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当前科技博物馆普遍存在展览水平不高、传播形式单调、拘泥于知识、有形式没内涵等问题。本文依据科技史、科技哲学、博物馆学的研究成果,结合教育学、心理学及传播学等理论,探讨一种基于科技藏品、利用各种媒体手段加强体验和认知的情境式传播方法。科技发展的历史不能重演,但透过情境对科技藏品的展示及其内涵的传播,可以让人们追根溯源,了解科技产生的背景、发展脉络、带来的变化,以及关键人物对科技的贡献等,让人们感受到科技文化的力量,从中受到启发,对未来科技充满向往。  相似文献   

2.
科技博物馆是重要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场所,科技藏品是其重要教育资源。本文通过总结馆校结合下科技藏品的机遇与挑战、基于科技藏品的馆校结合之馆方特点,构建馆校结合下的科技藏品教育信息通信过程模型,进而探讨馆校结合下的科技藏品教育效果提升策略,引导场馆人员在规划科技藏品展览陈列时,充分考虑科技藏品内涵,并以此为依据重构教育活动项目设计,提升自我导向式学习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3.
传播“核心概念”是科学教育、科学传播发展的新趋势,也是国家、社会、时代的需求。本文根据近年来我国科技博物馆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探索成果,对于什么是“核心概念”、为什么要围绕“核心概念”开展科学教育、如何围绕“核心概念”设计教育活动,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并将“核心概念”视为当代科技博物馆应履行的使命和评价科技博物馆科学教育、科学传播能力与水平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4.
我国科技博物馆在数量和规模蓬勃发展的同时,在展览展示方面也暴露出重视科学知识,忽视科学精神传播的问题。这并不符合国家科普事业发展要求和博物馆行业发展趋势,如何通过展览呈现科学精神内涵,是博物馆人需要面对的重要议题。本文以美国CDC博物馆EIS班级礼物在线展览为例,讨论科技博物馆发挥科技藏品的“物证”功能,利用在线展览创造更充分的讲述空间,形成对“求真、怀疑、客观、逻辑”等科学精神内涵更好呈现的做法及实践,以期给博物馆同仁借鉴及参考。  相似文献   

5.
博物馆越来越重视“教育”目标,关注藏品的“非物质遗产”。科技藏品所承载的知识、过程、方法、态度、价值观以及社会环境等多维信息,是其教育价值所在,是设置和实现其多维教育目标的依据,需要多维的传播和教育形式来实现。中国科技馆基于战国编钟仿制品,开展“解密编钟”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多维设计,带领观众探索编钟的乐理发声、青铜冶铸、纹饰内涵、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等多维信息,为科技藏品的传播提供了新思路。本教育活动采用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开发教案,经过实施与评估,证明了多维传播与教育设计框架和案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科技的飞速发展对人类社会和环境产生深远影响,科技与伦理之间的张力也愈发受到关注。科技伦理事件时有发生,相关议题引发热议。在我国,科技伦理事件的参与者主要是科技、科普领域相关专业人员。对比中外科技伦理事件中公众的理解与参与程度,可知我国公众对科技伦理事件的理解与参与仍需加强,可从伦理意识的提升和面向大众传播科学两个方面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7.
国际博协2007年的博物馆定义,将教育确定为博物馆的首要目的,将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的对象规定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从这一视角分析,科技藏品/展品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所承载的自然、科技、历史和文化信息;科技博物馆基于科技藏品/展品的研究、传播与展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以“科学教育”为目标,揭示其中的“非物质科学文化遗产”,即“物”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科技馆对科技藏品重视不足,未能善加利用科技藏品的历史意义和丰富内涵编撰展览“故事线”,同时对科技藏品的学术研究力度不够。本文通过对美国加州科学中心“奋进号和加州的故事”等展览的考察与分析,并结合“情境教学法”及“沉浸、认知”等相关概念,探讨科技藏品在“讲故事”、深化展览思想内涵、开发文创产品、营造场馆特色等方面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9.
实地参观是博物馆学习中的一种常见且重要的形式。到科技博物馆实地参观,被许多中小学作为校内科学课学习的补充。美国研究人员以纽约市8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2007—2012年学生去科技博物馆参观的情况和学生们在州级标准化测试中科学科目成绩数据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实地参观体验对于8年级学生的科学课成绩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特别是对西班牙裔学生和享受免费午餐的学生有更大影响。这一基于观众调查和大量数据分析的研究内容、数据分析过程及其研究结果等,对我国的相关研究及博物馆实践都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科技创新后备人才价值定位和培养需求的转变殷切呼唤新型科学教育实践载体和教学方式的支撑,在此背景下探索依托科技馆平台开展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势在必行。国际科学场馆教育在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方面提供了诸多经验,其主要实践特征表现为:注重树立特色化的教育品牌、着力建设系统化的教学组织生态、全面推进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教育的协同发展、专注打造分层次模块化的创新课程体系。借鉴国际场馆创新教育的先进经验,我们可从科技馆教育的政策理念、学习资源、教师发展、课程教学、社会互联和技术支持维度入手映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选才、育才和评价环节,构建依托科技馆平台开展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行动路径。  相似文献   

11.
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和检索相关文献,提出当前美国科技博物馆呈现几个值得关注的发展态势:与正规教育紧密结合、高度社会化、高度市场化、科学中心与传统博物馆相互借鉴相互融合、重视新技术应用。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我国科技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对策:正视差异与差距,加快科技馆体系建设,加强科技和工业藏品的征集,提升科技博物馆的经营能力,实现我国科技博物馆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宋代的科技档案具有两种不同的面貌,从科技档案的外在发展角度看,宋代的科技档案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两宋时期达到了一个显而易见的巅峰状态,这一时期的科技档案不但类型多样、连续性强、内容丰富,而且在两宋宽松的政治文化环境中受到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的整理和保存。但与此同时,宋代科技档案的实质内涵并没有摆脱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窠臼,宋代对于科技的社会评估和科技档案的内容选择依旧从属于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实用标准之下。本文通过归纳和总结科技档案在宋代发展变化的本质特征,力图寻求这些特质背后所反映的特定社会秩序和传统文化理念与科学技术和科技档案发展的内在逻辑,试图揭示出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为何在十一、十二世纪到达顶峰之后一度陷入停滞状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科技藏品与互动展品的关系,是研究博物馆与科技馆教育功能关联性的基础。本文从科技藏品与互动展品的不同来源与特性入手,分析了科技藏品与由科技藏品转化而来的“互动展品”之间的关系,以及转化的原因和途径,并从教育学和认知的角度分析归纳了科技藏品与互动展品的本质差异。在此基础上,说明依托科技藏品的博物馆教育与依托互动展品的科学中心教育的不同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伴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日趋成熟,这一技术手段以其沉浸式的体验、丰富的交互为影像视频、游戏竞技等领域带来了全新的人机交互方案。本文从虚拟现实技术在科技馆中的现实应用与意义出发,探求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代表的沉浸式媒介在科技馆科学传播活动中的应用。本文界定了基于沉浸式媒介的科技馆科学传播过程中的各要素,并形成基于沉浸式媒介的科技馆科学传播模型。基于以上研究,为科技馆使用沉浸式媒介进行科学传播提出建议与对策方案。  相似文献   

15.
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建设是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为构建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从 系统功能、资源体系、收藏与服务管理流程等对系统构建需求进行调研分析,提出系统基本架构、功能框架、统一认 证机制等关键设计,并给出系统技术实现的基本方案。  相似文献   

16.
基于传播学中的公众认知特征,公众参观科技馆展品时的认知可以分为注意过程、感知过程、记忆过程、思考过程以及情感塑造过程。对应公众认知过程的心理特征,科技馆通常通过强化感官刺激、强化公众自主探究和深化科技人文内涵等方式设计展品。广西科技馆在展品创新中尝试了三个方面的实践:一是增加刺激强度聚焦公众注意力,二是获取直接经验调动公众记忆和思维,三是弘扬科学精神引发公众情绪共鸣,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创新科学技术和普及科学技术是科技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科学传播已成为普及科学技术的主要形式和重要内容。科学传播对于向公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和方法,引导公众支持科技,参与创新具有重要作用。新时期的科学传播正面临看公众科普需求迅速变化和传播形式不断创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的科学传播方式对公众的影响力和效果呈下降趋势,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势必引发科学传播方式的变革。只有及时适应公众科学技术普及需求变化,加快创新科学传播方式,才能不断提高科学传播效果,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创新科学技术与普及科学技术的协调、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加强科技平台工作 推进科技资源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研仪器设施、科学数据和信息、生物种质和实验材料等科技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其数量、质量 及高效合理使用对于提高科技发展水平,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和发 展,推动了科技资源的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促进了开放共享水平的提高。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工作的进展,分析了平台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阐述了新时期进一步加强科技平台工作的重要意义,研究提出 应围绕管好用好国家科技资源、加强科技资源全链条管理和分级分类管理等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科技馆是校外科学教育的基础阵地,在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培育未来科技创新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科技馆体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本文从分析科技馆科学教育的重要定位出发,指出科技馆科学教育在实现价值引领、供给侧改革以及开放体系建设上的新目标,并结合我国科技馆科学教育发展中的现存问题,从理论研究、资源建设和生态构建层面提出解决方案,助力我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