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3.工作上要有雄心。陶行知早在1919年就发表了《第一流的教育家》,提倡“敢探未发明的新理”的创造精神和“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开辟精神。这篇短文发表于《时报》的《教育周刊》,该刊专栏主笔蒋梦麟认为:陶行知的这一席话“可算是教育界福音”(《陶行知文集》1卷  相似文献   

2.
题记:陶行知先生在1919年4月曾经发表过一篇名为《第一流的教育家》的文章。文章中,陶行知先生批评了三种庸俗的"教育家":一种是"政客的教育家,他只会运动,把持,说官话";一种是"书生的教育家,他只会读书,教书,做文章";一种是"经验的教育家,他只会盲行,盲动,闷起头来去办学"。陶行知先生指出,今日之教育家,必须"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第一流的教育家。时至今日,陶行知先生批评的三种庸俗的"教育家"依然非常普遍的存在着,虽然不是每个教师和校长都能成为教育家,但他一定要有成为教育家的情怀,有自己的教育理想,有自己的教育实践,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思想,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3.
1919年4月21目,陶行知在当时的《时报.教育周刊》发表了一篇题为《第一流的教育家》的文章。文中,他反对三种常见的教育家:一是"只会运动、把持、说官话"的政客教育家;二是"只会读书、教书、做文章"的书生教育家;三是"只会盲行、盲动"的经验教育家。并称此三种教育家是不高尚的。要想成为第  相似文献   

4.
很多年以后,曾经是北京大学校长的蒋梦麟先生回忆起1908年的那个夏天。这年的8月,蒋梦麟负笈西行、求学美国。他在自传《西潮》中描述当年的情景道:"……上船前,找了一家理发店剪去辫子。理发匠举起利剪,抓住我  相似文献   

5.
唐迅 《生活教育》2011,(3):25-31
20世纪初叶,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启蒙时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一文中振臂向国人呼唤,中国教育现代化需要富有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的第一流的教育家。21世纪初叶,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庄严提出,正在走向学习  相似文献   

6.
世界新的技术革命对教育提出了产峻的挑战,我们的中师教育非改革不可。当前,中师教学改革应该抓住什么问题?我认为,我们要注意培养中师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抓住这个主要环节,才能带动其它各个环节,实现全面的教学改革。怎样去实现中师全面的教学改革呢?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和实践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我们要学习陶行知的献身精神,创新精神和开辟精神,学习他的有关论述。陶行知在《第一流教育家》一文中指出。“我们常见的教育有三种:一种是政客的教育家,他只会运动,把持,说官话;一种是书生的教育家,他只会读书,教书,做  相似文献   

7.
唐迅 《生活教育》2013,(1):22-27
20世纪初叶,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启蒙时代,陶行知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一文中,振臂呼唤:中国教育现代化需要有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的第一流的教育家。21世纪初叶,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正在走向现代化的当代中国需要一批杰出的教育家。由此,教育家办学成为当代中国教育现代化语境中的热门话语。  相似文献   

8.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史中最宝贵的教育遗产之一。其中师范教育思想,至今仍闪烁着灿烂的光辉。在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重温陶先生师范教育思想,倍受启发,特别是他提出的“第一流教育家”的思想很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教师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正如陈云同志所指出:“四化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教育需要教师”。培养什么样的教师,这是师范教育的核心问题。陶先生在1919年写的《第一流的教育家》一文中写道:“我们常见的教育家有三种:一种是政客的教育家,他只会运动、把持、说官话;一种是书生的教育家,他只会读书、教育、做文章;一种是经验的教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于1917年夏自美国学成归国后,在教育实践中对中国教育进行了考察。他深感“新学办了三十年,依然换汤不换药,卖尽力气,不过把‘老八股’变成‘洋八股’罢了”。(《陶行知全集》卷二,第76页)在一般的学校里,先生“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读它、记它,把那活泼的小孩子做个书架子、字纸篓。先生好象是书架子字纸篓之制造家,学校好象是书架子字纸篓的制造厂”。(《全集》卷一,第87页)把教育变成了死教育,学校变成了死学校。陶行知一方面批判旧教育,同时对新教育进行了探索。他提出了评价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的标准。早在1919年,他在《教学合一》、《第一流教育家》、《新教育》等文中,对这些标准都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先生在《第一流教育家》一文中提出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兴亡有重要意义。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政治教学是教育的重要方面,如何在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就此问题从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关键、源泉、动力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唐迅 《生活教育》2011,(2):25-31
20世纪初叶,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启蒙时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一文中振臂向国人呼唤,中国教育现代化需要富有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的第一流的教育家。21世纪初叶,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庄严提出,正在走向学习化社会的当代中国需要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12.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一文中指出:要“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具有这两种要素之一的人,才算得上是第一流的人物。他说:“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起来说,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陶行知的一生就是按照他自己所提倡的这种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为改革旧中国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地奋斗的。陶行知在教育事业上的改革精神首先表现在他“是反传统教育、反洋化教育的旗手。”  相似文献   

13.
《通不通》原载于1935年6月16日《生活教育》杂志第二卷第八期,主要内容是陶行知先生对张耀祥先生在《教育杂志》上一篇批评短评的回复。张耀祥先生批评陶行知先生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一语言论不通。故陶行知先生写此文与张耀祥先生商榷,也是对"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这句话到底是通还是不通的答复。  相似文献   

14.
<正>前段时间,有幸拜读陶行知老先生的教育大作《走进陶行知》。从书架上一见到这本厚实的书籍,我便爱不释手、如获至宝,从开卷之语开始,该书便深深地吸引着我不断往下阅读。书中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关于教育教学的"行"与"思"的理论与实践,从该书中我领略到陶行知伟大的一生,了解到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念,感悟到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博大胸怀,不禁使我感慨万千,无论是从"学生自治"到"平民教育",抑或是从"创造的儿童教育"到"民主教育"等各方面,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透过语言表象深入内里感受陶行知先生高尚的品德和强大的人格力量,更令人深深折服。作为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论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强调教育与生活相结合及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宗旨。本文探讨了生活教育理论对《防火与防爆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重要意义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正我最近读到的中国陶行知研究院院长周洪宇先生的选本《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教师读本)》编写体例让人耳目一新。该书大胆突破传统观念,创新出一种专业伦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维一体"的框架体系,按照严格的内在逻辑关系来编写,便于教师系统地汲取、把握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快速开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世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具有无限的魅力,给人以永恒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留给中华民族教育宝库中的一朵珍贵的奇葩,值得我们珍惜并认真研究汲取,而它与传统教育的区别到底何在,读了陶行知先生的《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我们就会豁然开朗。这篇陶行知先生1934年11月11日在山海工学团讨论会上的发言,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  相似文献   

18.
黄斌成 《学子》2014,(10):88
正"生活化教学"在国内外教学实践中一直被广泛重视。比如美国著名的现代教育家杜威曾明确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理念;而我国的陶行知先生也倡导"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教育理念,并且在理论与实践上取得重大成果。《思想品德》课程积极倡导"生活化教学"理念,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思想品德》课程就提出了教学回归生活,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和要求。以此为指导思想,我在上八年级的一  相似文献   

19.
吴君 《辽宁教育》2012,(16):24-25
从教21年来,我从未真正读过陶行知先生的文章,只知道他的一些名言,如"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及"教学合一"的教育思想。现在面对着《陶行知教育名篇》、《走进陶行知》这两本书时真的感到惭愧,尤其是序言中的一句话:"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著作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于是,这段时间我静下心来,认真地阅读,细细品味,深刻体会到了陶行知求真的教育思想,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感触很多。  相似文献   

20.
<正>"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贴近生活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