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高校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青年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在“微时代”下,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着学生价值取向与认知受到影响、传统教育方式需要改变等挑战。为此,高校可从利用好网络载体、创新思政课内容、发挥日常思政教育作用等方面,不断提升思政教育水平,优化思政教育途径,丰富教育形式,从“微”着手,细致入“微”,做好“微时代”下的“微思政”。  相似文献   

2.
高校是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方面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微时代"环境为高校思政课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它适应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征和发展方向,有利于拓展和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新模式,有利于引导学生政治思想观念良性发展。同时,"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载体和教学方式又面临着新挑战,要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有效性,需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重主体作用,运用好微媒介和课堂两个载体,协调好课堂教学和学校管理两个环节。  相似文献   

3.
微时代背景下,碎片式、移动式的虚拟生活正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行为方式,多元文化正冲击着校园的文化生态,学生获取信息的形式日益复杂且多样,这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方式及内容带来了诸多的挑战。基于此,高校应深入分析微时代对思政教育工作所带来的影响,明确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理念要求,进而从师资建设、内容整合、方法改进等维度出发,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实效性、有效性,促进并推动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4.
巴蜀文化作为一支优秀的地域文化,其覆盖范围广,影响人数众多。深厚的文化底蕴包含丰富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开展思政教育有利的活水源泉。在互联网广泛运用的基础上,基于各种微传播渠道,将巴蜀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中去,提升日常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网络技术和新媒体平台的发展深刻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要求重构思政教育生态环境,促进思政教育创新发展。多元价值观的传播对青年学生正在形成的思想观念形成冲击,需要在微语境下充分运用新媒体的优势和特点,创新培育方式,丰富教育内容,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不断提升青年学生政治素养,引导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6.
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是涵养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育时代新人的有效路径。河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思考对党、民族、青年的时代价值;从教学导向出发做“学、思、悟、践”教学定位、赓续红色基因;从课程设计出发切实改进教学方式、创新打造多样化教学平台。河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在时代价值的角度,对党、民族及新时代青年而言具有重大意义;在教学目标角度应统筹规划教学环节,砥砺青年思想品格;在课程设计角度应理论教学结合实践体验,助力平台搭建。总之,河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着重把握理论发展性特征以提升思政课教学创新力,凝聚思想共识、提升红色文化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7.
“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科学精神的充分体现,是高校思政课程的丰富教育素材和课程资源,是坚定理想信念、强化民族自信、引领价值追求的生动教科书。推动“两弹一星”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可以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培养青年学生家国情怀,激发青年学生斗争精神,增强青年学生创新意识,有助于拓宽高校思政课教育渠道,增强思政课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课程思政是在非思政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教育形式,在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的过程中要始终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充分挖掘所有课程的课程思政特点,构建全课程、全过程、全员育人的格局。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本身传授的就是人文精神、道德情操和哲理思想。本文基于课程思政的视角,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具有的课程思政优势,从教学现状出发探究了如何运用体演文化教学法提升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微文化的勃兴给高等学校网络思政教育带来的现实挑战,需要从事思政教育的工作者充分认识微文化网络生态和现状。湖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文化魅力、道德规范,让湖湘文化融入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是我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为此,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着力于如何借助微媒体,依托湖湘文化的优秀资源,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可操作路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青年教师队伍是区域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区域青年思政课教师培养是顺应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完善区域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客观需要、促进青年思政课教师个人发展的重要保障,是需要区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相关学校及全体思政课教师多方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系统工程。通过遵循宏观线性路径增强培养实效性,依托中观线性培养提升专业化,凭借微观线性激发成长内驱力,进而提升区域青年思政课教师培养效能,构建区域全方位学科教师培养范式。  相似文献   

11.
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完善自身思想观念和道德信仰的途径。因此思政教育者要结合网络新媒体发展的进程,促进思政教学向网络化和现代化发展,从而满足新时代学生思想需求和新媒体教学要求。本文立足青年学生新时代发展角度,分析网络新媒体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针对性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策略,旨在提升网络新媒体环境下青年思政教育工作成效。  相似文献   

12.
党史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党史学习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有助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汲取党的精神力量和强化青年的使命担当。而“易班”是全国高校网络思政的最大平台,依托“易班”开展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是顺应新时代发展趋势的。综合分析依托“易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有效性,提出三大对策,即高校教育者要创新党史宣传内容与形式,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作党史文化微社区和依托“易班”助力大学生自主学习和效果检测。  相似文献   

13.
基层电大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教育主体、教育载体、教育时间上的长尾现象.可以依据长尾理论,结合微思政发展的时代性、沟通的即时性与交互性、教育内容的亲和性等特点,构建基层电大微思政模式.应通过微思政将基层电大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一是聚焦头部,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二是完善微服务,丰富长尾资源库;三是提升微思政工作者与学...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微时代下高职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来探讨微时代下加强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对策,以适应微时代新环境,改变传统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升高职思政教育水平,充分发挥微时代的新特点,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保障高职思政教育效果,从而推动高职思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高职思政教育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白文明 《学周刊C版》2022,(14):103-105
思政教育是教育改革新时期小学阶段的重要教育内容,它承担着培育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重任,只有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小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愈加丰富。基于此,文章将对当前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析,并从言传身教,发挥教师榜样作用、寓教于乐、创新思政教育形式、文以载道等方面,对新时期小学思政教育的有效性进行探究,从而全面提升小学生的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6.
在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逐步将视角投射于网络文化建设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与探索中.通过分析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以网络"六微"工程为例,打造微榜样塑造、微价值传递、微阵地管理、微实践行动、微成长服务、微公益志愿六种网络思政教育模式,实现具有思想引领、舆情管理、文化培育、综合素养为一体的新型网络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促进了传播媒介的革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格局与形态,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分析了微思政基本内涵及其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通过提升思想认知,强化微思政顶层设计;完善师资队伍,加强微思政教育实效;利用媒介工具,构建微思政教育平台;强调以生为本,优化微思政实践环境等对策,以期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微思政实践教育成效。  相似文献   

18.
刘丹丹 《教师》2022,(20):9-1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是目前高校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内容,在新形势下,思政教育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作用日益增强。因此,基于精准供给视角分析高校教师如何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对推进高校教育创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文章阐述了精准供给的内涵与特点,深入分析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不足的原因,针对当前困境提出对应发展路径,旨在进一步满足未来人才精准供给的需求,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红色文化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完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为大学生思政实践能力的提升以及全面发展提供思想指引。因为高校在融合方式、师生认知、网站建设以及教育体系构建上仍存在诸多不足,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之间的融合仍需优化,所以,高校要进一步提升师生对红色文化的重视程度,优化思政教育体系以及红色文化融入方式,促使思政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20.
课程思政是应对现实社会思想文化问题的重要教育手段。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思政的路径是:一方面,应构建科学机制,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具有系统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应立足“三教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本,使教师能力适应教育发展,教学内容紧跟社会发展,教学方法实现模式转换。将思政教育真正融入金融专业教学,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当崇尚工匠精神、服务数字经济时代的新青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