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近现代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转型氤氲于明末清初,它本来是儒学在社会实体的作用下所产生的自我蜕变和分化,所谓"理学"与"心学"、"理学"与"经学"、"宋学"与"汉学"、"实学"与"玄学"之争实际上都是儒学内部之争,它预示着儒学知识论的危机已到了革故鼎新之时了.这场纷争伴随着"中西学"之争,至鸦片战争后高潮迭起,经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社会变革,儒学终于跌落,马克思主义异军突起.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跃居为主流意识形态,标志着中国社会及其文化意识形态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2.
儒道两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战国时代,儒墨并称显学,但到汉代,墨学中绝了。道家是隐士之学,虽非显学,却有广泛的影响。汉代以后,儒学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道家之学亦延续不绝,成为儒学的补充。儒道两家的哲学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儒学创始于孔子。孔子的思想是夏商周三代政治文化的继承与总结。儒家对于远古时代的神话与传统不感兴趣,孔子删定《尚书》,断自尧舜,对于尧舜以前置而不论。(近代疑古学派怀疑尧、舜以及大禹俱非历史人物,但是从先秦儒、墨、道、法各家著作来看,各家  相似文献   

3.
《宜宾学院学报》2016,(1):32-39
孙铁骑《生活儒学与宋明理学比较研究》一书,如作者所自道,志于"倡明孔子之道,以救世道人心"。然则世道人心需拯救者,为其有不正,故需以正而正其不正。循此逻辑发见,其首先判孔子儒宗为天道性命之学,更具体的说就是他所理解的《易传》"穷理尽性"之学。其有见于宋明理学以四书而非《易传》为宗,觉有悖于孔门儒宗,故而就生活儒学对宋明理学进行批判,实则方便地言说他所理解的性命之学,这其实正是宋明理学之前的形而上学;其所冀图重建的孔子儒学仍然是一种"前生活儒学"的传统形而上学。凡此种种问题的根本在于,该书没有着眼于生活本身,而是为了恢复儒学"定天下于一尊"的地位而作。这不仅有悖于生活儒学的宗旨,更是不切生活的实情:世间本来无儒学,"儒学为了生活而存在",生活本身才是一切之源。真正能够拯救世道人心、安顿人类生命的,不是天道性命之学,而是仁爱情感。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知识很重要,传授知识不要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灌输给学,因为那样学生学习会很被动,感觉很枯燥无味,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获取知识,学生便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相似文献   

5.
中国儒家文化有"耻感"、"乐感"及"忧患"等特征,其实,"乐学"乃儒学要义之所在。依据《论语》元典,探究"为何乐"、"是何乐"、"如何乐"及彼此的内在关联,指出:学习是生命之本能,学礼是成人之路径,达乐是学成之境界。由学到乐、由乐到学,是生命经久往复、贯穿始终的恒定方式,是孔子乐学所标示的人生路向。  相似文献   

6.
以中国文化历史发展进程为脉络,辨证地分析历史赋予孔子儒学"至圣"地位形成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从正确认识文化孔子与政治孔子的真正内涵来确立其儒学"至圣"地位。  相似文献   

7.
历来有人认为孔子在知识的来源问题上是坚持"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的"二元论"者,这是对孔子"学而知之"思想的一种误解。实际上,孔子的"生而知之"、"学而知之"等划分是讲人的智力类型和认识能力的先天差异,并不是讲认识、知识的来源问题。孔子认为人类知识来源于对"经验"的学习,其主要途径是"学"与"思",在学、思结合的基础上,孔子还重视"行"对一个人的"学"具有重要作用。孔子关于知识的来源可概括为"学而知之",这一思想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提问"源于"学须有疑"。孔子提出"疑,思之始,学之端",十分强调"疑"是启迪的纽带。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提问并在课堂教学的恰当之处运用,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巩固旧知识的手段,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让学生掌握理解和驾驭语言的方法,让学生对语文教学更有兴趣,在教学活动中体现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经过系统的考察,认为《左传》和《国语》中的"仁"观念是孔子"仁"学的直接思想来源。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左传》和《国语》已经开始了在"全德"的意义上使用"仁"的理论尝试,探索在众德之外寻找一个能够包容、涵盖众德的更高、更有普遍意义的"全德",从而为孔子"仁"学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准备,在方法论上也为孔子的"仁"学提供了经验、借鉴和理论突破的阶梯。孔子沿着《左传》和《国语》探索出的路子继续前进,对"仁"进行了关键性的提升,最终确立了"仁"之"全德"的地位,从而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学。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经过系统的考察,认为《左传》和《国语》中的"仁"观念是孔子"仁"学的直接思想来源.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左传》和《国语》已经开始了在"全德"的意义上使用"仁"的理论尝试,探索在众德之外寻找一个能够包容、涵盖众德的更高、更有普遍意义的"全德",从而为孔子"仁"学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准备,在方法论上也为孔子的"仁"学提供了经验、借鉴和理论突破的阶梯.孔子沿着《左传》和《国语》探索出的路子继续前进,对"仁"进行了关键性的提升,最终确立了"仁"之"全德"的地位,从而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学.  相似文献   

11.
近代儒学是古代儒学向现代儒学的过渡,是近代中国社会实践的理论产物,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近代儒学虽然有着各种各样的理论缺陷,但是它依然代表着近代中国社会理论的最高水平,并指导着近代中国的社会实践。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危机的加深与西方文化的冲击,儒学尝试对历次危机做出回应,对自身的理论体系做出重大创新或调整,由此建构了不同的儒学理论体系。虽然历次回应均以失败而告终,但却构成了动态的近代儒学史。近代儒学的危机是社会危机在文化领域的反映,随着社会危机的不断加深与西学的深入传播,国人逐渐认清社会制度与文化的落后才是一切危机的根源,社会革命才是中国社会的必由之途。"五四"以后,近代儒学以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转向了现代儒学,与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共同构成了中国三大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学生喜欢学、乐于学才是最好的学习状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最佳课堂情景,有利于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让孩子在英语的学习中愉快的收获知识。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肩负德育和智育的双重任务,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学生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孔子的"修己安人"思想,是儒家思想的主线。本文论述孔子"修己"思想、"安人"之道,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探讨"教"与"学"。  相似文献   

14.
<正>近百年前,为了时代的需要,人们曾对儒学进行过一次惨绝人寰的"屠戮"。儒学被认为是万恶之根本,而儒学的创始人孔子——这个两千年来保持着圣人地位的伟人,则更是遭受了不应有的不公正待遇:他的很多言论被作了断章取义的歪曲理解,比如"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孔子关于中庸的论述以及对农业生产的态度等。究其原因,则是时代之所需了,这里不再赘述。  相似文献   

15.
<正>齐鲁访碑第三天,在倪文东教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孔子故里——曲阜,开启了新一程——"三孔"的访碑之行。曲阜,古为鲁国国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被称为"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并以其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以及学术价值而著称。此行首站,我们来到"孔府",感受孔子的治学之道。孔府,又称"衍圣公府",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子孙居住的府第,可见历代君王推  相似文献   

16.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高徒之一。在《论语》中被少见的称为"子",为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论语》是儒学最重要的经典,在《论语》中,提到曾子的名字达17次之多,其中,记载他的言论多达15条。曾参父子同为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感情更为深厚;他为人朴实敦厚,有传承儒家学脉的高度责任感;他提出和阐发的孝道、诚信、修身、担当等见解,发扬了孔子的学说;他将孔子"一以贯之"的学说慨括为"忠恕",表明对孔子学说理解透彻,深得要领;孔子的嫡孙孔伋拜其为师,足见他已具备儒家学术传道者的崇高地位;后世尊其为"宗圣",也是对其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统传道宗师地位的褒奖。这都有力证明曾子对《论语》成书做出有无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尤以散文受儒学的影响最深。尽管儒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纳着其它学派的学说精华,存在形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由子学上升为经学,又变化为玄学、理学、心学、朴学等等,然而中国古代散文以儒学为主流意识的精神实质却从未改变,与儒学的发展、演变同步而相辅相成,并与儒学的兴衰相始终。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儒学能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有五个原因:一是孔子把“家庭”作为培育其“仁”学的土壤,具有广泛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基础.二是以温情作为基调,使儒学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三是把儒学依附于政治,依靠统治阶级而成为统治中国的思想文化.四是儒家主张入世、进取,鼓吹“学而优则仕”,为“士”这一阶层提供了实现政治抱负和获得物质利益的途径,成为读书人首选的学说.五是道家和佛家作为儒家的对立面,通过“儒道互补”、“儒与庄禅互补”而求得社会心理平衡,买质上帮助了儒家.  相似文献   

19.
儒学和诸子学都是构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基本的内在要素,长期以来尊"儒"斥"子"的文化政策使得诸子学沦为"边缘学术",其学说的合理性并未得到承认.乾嘉时期,在考证学的推动下,诸子学研究逐渐兴盛,诸子学有了回归学术主流的契机;道咸以后,随着西学东渐的影响和晚清社会危机的出现,儒学受到广泛的批判,在思想一统世界瓦解中诸子学迎来了复兴.诸子学的兴起和历史地位的改变反映了中国传统思想体系学统重建的趋势.而清代考据学在诸子学的兴起中起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一、(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儒学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李景明儒家学说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或曰中华主流文化。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不是人为的结果。在2500多年前,孔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