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于《汉宫秋》主题,传统认识有两大误区,即过分注重了王昭君形象的历史性和错误观照了作者的民族情结,从而导致理解与文本间多重矛盾的产生。根据对作品及作家的整体理解与剖析,《汉宫秋》是作者命运人生观的一种文学化图式,富有哲理意味。  相似文献   

2.
《汉宫秋》的主题可以从作品、世界、作者、读者这四个角度来分析:第一层是"爱情"层,叙述汉元帝和王昭君的帝妃爱情故事;第二层是"政治"层,即通过《汉宫秋》中的政治事件来隐含地表现当时的一些政治问题;第三层是通过戏剧故事含蓄的表达出才士不遇的情怀;第四层则是通过戏剧中的冲突和矛盾而反映出的人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3.
《汉宫秋》和《梧桐雨》是中国古典悲剧史上的璀璨明珠,这两部作品凝聚着中国古典悲剧艺术的精华,采取几乎相同的艺术手法,营造了悲苦的艺术境界。它们首先选取“苦”事,作为营造苦境的基础,在对“苦”事的处理上,作者又尽量淡化外在的戏剧冲突,而着重表现悲剧主人公波澜起伏的内心世界,并把所选的苦事做了独具匠心的剪裁布局,淡化和主题关系不太密切的人和事,最后又通过悲剧主人公撕心裂肺的独白把悲剧气氛推到高潮,营造了悲苦的意境。  相似文献   

4.
马致远是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传统人,在人地位低下,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元代,传统人的人生价值自然难以实现。马致远的生平经历、散曲创伤及其杂剧创作表明,他的代表作《汉宫秋》杂剧主要不是在表现民族情绪,而是一部元代人的时代悲剧。是马致远这个传统人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5.
《汉宫秋》是元代杂剧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作品取材于“昭君和塞”。作家根据现实需要对这一历史题材进行了艺术改造,寄寓着作者对历史的认识和对现实的感受,使之成为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悲剧。  相似文献   

6.
《梧桐雨》与《汉宫秋》两剧在艺术结构和艺术主题方面具有诸多相类之处,这与作家的世界观、艺术观密切相关,同时也反映出前期元杂剧创作在艺术形式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汉宫秋>的曲辞艺术造诣极高.元杂剧因题发挥、淋漓酣畅的特色,在剧中尤见尽致,所以<汉宫秋>对后世创作影响最多也最深的当属曲辞.许多作家并能凭借自己的才华在自己的创作中灵活化用<汉宫秋>优美曲文,获得极佳的艺术效果.<汉宫秋>许多唱词也写得情景交融,声情并茂,具有抒情诗一般的意境美和音乐美,极富艺术感染力,成为后世文人从事昭君题材文学创作所追求的标准和楷模.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史书之中、前人笔下及马致远《汉宫秋》之中的昭君出塞故事相互比较,指出马致远的《汉宫秋》乃是借此故事敷衍杂剧,以抒发民族恨、故国思、爱国情,确为借古讽今的一大杰作.  相似文献   

9.
《孙子兵法》语言艺术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先秦军事理论著作的《孙子兵法》,在语言艺术方面有其特殊追求。本文主要从简炼美和音乐美两方面探讨了《孙子兵法》的语方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0.
马致远的<汉宫秋>是一部堪称为"千古绝品"的戏曲作品.作品漾溢着浓郁的抒情意味,表现出极高的思想性.而它独特的结构更增强了作品凄婉、缠绵的悲剧艺术魅力,使读者低迥无限.  相似文献   

11.
“蒋派”二胡艺术素以典雅、深邃、手法细腻而富于变化著称。《汉宫秋月》是“蒋派”二胡演奏艺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蒋派”在演奏《汉宫秋月》时所运用的特殊技法,如左手的揉弦、压弦、上下滑音、虚按音等指法以及右手的提、松等弓法的独特运用。  相似文献   

12.
《汉宫秋》对“昭君和番”母题的突破和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把个人悲剧深化为时代悲剧;塑造了具有悲壮美和崇高感的王昭君的悲剧形象;把抒情诗的手法运用到戏剧中,使《汉宫秋》具有诗剧特征。  相似文献   

13.
张玲  高娜 《培训与研究》2009,26(11):22-23,28
以双宾句的研究为视角,本文梳理了一个多世纪的汉语语法研究,评述了各种语言学理论和语言研究方法在"指导"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得失。最后指出,要研究汉语的组构规律,仅靠引进国外理论不行。只有对汉民族的语言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和汉字特点进行研究,才是正确的抉择。  相似文献   

14.
精神分析学说对新时期文艺理论的影响是深刻的,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批判和改造了新时期文学观,促进了文学观念的多元化;二是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文学批评模式,提出了心理批评方法;三是将创作心理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精神分析学说影响下,新时期文艺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汉魏六朝碑刻语料时代确定,真实性强,数量丰富,内容广泛,有较高的语言研究价值。根据碑刻献的语言风格、特点,其主要研究价值在字、词汇方面,音韵的研究也有一定价值,语法研究方面则意义不大。由此提出了碑刻语言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文学虚构理论真正成熟的阶段是在现代主义时期。在这一时期,众多的文论家和美学家开始更多地从作品的层面去思考文学虚构问题。他们把虚构视为作品获得文学性的根据,虚构也因此具有了本体论意义。而到了后现代主义时期,在那种消解一切,包括文学与非文学、虚构与现实的状况下,现代主义时期的文学虚构理论的存在依据也就从根本上被否定了,文学虚构一词开始失去了它独立的内涵,变得无法进行界定了,文学虚构自身因此被消解了。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理论给当代中国设计的是全新的观代性社会化蓝图,现代民族国家的艺政策建构实践,才是邓小平艺理论最有生命力的所在。只有提升到化哲学的抽象理性层面,才能真正认清中国新时期艺政策的巨大历史性转变的特点及其深远的化意义,才能真正领会邓小平艺政策思想的化先进性。  相似文献   

18.
道家的美学思想中老子、庄子关于文艺否定论思想一直受后人关注。这种观点基于道家“道”的观点。道家主张“道”是宇宙世界的本真,它是看不见和摸不着的。人们认识的只不过是它的虚幻的现象而已,从而推出人的感官对它是无能为力的。道家从否定人开始提出了文艺否定论的观点。文艺否定论主张反对文化学术、言辞辩说以及一切审美活动。但是道家也不是一概否定美,他们只是否定感性的具体现实美,也就是用来刺激人的感官的世俗艺术。他们主张的是自然之美,也就是道之美。道家的美学思想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认为,创伤目的一是言志抒情,二是兴、观、群、怨;艺术构思是文学创作的中心,想象在构思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学创作要求内容和形式必须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