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由于右翼和保守势力的干扰与破坏,"二战"后日本历史教育多次出现反复和倒退,对青少年正确历史观的形成产生了恶劣影响。右翼和保守势力之所以仇视历史教育,是因为历史教育挑战了其错误的历史观,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反思战争的积极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进步力量为坚持正确的历史教育而进行的斗争。此外,战后和平宪法理念对右翼和保守势力的不轨图谋起到了一定的牵制作用,在客观上也为进步力量的正义斗争提供了法律和道义上的支持。充分认识和利用这些因素,有利于扩大和增强反对战争与爱好和平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二战后的日本通过了一部和平宪法 ,并通过这一宪法的实施获得了经济上的巨大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 ,日本成为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而这一欲望实现的最大障碍也正是这一和平宪法。近年来 ,日本朝野关于修宪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不论是日本国会的组成和倾向 ,还是舆论的反映 ,都表明日本修宪的大部分准备工作已近完成 ,同时也表明在新世纪初 ,日本完成修宪已为时不远。联想到日本的历史、现状、对历史的态度和完成修宪后的将来 ,人们有理由对此感到担忧  相似文献   

3.
一、“控制”和反“控制”的冲突仍将持续 进入21世纪,以小泉为首的日本政府仍然奉行20世纪90年代以来提出的建立政治大国和文化大国的主张,其重要举措之一就是提出和探讨修改“和平宪法”。2005年4月,众参两院宪法调查会分别出台了《最终报告书》和《关于日本国宪法的调查报告书》,标志着关乎日本未来政治走向的修宪运动进入了实质性修宪时期。修宪对日本政治的现状及未来有重大影响:首先,日本修宪的最直接目标是成为政治军事大国,彻底摆脱“经济巨人、政治侏儒、军事附庸”的形象,提高国际政治地位。  相似文献   

4.
4月27日,日本国会众议院不顾部分在野党和日本国民的呼声,强行通过了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三个相关法案,它们分别是:《周边事态法》。《自卫队法修正案》和《日美物资劳务相互提供协定修正案》。这三项法案的通过,使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实施合法化。它的通过,标志着日本“防卫”政策出现了重大变化,日本由“政治大国”转向“军事大国”的图谋得到进一步的体现,日本战后和平宪法所确认的专守防卫原则公然受到违犯,这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陡增新的不利因素。日本急于通过“新指针”说明了什么?首先,在日美中三角关系中,日本企图…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特別是最近一年来,日本的进步势力与反动势力正圍繞着修改战后日本宪法的問題进行着尖銳的斗爭。与美帝国主义相勾結的日本反动势力正力圖修改1946年的宪法,借以达到重新武裝的目的。而爱好和平民主的日本人民則極力維护着战后的新宪法。因为在目前条件下,維护宪法的斗爭是一場与日本民族的命运紧密相关的斗爭,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宪法条文所涉及的范围。日本的反动保守势力在美帝国主义的唆使下,为了达到修改宪法的目的,当然会对战后新宪法惡意地加以歪曲。他們正在宣称:新宪法已不符合日本的国情,为了完成日本的独立,改正宪法是必要的。然而,就是在主張維护宪法的队伍中,在評論战后新宪法时,意見也不完全一致,有些学者与政治家,在赞成維护宪法  相似文献   

6.
冷战结束后,日本为摆脱战后“和平宪法”及“专守防卫”的法律束缚,在强化日美同盟、配合联合国发挥国际作用等招牌下,采用偷梁换柱手法,先后制定了《国际和平合作法》《反恐特别措施法》《援助伊拉克特别措施法》,为其海外派兵提供法律依据。这三个特别法的制定及其海外派兵的实现表明,战后日本宪法的基础及其和平发展理念已经发生动摇,未来日本的走向值得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7.
放弃战争权是美国方面对日促降的首要条件,维系天皇制则是日本濒临败战危局仍竭力试图保留的要求。在《日本国宪法》的制定过程中,放弃战争权与象征天皇制完成了事实上的政治性交换,《日本国宪法》得以成立,日本国家顺利重建。在这一交换中产生的和平主义理想,为战后日本带来无穷福祉,理应珍视。放弃战争权和象征天皇制,成为战后日本宪法两大基本特征,亦是防止军国主义在日本再度复活的法律性限制措施。如今日本政坛的修宪思路,则是从根本上颠覆宪法的这两个基本特征,应引起国际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8.
二战后,日本制定的和平宪法中规定,“永远放弃作为国家主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不保持陆海空军和其他战争力量”。然而,近年来日本为修宪开始寻找种种借口。日本政府通过的《2005年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强调日本战时和战后体制存在"连续性"的"总体战体制论",做了系统扼要的阐述和分析.序言部分提出了中日史学界对日本现代史的基本认识;第一部分论述了"总体战体制论"以挑战传统史观为目的的立论宗旨,以横向和纵向比较为特征的立论方法,以考察"总体战"和战后体制的关联为线索的基本内容;第二部分论述了这一理论在转移认识日本现代史的视角、拓展认识日本现代史的视野方面的影响和贡献;第三部分论述了笔者对"总体战体制论"一分为二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明治维新以后,1890年日本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史称明治宪法。战后1947年,颁布了《日本国宪法》,又称和平宪法。60年来,日本右翼势力一直企图修改和平宪法,复活军国主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多次制定战争法律,并派自卫队到海外活动。与此同时,始终未放弃扩军备战,保持在军事上的大国地位。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7.
18.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9.
在秦朝之前"玺"和"印"是同义词,都是指印信、图章,没有尊卑的差别。秦朝以后,皇帝的印信专称"玺",臣民的印信、图章通称"印"。"秦印"和"秦玺",就战国时期来说所指称的内容是相同的,是同义词。就秦朝以后来说,"秦印"和"秦玺"的词义都缩小了,"秦玺"由通称变成了特称,专指皇帝的印章,"秦印"指称皇帝印章以外的印章,"秦印"和"秦玺"变成了在词义上互补的两个概念,成为类义词。  相似文献   

20.
"囷""廛"辨疑     
~~“囷”“廛”辨疑@杜香娟$中原油田第一中学!河南濮阳457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