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冷漠与道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冷漠,即责任推拒和道德麻木,表面上看只是对责任的否定,实际上则是对人性的否定,带有非常严重的人性和社会后果.道德冷漠在现代社会有一套完备的生产机制,包括精细分工对道德的钝化、现代组织的去道德化、电子媒介对苦难的饱和性暴露等.教育不能冷漠,应该通过将学校建成学习共同体、培养受教育者的媒介与网络批判意识、远距离道德的建构等多种方式抵御道德冷漠的蔓延.  相似文献   

2.
道德信仰是个体对某种道德价值或理念的笃信不疑和身体力行,是道德发展的最高形态。缺失道德信仰会给道德生活和道德教育带来诸多危害。道德教育要以学生的道德信仰的培养为旨向,以促进道德教育实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4.
道德是个体的内在需要,是指向自我的生存,更是自我自由与自律的确证。道德的主体性特征要求我们转变德育观念,突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强调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与时代意义。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应当与学生建立对话交流关系,增强课堂的现实感与生活感,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道德模仿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阐明了道德模仿的两阶段说,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道德模仿对当前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培养“发展型道德”是21世纪学校道德教育必须负担的任务。重点分析了“发展型道德”的涵义,组成要素及其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学校道德教育如何培养学生“发展型道德”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7.
世纪之交的世界道德与道德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道德和道德教育问题是近年来人们普遍关注和广泛议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对于世纪之交的世界道德应当如何认识和评价?针对这种道德现状,各国正在采取对策,提出应当在思想道德教育上进行一次革命,把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作为面向21世纪教育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和由此所带来的一系列伦理价值的深刻变化,德育目标的探索应建立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之上,学校道德教育应走向大众、贴近平民,更多地着力于推进“大众道德”或“平民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9.
10.
11.
缺乏权利保障的道德本身是不道德的,缺乏道德权利的道德教育本身也是不道德的。为适应当代中国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社会现实,在当前的道德教育中,应该引进传统道德文化中缺乏的道德权利观念,致力于建构一种以尊重个体的道德权利为基础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2.
道德教育中反道德现象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成当前道德教育困境的因素很多.道德教育自身存在着反道德的现象:无视人生意义的规范化道德教育;无视儿童存在的成人化道德教育;无视人的主体性的强制灌输;无视德育方向性的放任主义;扭曲学生身心的道德规训等.我们必须对其批判,回归道德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3.
道德教育是高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针对新形势下道德教育的迫切性与复杂性,高校道德教育应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正确处理好道德原则与道德自主的关系,为国家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相似文献   

14.
造成当前道德教育困境的因素很多。道德教育自身存在着反道德的现象:无视人生意义的规范化道德教育;无视儿童存在的成人化道德教育;无视人的主体性的强制灌输;无视德育方向性的放任主义;扭曲学生身心的道德规训等。我们必须对其批判,回归道德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中西道德文化特点和新世纪社会的特征,探讨了新世纪的大学道德教育要求,畅谈了笔者在思想品德课的教改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多元异质的开放社会,存在着相互竞争的宗教传统和道德至善论,这种现象是现代社会一种正常状态和持久特征。以某一至善论为所有人规定一客观正确的道德至善和美好生活方式,既不再被现代心灵所接受,也会败坏人们的道德生活和人性。道德底线通过用最为基本的道德义务来对社会每一个成员的行为进行限制,从而为人类的生存构建了一个最为基本的防卫体系,也为人们能够自由而安全地追求自己所欲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至善提供了保障。道德教育要做的是引导青少年在多元异质的社会里与他人进行平等开放的道德对话,在坚守道德底线的前提下寻求更加广阔的道德共识,自由地追求至善。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道德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了某些反道德的现象,即"目中无人"的道德教育、道德伪善和道德权利的遮蔽,这些都是背离道德教育的宗旨的.主体性道德教育是一种道德的道德教育.首先,它承认人的存在,承认道德的个体性和主观性,这是道德的主体性的本质体现.其次,主体性道德教育崇尚道德教育主体人的自由,从而达到道德行为的自觉和自律,最终上升为活动的自由.  相似文献   

18.
现有道德教育基本理论将道德教育的根本矛盾解读为道德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与受教育者实际的道德状况之间的矛盾,本质上将道德教育的内在机制理解为道德的教与学之间的矛盾运动.这样的解读源于道德教育对教育学基本理论的简单"移植"和教条式应用.我国教育学基本理论的不足使道德教育基本理论没有能够真正揭示道德教育内含的根本矛盾.现代道德理论尽管坚持"是"与"应当"的分离,但是包括麦金太尔在内的道德思想家竭力主张解决现代道德生活失范的路径是重新弥合"是"与"应当"之间的裂缝,回归道德的整体性.对道德生成本质的探讨表明,道德生成应具备三个层次的条件道德理解力的获得、道德领域"应当"的达成、"是"与"应当"的一致与和谐.通过对古今教育的分析表明,教育在现代社会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的功能性领域,主要承担技术培训和知识训练的任务,倾向于去道德化.但教育的世俗化、专业化、功能化和技术化倾向并不能去除教育所担当的道德责任,道德教育要求教育活动必须符合道德生成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现有道德教育基本理论将道德教育的根本矛盾解读为道德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与受教育者实际的道德状况之间的矛盾,本质上将道德教育的内在机制理解为道德的教与学之间的矛盾运动。这样的解读源于道德教育对教育学基本理论的简单“移植”和教条式应用。我国教育学基本理论的不足使道德教育基本理论没有能够真正揭示道德教育内含的根本矛盾。现代道德理论尽管坚持“是”与“应当”的分离,但是包括麦金太尔在内的道德思想家竭力主张解决现代道德生活失范的路径是重新弥合“是”与“应当”之间的裂缝,回归道德的整体性。对道德生成本质的探讨表明,道德生成应具备三个层次的条件:道德理解力的获得、道德领域“应当”的达成、“是”与“应当”的一致与和谐。通过对古今教育的分析表明,教育在现代社会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的功能性领域,主要承担技术培训和知识训练的任务,倾向于去道德化。但教育的世俗化、专业化、功能化和技术化倾向并不能去除教育所担当的道德责任,道德教育要求教育活动必须符合道德生成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将传统道德资源弃之不用,造成道德倒退甚至衰败。由于缺乏传统道德资源作为理论基础,现代道德教育陷入自身难以克服的困境。超越现代道德教育之路在于与传统道德资源对接,重建现代社会道德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