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索尔·贝洛以其“对于当代文明富有人性的理解以及对这种文明所作的精妙分析”而于1976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金。贝洛是美国众多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金而目前尚健在的两位作家之一。贝洛是当代一位有代表性的现代派作家。他在小说中大量使用“意识流”、心理分析、时空倒错等现代派表现手法;但是,他并没有割断自己与现实主义文学的联系。读者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明显地“见到欧洲小说家(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传统观念”。所以,也有人认为他与德莱塞是一脉相承的,称他为“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和“城市自然主义作家”。英国著名文学评论家马库斯·坎利夫赞  相似文献   

2.
《中外文化交流》2003,(12):46-47
2003年10月2日.瑞典文学院郑重宣布,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南非作家约翰&;#183;马克斯韦尔&;#183;库切。评论家认为,卡夫卡是库切的文学偶像之一,像卡夫卡一样,库切的写作语言达到一种近乎《圣经》式的简洁,他在反思种族隔离的南非社会的同时.深刻地揭露人性。他是一个天生的诺贝尔桂冠作家。  相似文献   

3.
诺贝尔文学奖不久即将揭晓,但即使过了八十四年,瑞典文学院仍然没有搞明白艾尔弗雷德·诺贝尔究竟认为这笔奖金应该授予什么样的作家。诺贝尔在遗嘱中规定。奖金应授予那些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作家。在最近出版的纪念瑞典文学院创建二百周年的一本书中,瑞典诗人、文学院院士克耶尔·埃斯普马克先生说,自1901年第一次颁发文学奖以来已经一再对“理想倾向”这个概念下过定义。有机会看到文学院的机密文件的埃斯普马克先生下结论说,“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似乎就是  相似文献   

4.
库切:天生的诺贝尔桂冠作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10月2日,瑞典文学院郑重宣布,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南非作家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评论家认为,卡夫卡是库切的文学偶像之一,像卡夫卡一样,库切的写作语言达到一种近乎《圣经》式的简洁,他在反思种族隔离的南非社会的同时,深刻地揭露人性。他是一个天生的诺贝尔桂冠作家。获奖——出乎库切本人的意料10月2日,当库切在芝加哥大学获悉自己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消息时,他立刻在芝大网页上贴了一条消息:“今天上午6点钟,我接到从斯德哥尔摩打来的电话,对我来说这是完全出乎意料的,我根本就不知道今天是宣布文学奖得主的日子。”库切无意…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年一度的仪式。今年10月的一个星期四下午一时正,在瑞典文学院和证券交易所的所在地,一座典雅的十八世纪石砌建筑物里,身材瘦小、谈吐温和的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拉斯·基伦斯坦教授面对着一架架照相机和一群群记者宣布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人选,并用一句话概括地说明文学院本次授奖予该人选的原因。然后,他便退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基伦斯坦所作的这一宣布将会成为世界各大报纸的头版新闻。然而,这类头版新闻在读者中所引起的最初反应却每每令人感到意外,正如去年捷克斯洛伐克作家亚洛斯拉夫·塞菲尔特获奖时那样,人们当时的最初反应竟然是:“他是谁?”  相似文献   

6.
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近年来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除诺贝尔文学奖外,他几乎获得了所有的文学奖项,包括美国国家艺术勋章。他是唯一一个生前全部作品就被收入“美国文库”的作家,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和批评家的青睐。  相似文献   

7.
卡尔维诺在意大利文学界是一位国宝级的作家,他那些神奇瑰丽的作品,持续冲击着纯文学的最后防线,令无数读者沉醉于文字间难以自拔,因而被众多评论家誉为“作家们的作家”。厄普岱克称他是“最有魅力的后现代主义大师”,意大利符号学大师同时也是卡尔维诺的好朋友艾柯评价说:“卡尔维诺的想象就像宇宙间微妙的均衡,摆放在伏尔泰和莱布尼兹之间。”然而就像我们以前看到的那样,  相似文献   

8.
正2017年10月5日,瑞典文学院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诺奖评审委员会认为石黑一雄通过"极富情感震撼力的作品揭露出我们与世界的模糊表象关系下掩藏的暗域"。所谓的"暗域",在石黑一雄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是人类的记忆、创伤与忏悔。纵观石黑一雄目前已出版的主要文学作品(七部长篇小说和一部短篇小说集),大多围绕着主人公对早年生活中的  相似文献   

9.
肖斯塔科维奇生于1906年,卒于1975年,享年69岁,他的《第一交响曲》、歌剧《姆青斯克的麦克白夫人》(又名《卡杰里娜·伊斯玛依洛娃》)、《黄金时代》等作品引起了世界乐坛的瞩目。他早先热衷于音乐的革新,但得到的却是前苏联官方的严厉批判,以致于不得不立即撤回正在排练中的《第四交响曲》;随后他以较快的速度写了《第五交响曲》,才算得到当时官方和音乐评论家的认可。从此,他开始写传统式的作品,但创新的步伐并没有停止,而是采取了“旧瓶装新酒”的韬晦之术。正如一位作家所说:“他在作品中似乎总是探索着,一方面显然是公开的,另一方面则是隐蔽的,他以一种多样化的风格来适应这个世界。”他不断受到不公正的批判和冲击,为此,他心情压抑,难以释怀,不得已只好以“宣泄和独白”为两大特色在音乐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感情。  相似文献   

10.
索贝·贝娄是二战后活跃于美国文坛的犹太作家,其作品在欧美各国影响很大,197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理由是:“作品中对人类的了解和对当代文化的精妙分析”。贝娄受早期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极力探索当代西方世界存在的精神危机,深切地关注个人在社会中的命运。他的作品中包含了深刻的社会内容,提出了当代社会的重大问题,表达了同时代人的经历和感受。贝娄的一系列短篇小说中,收集在《莫斯比回忆录》(1968)中的《寻找格林先生》不愧为一篇上乘之作,它充分体现了作者本人的哲学观点和他早期作品的主题、风格和关注的…  相似文献   

11.
高永 《世界文化》2006,(12):10-12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将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理由是他“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有人认为,奥罕·帕慕克获得诺贝尔奖是实至名归,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几十种语言出版。文学评论家把他和普鲁斯特、托马斯·曼、卡尔维诺、博尔赫斯等大师相提并论。但他的获奖也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诺贝尔奖存在政治倾向的质疑,有人认为他之所以获诺奖,不是因为他的创作,而是因为他的言论。帕慕克虽然早已获得了世界声誉,但我国读者对他并不熟悉。第一部译成简体中文的帕慕克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诺贝尔奖引发莫言图书热北京时间10月11日19时,瑞典文学院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其后数小时,莫言作品遭遇"诺贝尔效应",无论实体书店还是网上书城,其作品销量大幅提升,甚至一抢而空,有些网站及时推出其小说新版的预订。10月11日,北京王府井新华  相似文献   

13.
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1891—1940)是一位作家,他度过了艰苦的一生。他这艰苦的一生是和这个国家在1920—1930年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他曾被指控“有错误”、“有反抗情绪”和“误解共产主义”。在生前,他始终未能享受到目睹自己的作品在苏联出版的乐趣。研究布尔加科夫生平与作品的语言学博士玛丽埃塔·丘达科娃说:“布尔加科夫向我们大家表明他是在最困难的环境中坚定忠诚的典范。他提醒我们,意志自由确实存在,并且被认为是一种天赋,因而,人们可以随意行善或作恶。但无论如何他是从不作恶的。”多亏佩雷斯特罗伊卡和格拉斯诺斯特,我们今天才能有机会读到这位世界闻名的作家的主要作品,并且能在我们的剧院舞台上看到他的剧作。  相似文献   

14.
英国人往往认为充满幻想和冒险的少年时代是人生最幸福的时期。他们喜爱阅读从福尔摩斯到邦德等神秘冒险小说和侦探小说,这些作品是将实际生活中阴森悲惨的杀人案件、间谍活动加以虚构而成的。这无疑是因为其中充满了英国人少年时代所幻想的那种冒险和使人毛骨悚然的情节。一度取得保守党内要职,最近又退下来的曾引起一场风波的作家杰弗里·阿查的新作《俄罗斯皇帝的密约》一书,从表面上看是部描写苏联克格勃和  相似文献   

15.
张凯 《世界文化》2006,(3):26-27
萨德是18世纪法国重要的思想家、作家,他一生中有27年是在监狱里度过的,原因就是他那种对色情及暴行的极端狂热,甚至到了变态的地步,一个正常的社会是容不下他的。他有许多作品传世,但是里面对色情及暴行的描写使这些作品一直被当做禁书,同时萨德本人也一直被当作一个色情小说家和变态色情狂。他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以城堡为活动背景的,而且这些城堡里充斥的全是罪恶,可以说对他而言,“城堡”就是“恶”的代名词,文学史上很少有作家对城堡有如此多的关注,当然一方面是萨德的生活经历所致(他一生中绝大部分是在城堡里度过的),不过最重要的是他把…  相似文献   

16.
意大利是个翻译大国,一年出版的2万部书中,翻译作品占1/3,其中新的译作占99%,近半数是英语书。为什么意大利这么看中翻译的书呢?其实不外乎是出版社从自身的利益考虑造成的结果。因为冒险出版不知道能不能赚钱的本国作家的作品,还不如出版已有定评的外国作家的作品。所以意大利的一家书评杂志说:“如果没有翻译工作者,意大利的出版界只好倒闭。”翻译工作者在这个国家就是这样受宠。  相似文献   

17.
莫泊桑是一位颇受中国读者喜爱的法国作家。他的作品,对世态、人性,有广泛而深切的描摹;在写作手法上,他对人物刻画细致精微,情节安排合于现实,结尾处却又常常出人意料。对于看惯中国旧式小说的读者,实在有着让人耳目一新的特别魅力。莫泊桑的作品,不仅一般读者喜欢,一些深有学养的文化人也十分钟情,譬如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者胡适。  相似文献   

18.
马健 《世界文化》2002,(3):38-39
18世纪初,英国作家笛福名的《鲁滨逊漂流记》问世。这部以惊险而又有趣的孤岛生活为背景的作品,充分展示了人性美的另一个侧面。从那时起,人们又不断发现出现了许多新的“鲁滨逊”。  相似文献   

19.
世界畅销书小说家欧文·华莱士因患胰腺癌于1990年6月29日逝世,享年74岁。华莱士去世前住在美国的锡达斯-赛奈医疗中心,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都守候在他的身边。“他的朋友和书迷们将沉痛哀悼他,”华莱士的老朋友、有“畅销书先生”之称的小说家悉尼·谢尔顿说,“我过去就认为他是一位极为出色的作家和敏锐的探求者。而且,与众不同的是,他是自己独力以求。”“我认为他的作品将具有长久的生  相似文献   

20.
安德烈·马尔罗(1901—1976)是法国现代杰出作家兼国务活动家,他一生传奇式地活跃在文坛和政坛。马尔罗与中国有三大重要关系:一是使他成名的两部早年作品都以中国革命为题材;二是他晚年是外国有地位的高级知识分子中见到毛泽东主席的第一人;三是在欧美方面,他对中国的看法有一定影响力。马尔罗不是坐在书斋中一心著书的职业作家,他一生充满了冒险精神。青年时期,他在大学里研究考古学,并对东方艺术,特别是高棉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20年代末,马尔罗出走印度支那,参与了“青年安南”的革命活动。在远东,他曾和当时一些越南、中国、苏联的革命者有过频繁的接触。1925年至1927年,马尔罗在中国广州居留,亲眼看到了蓬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