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2 毫秒
1.
北京奥运会对视频传播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国际奥委会第一次对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进行授权,通过北京奥运会,体育视频在网上已经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并对视频传播产生了更为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网络视频会成为传播体育信息的主要手段,改变了网络体育报道的模式;改变了人们通过视频传播体育信息和接受信息的习惯;导致视频网站的行业分化洗牌加速和更为激烈的竞争;促进视频行业与其他媒体以及自身的融合发展;驱动视频网站更加自律,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促进了视频传播新技术的运用;奥运会对于视频网站带来的更多的是一种长期效果.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以互联网自媒体传播为背景,对白猿通背拳为代表的体育非遗项目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多数类似于白猿通背拳的体育非遗项目在自媒体传播平台存在没有官方认证的自媒体传播体系,群众知名度不够,社团组织、传承人中没有自媒体领域相关人才,传播内容不够规范等诸多问题。建议在微信、微博等较大的自媒体传播平台开通官方认证的公众号(账号);拓宽传播平台,多渠道传播,增强白猿通背拳的知名度;健全组织机构,招揽或培养自媒体领域人才;优化传播内容等。  相似文献   

3.
在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大量信息冗余,各种媒体兴盛的时代,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在移动媒体的冲击下,也试图在节目内容上,以及营销手段上不断推陈出新。多屏共存,跨屏传播现象已不足为奇,使传统电视在竞争中与网络平台及移动终端媒体共同联动,将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在不同平台上投放,受众可以根据个人个性需求进行不受时空限制的跨屏体验。  相似文献   

4.
中国体育电视媒体正面临渠道多样化、内容生产平台化、媒介和大众互动化等的立体传播体系的全媒体时代,在手机、移动电视等新媒体的冲击和体育版权价格节节上涨的夹击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版权成为其突破困境的关键一步。文章通过对中国体育电视媒体的现状分析,阐释了造成体育电视版权交易不合理的原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版权的管理与开发利用,提出中国体育电视媒体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传媒"大竞技体育传播"之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数学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媒体传播内容进行跟踪研究,发现我国传媒大量报道与竞技体育相关的新闻信息,存在着“大竞技体育传播”的倾向。为促进我国媒体体育传播的健康发展,在新形式下把握好发展方向,从竞技体育新闻特征、发展水平及受众、传者的角度对“大竞技体育传播”倾向的成因、产生的影响、带来的弊端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6.
摘要:体育宣传是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新闻报道、活动传播、符号传播、宣传片、广告和出版物等方式。随着媒介形态的革新,社交媒体也加入体育宣传工作战线,且功能日益凸显。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体育宣传中的社交媒体为研究对象,希望达到两个研究目的:一是社交媒体会给体育宣传带来哪些变化,二是目前政府或体育组织在运用社交媒体进行体育宣传时措施和规制是什么。研究发现:社交媒体迥异于传统媒体的介质特性将会给体育宣传带来话语方式、基础作业单位和信息形态的改变;面对这些变化,体育宣传主体随谋而动积极利用社交媒体: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组织传播与个人传播并举、创新技术手段,但在整合多种力量方面还有待改善;为防范社交媒体信息传播失当,发生侵权行为,必须对社交媒体进行规制,但除了制定政策法规,在更深层次的法律层面、技术层面尚需完善。研究社交媒体在体育宣传中运用与规制,为提升体育宣传能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出版的发展,网络传播影响力已成为评价体育学术期刊的重要指标。在自主型网站建设方面,多数体育学术期刊经历了从创建链接网页到自主型网站建设的发展过程。而微博、微信公众号和作者QQ群等的运用,进一步促进了体育学术期刊的数字化。从中国知网和体育学术期刊自主型网站2个角度分析了体育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的评价现状。分析体育学术期刊网络传播的主要困境:部分体育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有待完善;体育学术期刊的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有待加强;体育学术期刊网络信息更新与制作岗位配置不足。提出体育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的提升策略:加强网络出版和重点论文的"两微一端"推送;充分发挥融媒体的网络传播作用;完善数字文献资源的开放存取途径;借鉴国外体育学术期刊扩大网络传播影响力的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8.
随着大众传媒的传播技术和理念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体育内容需求的日益增长,体育电视节目受到人们的青睐。依靠大众媒体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体育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电视媒体与体育文化之间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关系,但同时也有传播上的困难。本文首先对所要探讨的体育文化进行界定,分析电视媒体在传播体育文化过程的作用以及自身的不足。同时,以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了其作为代表性电视媒体体育文化传播的现状,并提出了最大化体育文化传播效果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民俗旅游业展示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但在开发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更好地弘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须依靠政府、公司、媒体、村民四者形成的合力。首先各级政府要树立文化保护意识,加大保护力度;公司在发掘民俗旅游项目时要突出特色,让人们感受其独特魅力,增强旅游吸引力;媒体要广泛宣传,扩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力;村民要增强文化自觉意识,继承和维护好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0.
面对社交媒体的巨大营销价值,国产体育品牌对在社交媒体上进行品牌传播表现积极.但由于对社交媒体传播特点与价值的把握不足,总体上国产体育品牌在传播效果和影响力上仍逊色于外来品牌.为此,从品牌定位、内容发布、热门话题、意见领袖以及资源整合这几个方面对国产体育品牌在社交媒体上进行品牌传播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手机媒体提供的崭新的传播渠道为体育赛事讯息的传播带来了新的生机。手机报作为手机媒体的重要代表,更大程度上满足受众对体育赛事讯息的需求。以体育手机报为研究对象,对体育手机报的概念、特点及分类进行界定,探讨制约体育手机报发展的瓶颈并提出相应的生存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雷蒙德·博伊尔教授就体育传播研究这一话题接受了作者的访谈,从自身研究经验的角度探讨了英国体育媒介研究从体育新闻传播向体育文化传播研究转变的个性化体认。博伊尔教授认为,体育媒介研究强调媒介研究的包容性,它打破了新闻与传播研究的传统思维定势,也是当代传播理论的一个重要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和体育媒介研究的国际化拓展,英国和中国的学者都面临共同的问题,体育媒介研究更深入地参与到社会对话中,不但关注体育现象与媒介发展的关系议题,也关注社会权利与文化产业议题。体育媒介研究也是多元主体的知识生产过程,拓展国际合作研究是迎接未来变局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传媒行业的生态结构。越来越多的体育组织运用媒体化的手段自主掌握传播渠道,生产和传播专业化的体育内容,与受众建立起有效的互动模式,使自身具备媒体属性。体育组织通过自主建设和掌控传播渠道,制作专业化的内容,建立有效的互动模式等方式,实现其媒体功能。过去体育媒体、组织与受众三者之间形成了稳定的三角关系结构,但是体育组织媒体化打破了这种平衡关系,改变了体育赛事的传播格局。体育组织逐渐摆脱对媒体的依赖,造成两者从过去的合作共生走向博弈竞争。体育组织媒体化的趋势还在加剧,其不再满足通过信息传播吸引受众, 未来将深化体育社群运营,并进一步细分版权市场。  相似文献   

14.
媒体技术的发展速度已超出人们的想象,信息社会中的信息爆炸需要适当的传播途径,这催生了新媒体的不断涌现,铸就了今天的新媒体时代。社会对体育服务的需求使得体育信息成为了新媒体时代的重要传播内容。这两方面的力量促使体育信息从业者不得不迎接构建体育信息服务平台的挑战,从信息搜集、管理、传播乃至信息互动,到体育信息大数据平台的构建,这些都需要体育媒体人和信息管理者树立新思维,努力赶上新媒体时代的脚步。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体育产业的勃兴引发了用户传播行为和身份的转变,传播行为转变成体育数字资本增值与扩张的劳动行为,身份也由用户变成了劳工。本研究沿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路径,深刻辨析当前互联网体育传播中的用户劳工问题,进而提供一个互联网时代体育传播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新视角。研究认为:体育数字劳工的形成过程是互联网体育传媒无偿占有体育用户数字劳动产品,将用户变为商品和劳工的过程。在用户劳动形式上,媒体平台通过众包模式、游戏玩工化以及情感商品化等策略,将用户的劳动行为纳入到平台商业化的结构中,获取劳动价值。基于此,文章最后为体育用户寻求自由抗争策略以及实现体育平台良性发展提供了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已经渗透到当代大众文化的不同主题之中,而体育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在其传播的过程中亦受到“后现代”思想大潮的影响。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后现代”视域下体育传播的狂欢化、媒介奇观、视觉文化等主要特征进行了思辨和解析。当代体育传播的狂欢化体现在大众性、无等级性和仪式性;媒介奇观既体现了体育自身的力与美,也打造了以女性为消费符号的情欲奇观和体育明星奇观;视觉文化体现出多视点、超视角、时空转移的方式,形成令人瞩目的文化传播镜像。  相似文献   

17.
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随着媒介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体育新闻传播专业课程亦需要作出调整和改变。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在分析我国高校体育新闻专业课程体系现状的基础上,与美国体育传播传播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比较分析和探讨。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各高校体育新闻传播学学科特色不鲜明;各高校体育新闻传播专业模块式的课程结构与融媒体时代的全方位传播不符,呈现明显的滞后性;经由网络平台的资讯创作能力相关课程没有得到有效体现;体育类课程的设置相对单一,且大多不是以兴趣为着落点,学生选择空间有限;通识课程所涉及的面相对较窄,无法满足融媒体时代社会对体育新闻传播专业复合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文章立足媒介话语探析大型体育赛事传播中新媒体话语策略和国家认同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发现媒介话语对国家认同的建构主要分为战略维度、战术维度和作业维度。战略维度从宏观层面表现为媒体通过话语说服建构身份认同、通过话语叙事培育情感认同、通过公共言论促成集体行动以及强化集体认同;战术维度主要是基于新媒体的双重编码、多级传播、文本互动以及话语风格等文本特征,从中观层面反映大型体育赛事传播中新媒体建构国家认同的话语思路和方法;作业维度主要是微观层面具体的话语建构行为,包括网络表情包、新媒体话题、新媒体段子以及网络流行词等。三大维度共同组成了大型体育赛事传播中新媒体建构国家认同的话语体系,促成了新媒体话语与国家认同建构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