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水循环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物质和能量循环,探究水循环的类型、基本过程及其地理意义。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可见本节的重点是水循环的过程、环节及意义。在能力要求上水循环的过程只要求说出,而对水循环的意义则要求说明。水循环维持着各种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将各大圈层联系起来,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因此,教材中利用直观形象的图像来辅助内容的学习。  相似文献   

2.
<正>一、教材版本人教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水循环”。二、课标分析本节内容对应的课标要求为“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1]。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水循环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内循环3种。课标要求学生在一幅示意图中,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3种水循环综合把握。水循环的过程包括水以各种形态在陆地、海洋、大气中的转换和循环输送。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要能够在示意图中说明水循环的相关环节和循环过程。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课标要求的重点,要求学生能够具体“说明”,教学中要注意区分。  相似文献   

3.
一、课程标准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内容要求中提出:“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同时给出了活动建议:用计算机设计水循环动画。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解决当地的地理问题。  相似文献   

4.
马丽娟  郑建 《地理教育》2024,(S1):86-88
<正>一、课标解读评判一节好课的首要标准是有课标原文及课标解读,厘清认知内容、行为条件和行为动词。“水循环”的课标要求为:“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认知内容为“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行为条件是“运用示意图”,行为动词为“运用”“说明”,在方式上要求学生运用,在程度上要求学生做出相应的说明。在教学设计中应以课标为导向,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来展开教学。  相似文献   

5.
冯小杰 《考试》2014,(10):14-19
<正>水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水"为主题的试题在历年高考中频繁出现,是历年高考的核心考点。学好"地球上的水"对赢得高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该专题的学习可以按照以下思路进行复习。一、明确目标、理清思路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达到以下能力标准: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2.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课标分析]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本条标准的要求具有明显的层次性,首先,学生要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其次,能够通过所绘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分布及其干湿性质和移动规律;最后,  相似文献   

7.
一、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运用图表说出""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是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要求,"气候特点""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则是对单元学习内容和教学成果的要求.通过课标要求明确课时目标:①...  相似文献   

8.
<正>本文以"动物的运动"一节为例,浅析问题设置在实现生物课堂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中的作用。结合课程标准和学习内容,授课教师将本节课R学习目标准确定位为:(1)列举动物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2)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3)描述运动系统的组成;(4)解释神经系统与骨、关节和肌肉协调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围绕这些目标,本节课共设计3个环节,现  相似文献   

9.
一、教材版本高中《地理》(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一单元第二节"地球公转的意义"中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二、课标解读课标内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为"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版课标")的要求为"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前,高中课程标准在全省已经全面实施,在使用课标教科书的过程中,我们真正感受到课标教科书的五大特点:(1)提供学习的素材富有现实性,有趣性.挑战性;(2)展现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3)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4)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5)教科书编写采用混编方式,课标教科书很好地体现了"数学的发展在于不断的创新,发现"这一新理念.然金无足赤,课标教科书也存在一  相似文献   

11.
张丽琼 《地理教育》2013,(Z1):85-85
<正>一、教材分析"地球的圈层结构"是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四节的内容。本节教材知识内容由"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两部分组成。1.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提出的要求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并在活动建议中提出:"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本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地球呈现的圈层结构可以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  相似文献   

12.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以河流地貌的发育为例,分析外力作用,特别是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过程与方法:(1)结合乡土地理知识,学会从身边地理事物入手学习地理;(2)通过动画的演示,描述河谷形成过程中地表形态的变化情况;(3)学会运用文字、影像、地图、风景图片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一、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看“过程与方法”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标准”的结构基本由四个部分组成:前置限定、行为动词、主题内容、后置限定。以课标“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为例,可作以下的分解:通过以上对课标中具体“标准”的分解,可以看出,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是通过“行为条件”  相似文献   

14.
用来表示地球上水循环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图解法;另一种是符号系列表解法。图解法就如高中地理课本《地球上的水》一章中所表示的“水循环示意图”那样。图解法形象直观地表示出手循环的基本特征:水循环的3个领域——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陆地与海洋上空之间;水循环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降水、地表径流、入渗、地下径流、蒸发和植物蒸腾等)之间的关系。但图解法却不能提供用来研究水循环过程的合适结构,符号系列表解法可弥补这一缺  相似文献   

15.
《中学生物教学》2019,(4):19-20
<正>"细胞增殖"是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6章第1节内容,本节内容对认识生物的生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生殖和遗传的基础,也是学习减数分裂、合子发育、DNA复制和遗传信息传递的重要基础。1对照课标定目标知识目标:(1)从细胞的物质交换方面模拟探究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2)说出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和各时期的主要特征;(3)概述细胞有丝分裂的  相似文献   

16.
[教材版本]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课标分析]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本条"标准"的知识目标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的综合反映。在具体的人口迁移过程中,各因素的权重有所不同,因此要探究其"主要原因"。"标准"中行为动词是"说明",即要求学生能够"分析证明"或"详细解释"。"举例"二字是"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的行为条件,也是本条"标准"的重点,它要求学生能够  相似文献   

17.
【教材版本】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教材分析】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地球的圈层结构,熟悉了地球的大气圈和水圈。本章内容学习地表岩石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大气和水是营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动力。本节课对认识地貌的形成和变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对地壳和地表形  相似文献   

18.
一、课标解读《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认识区域有如下要求: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并做出简要评价,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课标要求看,其核心内容是:使学生通过认识黄河流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二、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充分运用地图了解六省区的位置、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关系以及对人类的农业生产和  相似文献   

19.
陈玲 《地理教育》2013,(Z1):30-31
一、课标解读本节课标要求: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说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从课标要求看,其核心内容是:明确秦岭—淮河一线是划分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通过对两区域的比较,了解其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差异。在比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学习区域地理,引领学生进一步关注人们的生产生活,理解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解读课标,更新理念 构建新形势下高效的地理课堂教学,必须深入把握、理解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新课标指导下进行地理教学。地理新课程标准在“地图”这一专题的修订上,增加了一条“标准”——“学会阅读校园、社区、旅游景区等小区域的平面示意图”,并将相应的“活动建议”修改为“学习绘制校园等小区域的平面示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