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北宋词坛上,能够做到“引俗入雅”、“雅俗共济”的文人作者,首推柳永、周邦彦和李清照。但三人之中,柳永则俗胜于雅,周邦彦则雅胜于俗,真正能做到化俗为雅、以俗为雅的则还应数李清照。“口语化”是李词语言的一个特点。她能“以寻常语度人音律”,“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她的词中采用当时口语中的“时语”、“方言”,增强了词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时语如“熟水”、“龙团”、“铺翠”等,都是宋代市井流行的口语。方言如“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簇带争济楚”等。  相似文献   

2.
黄盼 《文教资料》2013,(31):55-58
袁去华,南宋初期词坛名家,现存词九十九首,词作颇具特色。目前关于他的研究文章主要集中于其爱国词的艺术分析,对其“妍雅”词风则甚少关注。宣卿词,主题雅正,艺术美丽高雅,词调选用避俗尚雅。探讨其“妍雅”词风,或有益于判定其主导词风;同时,袁去华的“妍雅”词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词“变艳为雅”的文学风气;对袁去华“妍雅”词风的考察,有利于我们对“雅”这一审美范畴的细化研究。  相似文献   

3.
在唐宋词史上,“雅”与“俗”的交互作用推动了词的嬗变.由于时代审美观念不同,唐五代北宋词坛上“雅”与“俗”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就创作主体而论,文人词为雅,民间词为俗;就审美趣味而论,士大夫审美情趣为雅,市民情调为俗;就词的功能而论,歌者之词为雅,诗人之词为俗;就词人的品行而论,高洁为雅,低下为俗.  相似文献   

4.
元曲雅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人们称为“通俗文学”的元曲,无论是从其题材、内容和人物方面来看,还是从其风格流派、语言特色来看,都是有雅有俗,雅俗兼备的,而不仅仅只是通俗。我们应该比较地、辩证地看待元曲中的雅和俗。与诗、词比较而言,元曲显然要通俗一些,但与诗、词依然有雅有俗一样,元曲也是既有俗又有雅的。在元曲中,散曲比杂剧更雅,杂剧比散曲更俗。在杂剧中,曲词比宾白更雅,宾白比曲词更俗。但无论是散曲或是杂剧,无论是曲词或是宾白,它们也都是有雅有俗的  相似文献   

5.
清代安徽桐城才女张令仪出身显赫,在女性文学史上成就突出。她的一卷蠹窗词在题材内容和词牌使用上,具有纯粹的闺阁特质和尚雅的特色。同时在比较中可对她的词风和创作价值作出整钵评价。  相似文献   

6.
沈义父主张作词要协音、字雅、字隐、意柔。协音,立足于诗词分疆,强调不可把词写成诗。字雅,是对雅俗的美学取向,是倡雅弃俗在用字上的体现。字隐,是对隐显的价值取向,主张词在用字上应该隐而不露。意柔,是讲词在运意时要柔婉而不豪放。协音、字雅、字隐是讲词的用字,意柔是讲运意。总之,沈义父的作词标准是讲下字运意的法则,即作词应以“乐府雅词”为标准。周邦彦的词最符合这一标准。  相似文献   

7.
沈义父主张作词要协音、字雅、字隐、意柔。协音,立足于诗词分疆,强调不可把词写成诗。字雅,是对雅俗的美学取向,是倡雅弃俗在用字上的体现。字隐,是对隐显的价值取向,主张词在用字上应该隐而不露。意柔,是讲词在运意时要柔婉而不豪放。协音、字雅、字隐是讲词的用字,意柔是讲运意。总之,沈义父的作词标准是讲下字用意的法则,即作词应以“乐府雅词”为标准。周邦彦的词最符合这一标准。  相似文献   

8.
“雅”是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一个重要层面。宋词的雅化,拓宽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品位,使词体同诗体一样充实着雅的内质。通过对北宋词内容和艺术上的雅化及其原因的探讨,力求全面深刻地把握宋词的特征和艺术演变的轨迹,从而更好地领会宋词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从一个新的角度,即“复雅归宗”的角度来评价秦现词。奏观词复雅归宗的实质是指秦观词体婉而辞雅,不同于柳永等人的婉约。“雅”是一种古典式的和谐,是中国历史上审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它与儒家的政治联系紧密,由“仁”、“中庸”而导致审美领域要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乎情而止乎礼仪”等等。秦词的归宗一方面是针对苏轼豪放词而言的,一方面更是他基于对词的本质的认识而自觉地创作的结果。秦词的复雅一方面是针对柳词之俗而言的,另一方面又是归宗的结果,与苏轼的复雅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0.
沈义父主张作词要协音、字雅、字隐、意柔。协音,立足于诗词分疆,强调不可把词写成诗。字雅,是对雅俗的美学取向,是倡雅弃俗在用字上的体现。字隐,是对隐显的价值取向,主张词在用字上应该隐而不露。意柔,是讲词在运意时要柔婉而不豪放。协音、字雅、字隐是讲词的用字,意柔是进运意。总之,沈义父的作词标准是讲下字运意的法则,即作词应以“乐府雅词”为标准。周邦彦的词最符合这一标准。  相似文献   

11.
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确定了“博、爱、雅、艺”四个词作为学院“师范气质”核心词。而苏轼在博、爱、雅、艺方面表现非凡,有不少值得师范生所学习的。他刻苦好学,博览群书;热爱生活,热爱事业;温文尔雅,豁达淡定;多才多艺,创意无限。研究苏轼的“博、爱、雅、艺”将有助于学生吸收其中的精粹,有助于学生自身“师范气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家教世界》2011,(7):6-7
陈雅琢最大的特点就是“主意大”。上小学,妈妈为要不要让她提前上学而犹豫,雅琢掰着手指一算,说:“如果5岁上学,等我研究生毕业时应该是24岁;可如果6岁上学,研究生毕业时就25岁了。还是5岁上吧!”这样,5岁的她成为了资江小学的学生。选班干,老师提议:有谁能说出自己5个优点,  相似文献   

13.
沈义父主张作词要协音、字雅、字隐、意柔。协音,立足于诗词分疆,强调不可把词写成诗。字雅,是对雅俗的美学取向,是倡雅弃俗在用字上的体现。字隐,是对隐显的价值取向,主张词在用字上应该隐而不露。意柔,是讲词在运意时要柔婉而不豪放。协音、字雅、字隐是讲词的用字,意柔是讲运意,总之,沈义父在作词标准是讲下字用意的法则,即作词应以“乐府雅词”为标准。用邦彦的词最符合这一标准。  相似文献   

14.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词、诗、文都有杰出成就的女作家。她的抒情词作细腻入微,至真至情,婉约凄绝;她的爱国诗篇贞心若石,慷慨悲壮,豪气逼人;她的文论《词论》内容丰富,立论尖锐,压倒须眉。她冰清玉洁,品位高雅,文如其人,人词同品,“才调美无伦”。李清照在她那个时代是独一无二的。  相似文献   

15.
汪超  徐安琪 《天中学刊》2006,21(3):96-99
朱熹词学思想具有独特的内涵,是南宋时期的特定产物。朱熹关注词体缘起,针对词的起源问题,提出“泛声”的假说。承袭苏轼“以诗为词”,朱熹以为词应具有“奋然灭寇”的社会功能。在词的审美追求上,受词坛复雅之风的影响,朱熹确立了“雅正”的词学标准,推崇和平粹美的审美理想,成为南宋复雅之风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相似文献   

16.
陈雅琢最大的特点就是“主意大”.上小学,妈妈为要不要让她提前上学而犹豫,雅琢掰着手指一算,说:“如果5岁上学,等我研究生毕业时应该是24岁;可如果6岁上学,研究生毕业时就25岁了.还是5岁上吧!”这样,5岁的她成为了资江小学的学生.选班干,老师提议:有谁能说出自己5个优点,就可以当班长.  相似文献   

17.
很多文人墨客的雅称往往精当而浪漫,李清照的雅称“李三瘦”却浸染了她的幽寂情怀与苍凉感喟,对女性身姿的审美反而退至幕后、“李三瘦”源自她的一首词。  相似文献   

18.
再论《花间集序》——兼答李定广先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里之娼风”不是指在南朝宫体影响下的民间唱曲之风;“雅”主要是指作品的内容、情调;“诗客曲子词”与“雅”之间无必然联系;“雅”也不只是词调的用字问题;“清”、“清绝”正因为被唐五代人广泛使用而成为审美标准;欧阳炯反对宫体未必就是反对《花间集》。  相似文献   

19.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信、达、雅。“信”即忠实原意,准确不走样;“达”即自然通达,流畅不滞涩;“雅”即文笔优美,高雅不粗俗。信:准确不走样。虽然考的是翻译文句,但考查点总是放在一句话的一二个词或者两句话的三四个词上,所以要将文句翻译准确,必须有足够的词汇量以及在特定语境中推断实词意义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注意一词多义。词的意义有多种,如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以及由此派生出的许多种意义。具体选取哪种意义,要根据语境去推断。请看下面的例子:  相似文献   

20.
南渡之初鲖阳居士提出“骚雅”的批评标准。南宋灭亡以后,张炎著《词源》,确立“骚雅”为宋词的审美理想,并且指出南宋词坛实际上存在的两种“骚雅”:无意为词,借助汉魏古诗的手法的稼轩词;注重发挥词的特质,在本色入乐的前提下发挥风月、咏物言志的白石词。江湖词派中的遗民词人借助白石的骚雅句法来润色清真词的意趣不高,又借鉴清真词的典丽、梦窗词的字面、梅溪词的句法来改造白石词的尽兴率意。给“骚雅”的词法融入“骚雅”人品,从而完成了对骚雅理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