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几去五进一”一类口诀,是珠算加法教学中的难点。如何教这类口诀,我区夫子庙小学范建国老师上的一堂珠算课,给我们以很多启发。范老师重点讲清第一句口诀,启发学生自己学习第二、三两句口诀;由学生根据所学到的知识,直接编出第四句口诀。讲授新课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安排紧凑,讲练结合得很好。全班学生一直处在积极学习的气氛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一、复习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珠算进位加法”(出示课题)。首先请大家进行“基本指法练习”。(学生按常规要求全盘练习,拨上并拨去:1、3、6、7、9。) 师:练得很好!同学们想一想:珠算加法口诀我们已经学过了哪几类? 生:珠算加法口诀我们已经学过了三类,第一类是“上几的”口诀,第二类是“下五去几”的口  相似文献   

2.
从调查情况说起 笔者对五所实验学校和五所普通学校中入学两个半月的一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为:学生在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前(按常规教学进度,距20以内进位加法学习还有一个月左右)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能。调查方法为:(1)团体测试(20以内进位加法计算题,40题)。(2)个别询问,观察解题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20以内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的教学问题,本人一直在进行摸索。我也曾把“口诀法”与“凑十法”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从中看出“口决法”优于“凑十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一)使用“口诀法”的必要性“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一般采用凑十法、减补法、记大数小法等三种教法。现行教材则采用凑十  相似文献   

4.
“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是小学数学口算教学的重要内容。我通过“三算结合”教学的实践,把珠算方法有效地运用到口算上来,学生只需记住两句口诀,就能较好地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其具体方法是:  相似文献   

5.
教育内容:练习册 P2、第2题 P3、第4题教学目标:在掌握凑十法的基础上进行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整理和背诵。运用游戏能正确计算。教学过程:师述:上二节课学习了进位加法,这节课我们继续上练习课。出示课题“进位加法练习课”一、归类:(一)9加几的进位加法。1.先出示 9+4= 问这道题等于几谁会算?出示 9+7= 谁会算? 出示:9+9 等于几?  相似文献   

6.
一、教材分析《买书》是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中的内容,与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七单元《加与减》(三)一起,构成了本册教材中“数与代数”的学习内容。《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儿童接受新知的过程是儿童对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进行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因此,《买书》虽然讲的是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全新知识,但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过20以内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和100以内不进位加法与不退位减法,学生已对100以内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的相关知识(如满十进一、退一当十等),已有了一个充分地…  相似文献   

7.
与原通用教材比较,本单元教材改动较多。把珠算同笔算的加、减法间插安排;改变原来用口诀教珠算的方法;中间插编了反叙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这样编排,使珠算的算理、算法同口算、笔算的算理、算法统一起来,以口算为基础,三算结合,相得益彰。这样做,可以发挥珠算具体直观的优势,计算过程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容易形成比较清晰的数位概念,便于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的道理。也容易看清“满十进一”和“退一作十”等计算过程,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本单元的教学难点较多:①珠算进位破五的加法;②  相似文献   

8.
农村小学四年制放学第二册包括下述内容: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二),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的一部分(1—4的乘法口诀),元、角、分及市尺、市斤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要使学生正确迅速地读写100以内的数,为进一步学习100以内的计算打好基础。本册的计算有两大类:一类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整十数  相似文献   

9.
20以内的进位加法,目前通用的教学方法就是采用"凑十法".但由于这种方法步骤较多,学生稍有不慎,计算结果就会出错.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经过反复思考,我的解决方法是:采用"加法口诀法".  相似文献   

10.
调查与分析笔者对本校五年级六个班共287人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为 :学生在学习小数加法前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能。调查方法为 :(1)团体测试(三道小数加法题 :2.36 +1.5(不进位)、2.36 +1.85(进位)、2.36 +12.64(末尾有0)) ;(2)个别询问 ,观察解题方法和思路。一、调查情况①五年级六个班调查情况表总人数 :287总题数 :3题类别人数占总人数的比完全正确242约84 %计算错误23约8 %格式错误22约8 %②在对“0”的处理上出现分歧 2.36 +12.64=15.00共157人 ,占64.88 % ; 2.36 +12.64=15共73人 ,占30.17 % ; 2.36 +12.64=15共7人 ,占2.89 % ; 2.36 +1…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课本第三题和练习册 P1—P2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思考方法。2、会正确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过程:小朋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进位加法。出示课题“进位加法练习课”一、指导做练习册上习题。第一层次:师:我们先练习看图列式计算。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第二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材简析 在学习本课内容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两位数与一位数相加(不进位)的内容,有了这个基础,学生探索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时,就可以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将探索不进位加法的思路和方法迁移到新知识中来.  相似文献   

13.
“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是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的重点,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学好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我在教学中采用口诀法进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初步的思考我首先考虑到,采用“凑十法”进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计算,要分三步走,学生的计算心理过程比较复杂。如果简化步骤,既能减少心理过程,又可算得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14.
“上几去五进一”四句珠算口诀是珠算加法教学中的难点。教学时,可采用重点突破第一句,学生自学二、三句,按规律推出第四句的办法进行教学. 一、宣布课题教学开始,先进行基本指法训练(在全盘各档上练习拨上和拨去1、3、5、7、9),并复习已学过的三类口诀与有关习题。边复习,边把有关“加六”的口诀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是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了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较好地掌握口算步骤,打好口算基础,形成口算技能,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会摆学具说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道理;2会说口算步骤;3能正确口算;4培养学生的操作、语言表达和计算能力。本节课的重点是能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难点是会说口算步骤。一、以旧引新加强联系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基础是20以内进位加…  相似文献   

16.
“九义”小学数学第一册(六年制)第五单元的教学要求是使学生能正确而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初步学会解答“求总数”的加法应用题和“求剩余”的减法应用题。教学中应抓好以下几点。 一、了解教学内容所处的地位,夯实计算基础 因为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用“想加做减”的方法来进行计算,而任何多位数加法在计算过程中,一般都要分解成一位数加法,多位数乘法的计算也经常要用到加法,所以,20以内的进位加法计算是小学阶段  相似文献   

17.
大纲对20以内的加减法要求学生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教材中20以内进位加法算题共有36道,要小学生机械地、一题一题地记忆,确是个负担。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我的教学实践,提出如下教学设想: (一) 观察比较,寻找联系,推导加法表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编造20以内进位加法表,  相似文献   

18.
“九义”教材第四册把万以内的加、减法分成两个单元编排。在“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中,编排了万以内一些数的口算和不进位的珠算加法、不退位的珠算减法,为教学比较复杂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奠定了基础。在“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中,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有效教学”?怎样的课堂是“有效课堂”?相信大部分教师都心中有数,但真正落实到教学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案例: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表的整理” 教法A: 师(出示完整的20以内进位加法表的教学挂图):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一列(指9加几这一列),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这一列都是加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们对改进珠算教学问题,做了一些调查、试验和研究,觉得要提高珠算教学质量,必须根据珠算的特点,改进教法。一、重视口诀教学,讲清基本概念。在珠算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珠算口诀,能够运用口诀拨珠计算,是教好珠算的关键之一。口诀的教学,应当结合学生已有的笔算知识讲清每一句口诀的来源;理解每句口诀中各个组成部分及每个字词的意义;明确每一句口诀的应用范围并练熟拨珠方法。例如加法中“下五去几”的四句口诀(一下五去四,二下五去三,三下五去二,四下五去一),由于相加的两数都小于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