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职业不同各有高下,本无意贬新闻官抬新闻人,可"5·14"事件以来,一些以理性自诩的新闻人对公众的训导,仿佛拙劣之新闻官. 倒是有官员以平等沟通而非教训引导的口吻投书西文报章,赢得了一定的理解与尊重,仿佛高明的新闻人. 面对公众表达"反藏独、爱奥运"意愿的各种自发行为,即便被有的人视为一贯僵硬说教的媒体,也作出了这样的评价:爱国热情令人动容,民意表达不客忽视.  相似文献   

2.
徐进  支旭召 《今传媒》2010,(1):65-66
2009年6月5日7时05分,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员罗京因患淋巴癌医治无效在解放军307医院逝世,终年48岁。48岁,英年早逝。这已不是人们为了表达缅怀之情的一个浮泛的说法,而是一个残酷的事实,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已经达到了72岁,48岁的确还很年轻。  相似文献   

3.
“学习,永远不晚”这句话,是我去《解放军报》学习前,丈夫送我上车时对我说的。从此,我默默地记在了心里,并时时用这句话鞭策自己。今年9月初,我欣喜地得到一次去解放军报社学习的机会,这对于已28岁、有丈夫、有儿子、长期从事护理工作的我来说,既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也是一次艰难的跋涉。一年前,当丈夫还在浙北的一个小岛飞行场站工作时,我常在工作之余,夜晚孩子入睡之后,拿起笔写写划划以消除空闲时光的寂寞,偶尔间也有几篇小稿在《人民前线》、《解放军报》变成了铅字,原先的随意写划意也渐渐转变成一份不可缺少的热爱。今…  相似文献   

4.
邓航 《新闻窗》2012,(2):17-18
不经意间,我在新闻岗位从业已近19年时间。绝对不敢"卖老",但也绝对不再"装嫩","初出茅庐"、"新兵蛋子"之类的雅称或俗名,显然已不适宜放在自己身上。记者这个职业,容易萌生光鲜、荣耀之感,也常常品尝奔忙、艰辛的滋味。现在的自己,还不老但也不再小,对工作、对生活有些感悟但明显尚欠深刻,  相似文献   

5.
王淼 《湖北档案》2009,(4):40-42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名报人许君武蜚声新闻界。因许君武头大面阔,有异貌,人皆呼为“许大头”。抗战时许君武在重庆,蜀中小儿嬉呼为“开山脑壳”,许不以为忤。1936年在南京时,著名漫画家高龙生为许君武作一漫画,画上大头许君武在帽店购帽,无一合适,扔了遍地的帽子,摊手叹日:帽子难买。一时文化人引为雅趣。  相似文献   

6.
学习的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全党、全社会所重视。学习已不再是个体的行为,而是社会的行动;学习不再是一时一事,而是一生一世;学习也不再是一科一门,而是全科全门;学习不再是学历教育,而是生存生活需要;学习不再是任务被迫,而是自觉自愿的行为。人类已进入一个学习的社会,终身教育的社会,学习永远不晚。学习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我们的先哲们曾提出过不少睿智的思想,至圣和亚圣学习的思想至今还在深深影响着我们。我们党的三代集体更是对学习推崇备至。毛泽东1939年曾讲过:“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  相似文献   

7.
5月23日至29日,在西柏坡,观旧址、看圣物,进田间、入地头,一次次被震撼、一回回被感动. 永葆艰苦奋斗品质 "敌人来了,邓拓和他的同事把印刷机就地掩埋,人员上山隐蔽.  相似文献   

8.
8740部队报道员李运良入伍9年来,先后在各种报刊、电台刊用新闻稿件1000余篇,荣立三等功5次、二等功一次。李运良痴迷新闻事业在警营有口皆碑,为了搞好新闻工作,他给自己约定了“三不”政策,即为了新闻事业,可以不谈对象,可以一两餐不吃,可以一两个晚上不睡觉。去年,所在部队侦察连在外驻训期间,帮助一家地方厂矿扑灭一场大火灾,由于火灾面积宽,火势凶猛,但30多名官兵仅用半小时就扑灭了大火。他感到侦察连官兵过硬的军事素质是扑灭大火的前提条件,这不仅反映了军事工作,而且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于…  相似文献   

9.
王震,字一亭,号白龙山人。是清末民初上海三大买办之一,但与徐乾斯、虞洽卿等不同的是,王一亭在海上艺坛也素负盛名,“王画吴题”更是风靡一时,远及东流。现据有关中文和日文资料,对王一亭的一主略作叙述。1867年12月4日(同治6年11月初9日),王一事出生于上海浦东周浦镇三林塘的外祖母家。王一亭原籍浙江吴兴(现改称为湖州)。王家世代务农,延至其父王获棠一比,为避战祸,举家迁往南汇县周浦镇。关于这件事,我曾于1993年9月27名晚,拜访了坐落于东京目黑区下目黑一丁目的一家颇具规模的中餐馆“香港园”的主人——王忠德先生。…  相似文献   

10.
李纪云 《今传媒》2005,(1):33-33
一些人豪迈地打点行装,开始了下一个旅程。一些人的身影,悲壮地消失在征途的烟尘中。还有少数人,沉重地堕落了……但传媒人的故事将永远说下去!不管天上有乌云还是太阳,传媒的每一天都是新鲜的,生动的。而传媒人的脚步,总是那样的来去匆匆,风雨兼程。  相似文献   

11.
作品:《丽水发布全国首份村级GEP核算报告1.6亿元!这个村的绿水青山"有价"》,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出处:《浙江日报》,2019年5月31日一版王学文:这篇作品的最大亮点,是反映了浙江以创新性做法,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进行了价值阐释,以具体价格将"绿水青山"换算成"金山银山"。当我们以为总书记的这句话只是一句比喻的时候,只是为了突出"绿水青山"的重要性,"两山理论"发源地浙江却以自己的实践,将之进行明码标价的价值转换。这是一件从未有的新事儿,作品抓住了"新"。  相似文献   

12.
周琳 《军事记者》2011,(3):69-69
作为一名部队新闻干事,盘点虎年工作,看到自己在各类媒体发表的拙作,内心颇不宁静。从20岁走上新闻之路,15年间手不停笔,我几乎天天为《解放军报》《前进报》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撰写稿件,从没有停歇过。  相似文献   

13.
2012年10月,我国著名图书馆学家、图书馆学教育家黄宗忠先生辞世一周年.先生生前友好、同事及弟子近20人从全国各地聚集武汉,举办了简朴而隆重的凭吊活动.为举办此次凭吊活动,筹备小组做了认真准备.活动由黄宗忠先生的学生、湖北省档案局副局长李宗春主持,武汉大学教务部部长、信息管理学院前任院长陈传夫,信息管理学院党委书记董有明出席活动并讲话,学生代表况能富、刘烈等发表感言,表达对先生的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14.
春节前,一位在某知名门户网站工作的朋友来电,询问我能否给他推荐几名新闻频道编辑赴北京工作,条件:1.人品好;2.有传统媒体采编工作经历或有专业背景,擅长选题策划;3.年龄在35岁以下,特别优秀者可放宽.只字未提学历、专业等的限制,颇有些"英雄不问出处"的意思.  相似文献   

15.
忽闻庞家驹老师去世的消息,一时难以相信。庞老师尽管已年逾九旬,但在我眼里,他始终是非常健康、乐观和平和的。作为晚辈,心中还一直想着近期要去看看他。不曾想,却成为永久的遗憾!社里要起草讣告,对庞老师的印象即刻清晰而强烈:作为清华大学中文系编辑学专业的创办人之一,对我国编辑学,尤其是科技编辑理论和实践及其人才培养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回顾百年中国人的代际问题,回顾当下社会的几代人的生存状态,我们很多人还是活在"小时代""小日子"里。看待一百多年来的中国人,代际更替是一个重要的角度。我们都说现当代中国人跟传统中国人是不同的,生活、观念、习俗、社会机制是两个世界;但我们也看到,在现代社会生活的中国人也有差异,近几年读书界和社会上流行的一个看法是,民国风范要高于当代中国人,在人格气象、心智开放等方面,被拍死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7.
18.
在新闻事业这块沃土上,至今我已笔耕了21个春秋,先后在4家新闻单位当记者。不管怎样变化,美国新闻学教授威廉·梅茨的话一直在激励着我:“一旦投身于新闻事业,你就是为加入历史的推动者或震撼者们的行列迈开了第一步。假如你想成功,你必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成为一名出色的记者。”为此,我  相似文献   

19.
20.
我曾在老杭大图书馆的七楼、八楼待了大半年,几乎天天去那里,主要是看旧《大公报》影印本,也顺便看看其他的旧报刊.有一天,我在那里发现了一堆《教育杂志》,随手拿起来翻翻,那一期正好是1935年1月号,有"全国专家对于教育救国的信念""全国专家对于学制改造的态度""全国专家对于教育上特殊问题的意见",周予同、吴俊升、王造时、周鲠生、杨端六、高觉敷、陶孟和、吴经熊等各领域学有专长的专家、学者谈教育,他们知识背景各不相同,对教育的理解也有很多不同,但他们各抒己见,坦诚地将自己对教育的看法贡献出来.(已收入本丛书《给教育燃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