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想三则     
一、“启示”与“启事”报刊登“启事”可说是“家常便饭”。如“征稿启事”、“更正启事”等等。就是这样一个常用的词,也常常被搞错,“启事”写成了“启示”。出现这类差错的原因,大都是没有从词义上搞清“启事”与“启示”的差别;  相似文献   

2.
《纽约时报》更正制度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众多严以律己的报纸典型中,《纽约时报》凭借其近乎苛刻的更正制度独树一帜。时报在第二页设有“更正栏,”致力于更正事实错误,还有“编者的话”,专注观点的不公正、不平衡。这种更正体制充分体现了一份知名大报的新闻专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3.
“补丁”该钉还得钉王炜曾经有人把报刊上登出的“更正启事”,戏称为报刊的“补丁”,可如今这样的“补丁”已很难见到了。是不是现在的报纸、刊物上错误已经绝迹了呢?远远不是。事实上,如今不少报刊上出现的错误比以前更多、更奇,有的甚至到了让人不忍卒读的地步。新...  相似文献   

4.
《新闻采编》2007,(1):25-25
“启示”与“启事”是混用频率较高的几个词之一。近年来“启示”、“启事”混用呈增多趋势。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就有100篇“更正启示”。过去许多文章探讨了两者误用的原因和区别的方法。但为什么两者误用还这么严重呢-除了用者不注意和同音字容易混淆之外,我们觉得过去  相似文献   

5.
刍议科技论文的更正、替换和撤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大良 《编辑学报》2012,24(4):393-393
数字化出版、网络化传播环境下,传统纸质版载体形成的科技期刊出版规则是否需要改变,如何改变?这是一个值得办刊人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以往,纸质版期刊出版以后,对于无论是作者还是编辑发现的、也无论是编辑或者是作者的原因造成的一般技术性错误,惯常的做法就是:在随后出版的期刊里,刊登或连续刊登《更正启事》。如今,在数字化出版环境下,对这种错误的更正已经变得十分简单:可以随时将排版文件修改后重新上传替换。那么,这一“新做法”科学、合理吗?  相似文献   

6.
请更正一处错误编辑同志: 贵刊今年第一期39页《地州市广播台站应有本地新闻》稿,末句“希望……设法增加当地新闻节的目”不通,如错请更正。一六四团场李跃草  相似文献   

7.
余亚莉 《新闻界》2004,(6):68-69
众所周知,《纽约时报》的“更正”栏是由1977年上任的执行总编辑艾布·罗森索创设,它是将散布在各个新闻版面的更正项目集中在一起,从而自成一个“更正”专栏,时报也因此被誉为最负责任的报纸。但比“更正”栏的创设意义更为重大的则是它的另外一个栏目“编者的话”的设立。罗森索认为,新闻更正“不足以概括记者及编辑们在新闻写作和处理上所有的缺失。”①新闻报道有时在事实上并无缺失,但由于记者和编辑的一时疏忽,有意无意的遗漏一些重要部分,从而造成新闻意义的失实,导致对当事人的不公平。另一方面,有些事实有其重要性,但时报没有报道,…  相似文献   

8.
在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中,由于编辑记者自身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和采编条件的限制,一篇稿件往往匆匆写就又匆匆发表,这就决定了一些新闻作品往往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常常在见报之后才发现其中的纰漏,有的竟会引起纠纷甚至诉讼。“知错就改”,这条人生的美德在新闻从业人员当中不仅更适用,而且更加必要。及时地针对新闻作品中出现的错误在媒体上作出更正或刊发更正性新闻,能够起到“以正视听”、化解矛盾的作用,运用得好可以有效地避  相似文献   

9.
更正是国际上公认和通行的新闻职业规范之一。近几年,在管理部门强力管控下,我国媒体主动更正的情况有所改善,但依然存在更正与否多取决于他律、更正形式不一、程度不显著等问题。西方新闻界的更正方式和规范操作性强,值得我们借鉴。当前,亟须转换监管方式,构建长效监管机制,发挥行业组织的功能和作用;媒体则应坚守职业精神,正视错误,培育"更正文化"。更正道歉不应仅限于事实性错误,非事实性错误同样需要重视。  相似文献   

10.
李蓓 《新闻实践》2009,(9):19-21
新闻更正是新闻传播活动中克服错误、回归真实的理性之举.当前,媒体因新闻发布量大,报道速度快而使新闻真实性受到严重伤害,大大降低了媒介公信力.规范新闻更正行为,完善新闻更正制度,是媒体树立新闻权威性、构建媒介公信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更正:传媒不应缺失的规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隆福 《军事记者》2004,(12):18-19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说明人是有缺点的.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所以人们又常说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做人如此,办报亦然。众所周知,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中外新闻界一致认同的铁的原则和传播理念。但是由于新闻工作特殊的运作方式和规律,新闻失实又在所难免,那么我们该如何完善报道,不断地澄清事实,使新闻最大程度地接近真实?媒体更正成了传媒不得不面对的话题。  相似文献   

12.
更正是现代西方传媒新闻生产流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传媒诚实可信、负责任的表现。下面是西方一些著名传媒有关更正的相关规范。一、对更正的态度对错误进行更正是新闻报道准确性原则的要求和体现。因此,对待更正的态度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如何对待新闻报道准确性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更正是现代西方传媒新闻生产流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传媒诚实可信、负责任的表现。下面是西方一些著名传媒有关更正的相关规范。一、对更正的态度对错误进行更正是新闻报道准确性原则的要求和体现。因此,对待更正的态度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如何对待新闻报道准确性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报刊公开更正,指对已发表的文章中有关错误所进行的公开改正。这里所说的公开更正,单指因新闻报道特别是批评性报道发生错误而涉及对公民或法人权益纠纷而进行的公开改正之举。新闻的生命是真实。准确、客观、公正、全面是新闻真实性的题中之义。但是,新闻因受从业人员认识水平、思想作风、采访手段的限制,加上时效的特殊要求,发生差错有时是难免的。同时,即使新闻的内容是真实的,但因侵害了公民的正当权益,也会造成过错或过失。对此,报刊社理应进行必要的公开更正。然而,多年来的新闻实践表明,当批评性报道出现失误而涉及公民或法人权益争议时,不少作者和报  相似文献   

15.
朱文丰 《新闻界》2003,(4):39-40
美国媒体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套完整而相对科学的媒体运作体系,保持着媒体自身的良性运作,而新闻传播体系中的更正制度正是美国媒体良性运作的制度设计。美国前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主播沃尔特·克郎凯就曾说:“凡是固定刊登‘更正’新闻栏的报纸,便是最负责的报纸。”对报道失实的更正在今天的美国新闻媒体已成惯例,并在一些大报已经设计成为媒体内部的自律性的失实更正制度。比如长期执报坛牛耳的《纽约时报》在这方面的做法就比较典型而突出,它同时有固定的“更正栏”对新闻失实之处予以补正和“编者的话”专栏来订正新闻失实以外…  相似文献   

16.
报刊公开更正,指对已发表的文章中有关错误所进行的公开改正。这里所说的公开更正,单指因新闻报道特别是批评性报道发生错误而涉及对公民或法人权益纠纷而进行的公开改正之举。新闻的生命是真实。准确、客观、公正、全面是新闻真实性的题中之义。但是,新闻因受从业人员认识水平、思想作风、采访手段的限制,加上时效的特殊要求,发生差错有时是难免的。同时,即使新闻的  相似文献   

17.
宫春凤 《今传媒》2003,(4):61-62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在实践中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然而日常翻阅报刊,总有不实新闻入目,导致“更正”、“致歉”之类屡见报端,甚至新闻官司也时有发生。如有关媒体对我省抗击非典这一重大题材的报道,就出现了“八天建成陕西小汤山”、西安市传染病医院副主任医师许荣放“和司机俩人都被感染了”等严重失实的报道。新闻报道失实,已经成为新闻  相似文献   

18.
“国庆”二字本来就有庆祝之意,为何偏要写成“庆祝国庆”呢?这样一来显得画蛇添足,反而不伦不类了。如果写成“庆祝十一”则是正确的。很多招聘广告上写着“招聘启示”,如果和报纸上经常刊登的“寻人启事”一对照,显然,“启示”应更正为“启事”。不少信函、名片,甚至报刊的广告上经常可以看到有“电挂”和“邮编”字样,令海外华人纳闷,因为这种简写方  相似文献   

19.
解放日报副总编辑陈迟在一次会上,对萍乡的新闻工作者说:“同兄弟报纸相比,恐怕本报登的‘更正’最多。我们是以敢登‘更正’为荣的!”乍一听,颇惊讶;细一想,又觉得不无道理。过去,我看到报上登“更正”总皱眉头。接触新闻工作以后,方知出报工作复杂,要求又急又快,差错实在难免。怎样对待差错?出了差错该不该登“更正”?还是一般差错带过;只对大的差错才登“更正”?各报社的作法不尽相同。而解放日报则是尽量做到有错必纠。这样做是否影响报纸的威望?否。有错必纠,以敢登“更正”为荣,实际上是以胸中有读者为荣。  相似文献   

20.
去年冬,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判决了一起吴礼明诉上海郊区报社的“新闻官司”。这是一起侵害名誉权的讼案。《上海郊区报》在一则启事中说有一个“自称吴礼明者”假冒本报记者行骗,吴礼明认为这则启事损害了自己的名誉,诉至黄浦法院。黄浦法院一审判决驳回吴的诉求。吴不服,已上诉至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本案对新闻工作提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担任新闻记者职务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据吴礼明在上诉中称,他“至今”“一直从事新闻工作,从未有一天离开过”,共在9家报刊担任记者、编辑,在“离开郊区报后”,也“一直在新闻工作岗位上”。本刊未及一一核实,若吴所述与事实有出入,有关单位可来函说明之。现将有关材料刊登于下,有删节处均于注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