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乐教三论     
乐教是教师素质的表现,也是教学追求的目标;是党和人民对教师的殷切希望,也是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新形势下,人民教师实现乐教必须在三个方面提高认识,即勤奋是乐教的必由之路、明德是乐教的力量之源、精熟是乐教的看家之宝。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身体力行,就一定能成为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相似文献   

2.
两晋时期,描写乐器、舞蹈、歌唱等的音乐赋创作繁盛.多数的音乐赋在音乐的道德教化与审美趣味方面并没有明显的脱离传统“乐教”思想的现象,虽然在某些作品中也表现出“新声顺变”的倾向,但从音乐赋整体中所表现出来的重视音乐社会功能的倾向可以看出,儒家的礼乐教化传统仍然在顽强地延续,重视音乐教化作用与政治功能的文化传统不会因为两晋文化“缺乏崇高精神”而轻易中断,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乐教是礼乐政治文化的产物,但其意义却并不仅限于政治。乐教发展过程中接受主体对乐的体验、认识与运用,拓展了主体深赋情韵的现实人伦关怀与道德理想,它自由无羁、充实光辉的人格精神冲破了有限存在及上下与天地同流的超越情怀。儒者在乐教中完成了人格精神世界的审美建构,其中含蕴的教育思想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4.
学界对西周时期礼乐的实行及其效果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礼乐盛世;一是认为有关西周时期实行礼乐制度的史料非常稀缺,应把这段历史存疑。本文从大量的文献,考古和金文资料中探寻出许多有关周代实行礼乐的记载,认为孔子和太史公所赞叹的西周礼乐盛世是存在的,西周时期礼乐的制度化起到了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巩固统治,安定社会的效用。  相似文献   

5.
《成才之路》2009,(12):91-91
我国上古时期就有礼乐教化的传统。西周时期的周公“制礼作乐”,使礼乐教化得以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认为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所以。要用礼制来引导人民。在他们看来。乐与礼、刑、政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都是用来统一人民思想。都是社会安定和天下治理的手段。他们认为,乐是教育民众最重要的方法。因而.要推广正乐以成就教化。儒家的乐教思想对现代德育仍然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在语文课堂中如果没有教学交往、没有课堂互动就谈不上教学。而小学语文,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它既姓"语"又姓"小",所面对的是天真烂漫、对未来满怀憧憬的学生。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乐于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从而打造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7.
乐在教化人民的过程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本文在这里对历史文献《礼记·乐记》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具体阐述了乐教思想:1.乐的本质;2.乐教作用。  相似文献   

8.
安定先生对音乐情有独钟,他在讲课之余为朝廷定乐、制乐,并写有重要影响的数部音乐专著.他十分重视礼乐对人的深刻的感化作用,并试图通过音乐教育,提升学生素质.安定先生的乐教不是单一的,他把礼乐教育与歌诗等活动与投壶、习射等游戏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乐教共振效应.  相似文献   

9.
10.
变“苦学”为“乐学”是现阶段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学生是否乐于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乐于教,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所教学科的满腔热情、对学生的真正尊重等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古往今来,无数成功的教育家以其自身的实践,说明了:欲生乐于学,师须先乐教。  相似文献   

11.
试论教育的本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有两个特别的生理器官,即扩充了脑容量的大脑和喉位较低的发音器官;两个特别的行为方式,即工具制造和语言交流;两个特别的思维能力,即想象能力和抽象能力。其中,生理器官是基础,行为方式是表象,思维能力是本质。因此,理想的教育应该服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特别是大脑的发育规律,必须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激活大脑的各个部位,使得受教育者在知识、能力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理想的早期教育的基本理念是注重智力开发而不是注重知识传授。早期教育在本质上应当是基本思维能力的教育,特别是要关注学生想象能力和抽象能力的培养,其根本课程目标应该是以思维训练的需要为核心。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认识人的本质的前提,揭示人的本质及其特征是教育的逻辑起点。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不是在于机体的自然属性及其功能方面,而在于其社会性(实践性)方面。人的大脑等机体及其属性功能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教育活动)中进化发展的。对于人的本质的把握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对教育本原等问题的回答,必须超越人与动物相区别的研究思路,必须超越形而下的技术层面的线性研究范式,而应从形而上的哲学层面,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入手,研究人的发展及其教育的规律。只有从人的社会性(实践性)出发,才能科学地把握教育,教育也才可能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人类早期社会生活状况为基础 ,分析人类教育发生的根据及教育的社会作用 ,试图探寻人类教育和其他基本社会现象的共性互动关系 ,辨析人类教育在人类起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而提出作者关于教育起源的基本论点  相似文献   

14.
在自给自足的传统经济居于主导地位的条件下,会计知识及其技能得不到系统的传授,只能靠那种师傅带徒弟、口传面授的方式进行.鸦片战争后,在会计革新运动中,传统的中式收付簿记逐渐被近代的西式借贷簿记所取代,近代会计教育应运而生.经过清末民初的萌芽和20世纪20年代后的发展,近代会计教育不仅取得了在学校教育中的合法地位,而且形成了一定的体系,从而对我国近代的会计革新和经济变革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源头和动力--一种新制度主义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以新制度主义的视角来考察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的市场化现象,发现了市场化的源头为招收走读自费生,并且在具体分析市场化过程当中,发现其动力来自于高校内部的一些精英的意识和努力——他们不仅很好地把握了机构自身的利益,而且为其合法化做出努力。而这一合法化过程以“扩大高校自主权”概念的提出为核心。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研究现有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时代背景、西方教育哲学流派、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论述,揭示了素质教育提出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7.
18.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移民一方面创建了美国,一方面也带来了多元文化现象的共存。多元文化的共存,使得多元文化教育成为美国的必然诉求。多元文化教育在美国有其必然的背景及诉求原因,更有其特有的发展历程。通过分析背景、诉求原因及发展历程,以明晰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源起。  相似文献   

19.
台湾女作家罗兰的散文集《罗兰小语》内容涉及社会、经济、生活、人生等广泛的领域及不同的层面,平和从容的叙述中,散发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温婉清丽的气息,是思想和艺术的珍品。  相似文献   

20.
客家研究大师罗香林在1933年发表《客家研究导论,》1950年发表《客家源流考》,两书奠定了客家研究的基础。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罗香林关于客家问题的最重要观点,长期被奉为圣谕的他的客家源流观,受到了来自学术界普遍的质疑和批判。很多人将他的观点概括为"中原汉人南迁说"、"最纯正的汉人后裔说",说他是"种族中心主义者"等等。笔者认为这其中有些说法是值得商榷的,甚至有些评价是很欠公允的。罗香林提出的客家源流观有它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原因,而且从《客家研究导论》到《客家源流考》,罗香林的客家源流观其实存在着不小的变化,这其中有进步的地方,也有倒退的地方,只有将他在两书中的观点综合起来考察,才能对他的客家源流观获得一个较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