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晨 《声屏世界》2022,(4):39-41
电视剧《乔家的儿女》以改革开放大时代之下的一个小家庭为缩影,折射中国从计划经济到逐步开放的时代变迁;以"家国同构"的春秋笔法,呈现"70后"一代人的成长经历和集体记忆.文章通过梳理电视剧《乔家的儿女》中集体记忆的建构与呈现,分析以该剧为代表的年代叙事类影视作品中的文化记忆传承与中国故事书写,探讨影视作品如何通过建构集体...  相似文献   

2.
戚婧 《东南传播》2020,(12):24-27
新闻媒体为了迎合受众需求,越来越倾向于使用视觉符号,在构建集体记忆的过程中,视觉叙事必不可少。本文通过探究集体记忆与图像叙事的关系,发现新闻媒体可以运用图像唤起人们脑海中的集体记忆,获得认同感;通过蒙太奇等技术手法,人们脑海中的集体记忆也可以被塑造与重构;一系列集体性记忆的活动也会反作用于图像进行叙事。在建构集体记忆的过程中,合理运用图像叙事能解释历史、治疗伤痛,释放情绪;但大量使用图像叙事会造成的视觉奇观,让人们忽视视觉符号背后的深层含义,停留在认知记忆的表面。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青春怀旧体裁影视作品层出不穷,为受众呈现了不同年代的青春、爱情、实现梦想的故事。这些特定年代里的"青春记忆",唤醒和分享了拥有共同时代经历的社会成员的集体记忆。此类作品通过对"过往"场景的象征性再现、群体经历的共性发掘以及历史宏大背景的参与式叙述,将作品中个体的青春经历赋予了怀旧的意义,从而在影视作品中实现了一代人集体记忆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怀旧影视剧在集体记忆的塑造和建构方面较为典型,本文以韩剧《请回答1988》为例,从符号、仪式和叙事三个方面阐明该剧建构和呈现集体记忆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稳定社会经济基础的中央企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组织,加强关于“企业史”的集体记忆建构有助于央企宣传工作的高效开展。企业报是央企建构集体记忆的重要媒介,主要通过“强调企业史‘高光时刻’”“整合个体叙事与记忆框架”“持续且稳定地输出内容”进行集体记忆实践。同时,企业报的集体记忆建构功能在当前媒介环境下面临冲击与挑战,亟需在未来发展中做出有效应对。  相似文献   

6.
2020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直接导致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览"纪念空间的生产.在纪念空间修辞结构中,空间的景观设计往往与特定的空间使命系在一起,即通过集体记忆的制造来完成既定的国家认同.本文运用空间视觉修辞与民族志观察相结合的方法,旨在考察抗疫展是如何通过物的语言和空间的语法进行疫情叙事和记忆建构,进而完成国家和民族身份认同的.研究发现,抗疫展通过空间视觉构成、空间组合方式、主体互动方式,共同铺设了一个集疫情叙事和记忆建构为一体的展陈空间.抗疫展中,集体记忆的生成与延续不仅通过展品自身及空间叙事来书写,更重要的是抗疫展本身作为记忆的源泉,共同强化了参与群体的记忆实践与情感召唤.  相似文献   

7.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历史文献纪录片成为了贮存社会集体记忆的重要“电子档案”。文献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借助翔实史料和拍摄素材,全面回顾战争历程,全景式还原历史原貌,以历史文献纪录片的方式进行记忆建构;通过多维角度呈现个体记忆、发掘资料建构全景记忆、连接当下构筑文化记忆等方式,全方位建构了抗美援朝战争生动而厚重的记忆图景,有助于完善集体记忆、唤醒时代精神、建构民族认同,并为历史文献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颜涵 《北京档案》2023,(4):30-32
侨批档案是构建华侨华人集体记忆的重要媒介,借助叙事表达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利用侨批档案构建集体记忆的效能。论文以纪录片《你从海上来》为例,从叙事内容、叙事视角、叙事方式、叙事结构四个层面总结出侨批档案叙事策略,并诠释集体记忆构建过程中侨批档案叙事在增加身份认同、弘扬侨批文化、扩大记忆影响三个方面的现实价值,为侨批档案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及华侨华人集体记忆的深度构建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正作为抗日战争宏大叙事的一部分,"重庆大轰炸"的历史记忆遵循其特定的叙事方式。美国学者科布尔(Coble)发现,战争记忆与战争本身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人对于抗日战争的记忆也具有时代差异: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以抵抗西方列强和日本帝国为核心的"胜利叙事"起主导地位,但从90年代中期起,"胜利叙事"被以中国人民遭受百年耻辱为主的"受难叙事"取代。①这种差异显示了战争记忆并非只是对过去的回忆,而是对过去的建构。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认为,"集体记忆"本质是立足现在对过去的一种重构,一个社会中有多少群体和机构就有多少集体记忆。而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的记忆有赖于特定群体对于过去  相似文献   

10.
历史文物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符号和元素。大众传媒在塑造、重现大众的集体记忆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对于凝结爱国主义情感、强化国家认知、建构国家认同等方面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以央视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为例,探讨文物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重构大众集体记忆的方式,分析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的内在联系,以及国家认同的建构过程,最后总结《国家宝藏》对重塑集体记忆、建构国家认同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灾难记忆是全球性的,如何建构和保存我们对疫情的记忆,影视作品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作为外国导演拍摄的纪录片,《好久不见,武汉》不仅丰富了中国人对疫情的集体记忆,广受海内外受众好评,也展现出中国在抗疫过程中的大国担当。  相似文献   

12.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灾难记忆是全球性的,如何建构和保存我们对疫情的记忆,影视作品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作为外国导演拍摄的纪录片,《好久不见,武汉》不仅丰富了中国人对疫情的集体记忆,广受海内外受众好评,也展现出中国在抗疫过程中的大国担当。  相似文献   

13.
姚燕婷 《东南传播》2021,(12):80-82
既有关于媒介记忆的研究注重探究媒介如何形塑集体记忆,但较少关注媒介给受众带来的记忆实践,本文通过对"云游敦煌"小程序的考察,讨论了其作为记忆建构者和记忆内容承载者的双重角色对记忆的建构过程.研究发现,作为记忆建构者的"云游敦煌"小程序主要通过各类时间符号的"复刻"以及多维阐释壁画内涵的叙事路径来书写"中介化记忆".作为记忆内容承载者的"云游敦煌"小程序通过一系列看似个体化的互动项目,给受众提供了充满家国话语、自我意识的记忆实践,并由此成为唤起受众关于敦煌特定文化记忆的"记忆之所".  相似文献   

14.
郝文 《东南传播》2023,(7):108-110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国际传播体系的转型升级提出要求,集体记忆作为诠释中国故事形成机制的理论视角之一,与我国“讲好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需求不谋而合。《护卫湄公河》系列纪录片正是在“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执法”十周年之际传播集体记忆的媒介叙事样本,通过在纪念时刻书写创伤情感唤醒记忆,通过个人记忆的彼此互文建构集体记忆,还通过发挥记忆的道义感召力连结命运共同体,为记忆的全球化流动奠定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15.
吴月 《东南传播》2022,(2):128-131
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造成了集体记忆素材库内容的急速膨胀和空前离散,极大地冲击了集体记忆建构的传统机制。在记忆符号与物质残片消失之前,美食短视频作为味觉记忆的集体表征,按照“集体记忆的形成—集体记忆的保存和传承—集体记忆的传播与结晶”的路径,在互联网场域中建构记忆之场,通过视听符号将味觉记忆转化为短视频影像,在时间维度上通过家庭记忆、传统节日等仪式保存和传承城市集体记忆,在空间维度上建构城市群体成员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6.
刘雅欣  邱倩茹  陈思源 《视听》2024,(3):126-130
本文以《逃出大英博物馆》为研究案例,以媒介记忆为研究理论,通过微短剧对媒介记忆的建构、微短剧的情绪追忆和文化认同的要点,研究微短剧如何对抗遗忘及其媒介记忆的存储价值,以及微短剧中集体记忆的情感价值延续和文化书写与传承。研究发现,微短剧可以承载各种各样的媒介记忆,将人们的媒介记忆存储于互联网中,成为人们对抗遗忘的有力工具。但同时,微短剧自身碎片化、泛娱乐化、浅层叙事的缺陷也造成记忆建构的断裂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打破了人们记忆建构的连贯性、持续性和真实性,需要在内容创作和叙事逻辑上多下功夫,增强其沉浸式的交互体验。  相似文献   

17.
邱巍 《东南传播》2022,(11):108-110
以纪录片为代表的媒介形式的出现正在改变人类集体记忆的留存方式,尤其是承载个人记忆的口述史纪录片采用平民化的历史叙事,将个体、私人的经历转化为受众共通的集体记忆,拼凑、还原、呈现历史真实;同时以集体之名,唤起情感共鸣,实现受众认同。从媒介的生产行为即纪录片本身的创作角度出发,以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理论为支撑,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将乡土情怀视为大众共通的集体记忆,借助媒介建构历史真实、连接个人与社会记忆,进而以情感为桥梁达成受众认同。  相似文献   

18.
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美术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GLAM)等文化记忆机构在记忆建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面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集体记忆建构有助于促进文化认同并提升应急管理能力。本文以复旦大学医学图书馆开展的抗疫展览信息实践为案例,结合深度访谈、现场观察、资料分析等质性研究方法,全面剖析医学图书馆在抗疫集体记忆建构中发挥的作用。首先总结抗疫实物史料展中与集体记忆建构有关的展品的核心属性——中介性、社会物质性和时空性;然后在综合考虑抗疫集体记忆建构的三方主体策展者、捐赠者和参观者的基础上,探究其所涉及的主要信息行为;最后基于活动理论对GLAM抗疫集体记忆建构中信息实践的关键要素和流程进行深入挖掘,依据不同的活动结构将其分为四个子系统:内部协作系统、叙事交流系统、外部分工系统和双重框定系统,并对每个子系统在形塑集体记忆中所产生的信息实践进行分析。图7。表2。参考文献56。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集体记忆是相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代表性的集体记忆,集体记忆的传统领域即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建构集体记忆具有现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对集体记忆的建构,赋予了建构对象优秀等意义,但档案"建构"性是相对"客观"性而言的,为此还应坚守传统档案文化,延续文物档案工作传统。  相似文献   

20.
集体记忆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进程中沉淀下来的情感、文化和信仰。纪录片为传承与建构民族集体记忆搭建了纪实平台。"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随着传播语境的变化,媒体的内容生产、传播渠道与受众接受信息的习惯也随之发生改变。互联网信息时代催生了碎片化、视频化的阅读体验。微纪录片简短精巧,兼具视听作品立体形象的视觉表现以及迅捷的分享互动,适应了互联网的传播逻辑和语态。微纪录片成为主流媒体建构集体记忆并创新性表达的新形态,以新华社《国家相册》为例,从现实语境和叙事策略方面阐述微纪录片对我国唤醒民族集体记忆的影像叙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