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孔子对《诗》的总体评价是:思无邪。自汉儒始,对“思无邪”的解释完全滑向了政教伦理。朱熹虽然力图复原《诗》之本义,却仍没能回到孔门《诗》论最初的思想理路上去。上博竹书《孔子诗论》的发现,为考察孔门《诗》论的思想方法,特别是重新解释“思无邪”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和确切的实证。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关于上博简《孔子诗论》的读书札记。主要涉及第十七简、第二十三简、第二十九简的内容。本文试图从文字、训诂的角度对简文中的一些有争议之处,如“其爱妇悡”、“以乐词而会、“律而士”等的释读提出一些看法和证据。  相似文献   

3.
上博《诗论》发布和研究,推动了《毛诗序》研究。文章认为,《诗论》发现对深化《毛诗序》研究具有启发性。通过考察四个《毛诗》的关键性版本,再结合文献中相关记载,确实透露出了《毛诗序》作者、作期的信息:首先,《毛诗故训传》本为一体之作,《毛诗故训传》本来就包含有《序》和《传》两部分;其次,今所见最早单疏本《毛诗正义》,对考察了解汉代《毛诗》版本样式,提供了重要实物参考;第三,《毛诗正义》发布后,推动了《毛诗》传播,必须重视李善所代表的唐初普遍认可的关于《毛诗序》《毛传》作者的意见。另外,文章还澄清《毛诗序》研究中的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4.
从传世文献看 ,孔子论《诗》是站在文化的立场 ,运用引譬连类的方法加以推演 ,揭示其礼乐文化意义 ,以指导学《诗》者提高道德修养和知识水平。子夏虽然接受了孔子的礼乐文化思想 ,但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自身认识的差距 ,其论 .《诗》则偏重于站在政治的立场 ,从诗反映社会政治和为社会政治服务的角度来揭示诗义 ,其基本方法是以“美刺”说诗 ,以期发挥《诗》的政教作用。比较传世文献与上博楚竹书《诗论》对具体作品的评论 ,楚竹书《诗论》的立场和方法与孔子较为一致 ,竹书整理者定名为《孔子诗论》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5.
根据最近公布的上海博物馆所藏并整理的“战国楚竹书”中两千多年前的《诗》篇和“孔子诗论”材料,进行古文字,古文献的比较考释,讨论竹书中的“Wen”,“坏Zi”,“乍竞隹人”、“巽寡Zi古”等文字的释读以及相关诗学理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楚竹书《孔子诗论》与孔门后学的诗学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竹书《孔子诗论》非出自孔子 ,乃孔门后学之作。其与《论语》中所体现出的孔子《诗》学 ,应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风。竹书《诗论》与孔子《诗》学之间 ,在学诗以培养人格、传承礼乐文明等文化精神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继承关系 ,但更多的是发展。竹书已不再强调《诗》的社会功能 ,不再考虑《诗》的比附性意义 ,而是在对诗意的理解中 ,把握诗旨 ,并把诗与社会、政治及历史联系起来 ,从《诗》中探寻周代社会政治盛衰之迹。呈现出由《诗》之文本入手的学术性倾向。其对孔子诗学的最大发展则在于对诗歌本质与性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诗经》的教化观点,从孔子时代开始,一直贯穿到汉代。《毛诗序》的解诗方式完全是乘承孔子而来的,和《孔子诗论》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所注重的都是《诗》的教化作用。由于时代的原因,《毛诗序》的美刺说对《诗经》有许多错误的理解。然而,无论《毛诗序》对诗义的解说是否正确。对整个中国思想史产生重要作用的都是它。首先,《毛诗序》是我国诗歌产生以来对诗歌的创作的第一次理论总结,强调了“情”对诗歌创作的作用。其次,《毛诗序》中的许多论点,都成为众多古代作家所熟知的典故。所以说,《毛诗序》是一份珍贵的学遗产,我们应当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其中合理的成分。  相似文献   

8.
本对上博简(孔子诗论)释的部分内容作了补正。  相似文献   

9.
在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诗论》中,论说《诗经·卫风·木瓜》的文字较多而解说有分歧。文章比较了上海博物馆整理者与李学勤、廖名春3家之说,参之以《毛诗》“陈古以刺今”的阐释方法,从字与意两方面来重新解释楚竹书中关于《木瓜》之诗的文字。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上海博物馆整理的战国楚简中的《孔子诗论》进行逐简的解读,主要从文论角度揭示其理论内涵,包括诗乐功能和情志关系理论,《孔子诗论》作者对《诗》的解读方式,《孔子诗论》与《诗序》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1.
原释文"五殺"当为"五穀","五穀不举"相当于"五穀不成";"馀","馀食"之义;"鱼"应隶定作"粟",泛指粮食;"曷"为""字,通"敦",训作"丰厚"。  相似文献   

12.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五册里有一批简被命名为《三德》。简1中的"句■",整理者读为"後奮",我们认为"句"应该读如本字,古侯切,今音gōu。句,屈生也。奋,发也。"句奮"的意思就是指草木发芽生长。简6中的"■"字,目前学者们有四种通假意见。四种意见虽各有道理,但并不能令人完全信服。我们根据楚地出土古文字材料中的谐声例证,认为"■"通为"虑",训为"乱"。  相似文献   

13.
周丙华 《天中学刊》2014,(1):100-102
上博藏楚竹书《诗论》第三简“内勿”释读为“纳物”,从《左传》有关材料来看,应是春秋以来的成语,其内涵渊源有自。结合儒家的诗教传统,《诗论》谓《邦风》“纳物”,就是说其风物可以“纳民于物(轨)”而可施教化,也就是说可以“设教”,因而则可“溥观(示)人欲”。“敛材”应是“取材以章物采”之意。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中《景公疟》篇第四简"■"字的释法有多种看法,通过字形上的对比分析,以及跟传世文献比对总结,得出"■"可释为"肥"字,乃"薄"之意。  相似文献   

15.
上博简《孔子诗论》的论诗特色及其作者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孔子诗论》与传世文献相比较可以见出:首先,《孔子诗论》论诗具有明显的“重情”或“主情”色彩,它所说的“情”与“诗言志”的“志”是一致的,并与“礼”相统一;其次,它对《诗经》诸篇的境界和审美过程的分析是划分层级的,而由对上博简内容与传世文献的对比研究,本文认为《孔子诗论》的作者应是孔子的弟子高柴(字子羔)。  相似文献   

16.
对《上博简(二)》《子羔》篇竹简的编联、残简拟补、释字、断旬提出修订。释“ ”为“ ”读“怀”,释“ ”为“卣”读“you”,释“ ”为“采”(穗)读“逸”;认为“ ”释“史”、“ ”释“弁”,不可混淆。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上博简《孔子诗论》编联排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上博简《诗论》次序的编排中,不宜把29支简之间看作有非常严密而清晰的逻辑关系。应坚持形制优先的做法,竹简上的墨节可能是“章”而不是“篇”的隔离符号,它对判断第1支简的归属关系有重要意义,留白简的空白处原来可能没有字,可作为一个单元编联,要对竹书残缺的部分进行补字,必须根据形制来确定字数,用“句式法”和“篇名法”补字是有效的,但不能把这种方法扩大化或绝对化。  相似文献   

18.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一书的释和注释都具有很高的水平,但仍有部分可商榷。在考释字的基础上,结合历史献,对该书部分字句进行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银雀山汉简兵书的出土,推动了国内外对《孙子兵法》及先秦兵学的研究。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是人们领略兵学文化、研究古代兵法、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在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沂蒙精神、促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自建馆以来的各项研究成果和普及宣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社会上引起了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