.
棋迷俱乐部     
棋经十三篇得算篇第二得算第二:棋者,以正合其势,以权制其敌。故计定于内而势成于外。战未合而算胜者,得算多也。算不胜者,得算少也。战已合而不知胜负者,无算也。《兵法》曰:“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由此观之,胜负见矣。棋经十三篇权舆篇第三权舆篇第三:权舆者,谟棋布置,务守网格。先于四隅分定势子,然后拆二斜飞,下势子一等。立二可以拆三,立三可以拆四;与势子相望,可以拆五。近不必比,远不必乘。此皆古人之论,后学之规,舍此改作,未之或知。《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航海手记木狐浪很高,几乎要…  相似文献   

5.
弹棋与象棋的传承关系始终是象棋史研究家们关心的问题。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特级大师是杨官,他在《弈林精华·叁集》指出:“象艺之始,弹棋、格五之遗……信可稽也。”然而 大多数 研究者 持否定 态度,但 是由于 失传已 久,也难 以最终 定论。如 张如安在《中国象棋史》中说:“关于弹棋的形制,由于失传已久,难知其详,只能依据有关文献略作稽考。”李松福《象棋史话》也赞同此说。 笔者由于工作关系,在日本寻找中国棋具旧踪时,意外发现了日本的正仓院藏有二副本质弹棋,东大寺藏有一副唐代紫檀象牙弹棋盘(见图片)。乐 大约从西汉…  相似文献   

6.
第23 条在不同阶段须知“大棋”和“小棋” 象棋的胜负以攻将夺帅为标准,不像围棋是占据地域多少.因此,象棋中的“大棋”和“小棋”比围棋“点目”、“数空”更要抽象得多. 如何确定哪些棋是“大棋”,还是“小棋”?如何在不同阶段区分“大棋”和“小棋”?这对于一盘棋的胜负关系极大,也是棋手的基本功之一. 大和小是相对的,是就战斗过程的同一阶段,同一时刻相比较而言的.确立“大棋”和“小棋”不是一个简单的题解,而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一连串的题解,是在着眼全盘的基础上,分析得来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棋中哲思     
人生如棋,河界三分阔,计谋万丈深。手妙棋,当千仞之高;小小棋盘,藏玄机无限;黑白世界,似万象人间。面对对奕的成败得失,体味人生搏击的酸辣苦甜,谁能不感慨万千。弈林高手总能在行棋布局之中,注入对生活哲理的发现,人生真谛的感悟,却又升华了对棋道的深刻理解。“棋人合一”这就是高手的意境吧!涉世之初,千里之行足下始。棋之开局很重要,人生亦  相似文献   

8.
他年轻有为,临枰时常能弈出“仙招”,人送绰号“棋国仙童”。后来他索性改名为弈仙,再到后来便舍弃了制伞修伞的祖业,走上了旧时棋人以棋为生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80年代的钟声在风云变幻的阴霾中响起。炽烈的战国争雄史中浴血经年的日本棋坛分久必合,从木谷最杰出的弟子赵治勋夺得名人位始,一元化权威的单极格局重新轮回,务实的细腻化棋风开始主宰棋坛,在这个现代杀棋史上的“冷战时期”,功利于掉了个性,巨大的金钱利益驱动人们惮精竭虑地探索棋的获胜之道,围棋被牢牢贴上唯胜的商标,70年代所风行的直线杀棋已显示出矛不敌盾的弱势,一批为胜负所累的杀棋“机会主义者”取而代之,人们开始远离冒险,渴望用越来越定式化的获胜,来换取胜利之利的宠幸。  相似文献   

10.
汉唐之间的弹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文史》1988年第5期刊有刘秉果《我国古代的弹》棋一文,对弹棋进行了难得的考证;其中关于弹棋起源和棋具的论述颇有见地:我认为不足的是,该文对弹棋步骤的考论稍显薄弱。对“长斜”等弹棋术语的解释也有欠妥之处,尤其是说弹棋“以攻门为胜”,显属附会。故而笔者后启论之:再蒐史料,以期对弹棋有更详尽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归纳法,对中国古代棋戏的研究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概括。前人对棋戏的研究包括:古代棋种起源、演变的研究;不同历史朝代棋戏的研究;棋具、棋局的研究;棋戏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棋戏文化传播研究;棋戏保护与传承研究。然而,中国古代棋戏这样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项目,如何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体现时代特色,在保护与传承中的“复兴”研究还较为鲜见,因而提出“复兴”中国古代棋戏,并提出四个步骤:古代棋戏进一步深入研究;“改良”古代棋戏;“新”棋戏“本土化”推广;“新”棋戏“国际化”推广。  相似文献   

12.
本世纪20年代以后,广州成为华南地区象棋活动的中心,以南海黄松轩为首的“粤东三凤”、“四大天王”等棋界精英在这一时期广州棋坛上统领风骚。如今,广州成了全国著名的“棋城”,与  相似文献   

13.
第三十四回 九轮称王于三郎善始未善终 三度折桂吕少帅收拾旧山河 话说“羊城少帅”吕钦,自从1986、1988年两在全国冠军后,便与这项棋人心目中分量最重的桂冠“离婚”了足足十年。这十年间,他竟得了五次全国亚军、一次全国第三名,有两次积分与冠军相同,这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水平发挥极其稳定,另一方面则反映了他的棋运实在差了点。眼瞅着与自己差不多同时出道的老对手赵国荣和朝夕相处的小师弟许银川拥有的全国冠军金牌都已达到了三枚,吕少帅暗下决心,要摘掉“十年老二”的帽子。 1999年“赛博电视杯”全国象棋个人赛于1…  相似文献   

14.
双马客桂平逞雄记"双马客"莫天龙在鸳鸯楼击败山城第一高手"诸葛神算"孔夫子之后,声威大震,本地棋人闻风丧胆,谈"龙"色变,不敢再向其挑战,阿龙遂成了"独孤求败"。听说桂平县高手云集,喜赌小彩,这正合阿龙的味道,便准备移师桂平。  相似文献   

15.
何谓枯棋     
刘志兵 《围棋天地》2006,(17):73-73
《围棋天地》13期《枯棋与势棋》有关枯棋的说法似乎不妥。“枯棋”一词最早出现于三国吴韦曜所著《博弈论》。当时的吴国,棋风颇盛,如《博弈论》所述:“今世之人,多不务经术,好玩博弈,废事弃业,忘寝与食,穷日尽明,继以脂烛。”奉吴太子孙和之命,韦曜写下这篇名文,以贬斥博弈之玩物丧志。“夫一木之枰,孰与方国之封?枯棋三百,孰与万人之将?”很能说明韦曜对围棋的定位。这也体现了作者的儒家功利主义思想。韦曜所说枯棋中的“枯”,不能只从语言学的角度去理解,  相似文献   

16.
自1998年始到2004年止,男子象棋大师赛已经热热闹闹地进行了七个年头,2004年“慈溪棋协杯”首届女子象棋大师赛终于姗姗而来。这次比赛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打造一位新的女子特级大师,更重要的是它见证了女子棋手在中国象棋艺苑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段嵘 《围棋天地》2011,(20):71-75
你看见,或者看不见,棋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哎呦,这么简单的棋都没看见!”“哎,我如果这样下就赢了!”常听到业余棋友发出这样的感叹,可惜,等棋都下完了才发现“这里有棋”,晚了,只能懊悔当时没有发现。其实,职业棋手也经常如此,只是他们棋更熟练一点,看见的东西多一点。  相似文献   

18.
大凡学棋者,都希望自己长棋,却往往不知道如何才能长棋。所谓长棋,其实就是有关围棋的各种知识、技能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一种“飞跃”。要想达到这种“飞跃”的“果”,必须有两个“因”——一个是“练”,一个是“不练”。在这“练”与“不练”之间,棋就长上去了。 先说“  相似文献   

19.
《围棋天地》2006,(9):2-23
漫画棋王 近日,台湾围棋协会理事长沈君山先生以漫画形式出版《沈君山说棋王故事》套书,以幽默的个性,生动的比喻叙述五位棋王:“棋神”吴清源、“棋师”木谷实、“棋圣”林海峰、“棋侠”曹薰铉以及“棋雄”聂卫平等人的动人故事。沈先生期许:这些故事,说的人开心,听的人开心,编写的人开心。希望看书的人也同样开心,如果还能有所收获,学到东西,那我就更开心了。  相似文献   

20.
3月3日至4日.2012年泰顺县“鸿鑫杯”象棋比赛在泰顺工商局会议室举行.来自全县19支代表队。共86名象棋爱好者齐聚一堂,以棋会友,“棋”乐融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