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5月31日,美国《名利场》杂志揭开了一件30年的历史谜团:当初提供《华盛顿邮报》揭露“水门事件”重要线索的关键线人——“深喉”终于现身,他就是当年美国联邦调查局副局长、现年高龄91岁的马克·费尔特。“水门事件”对政治界与新闻界影响深远,这一事件对美国政治腐败行为不啻为当头棒喝,而为新闻  相似文献   

2.
胡栓 《新闻知识》2005,(9):76-78
谁是“深喉”(DeepThroat)?谁是那位70年代初向《华盛顿邮报》记者告发水门事件、导致尼克松总统下台的传奇“深喉”?30多年来,无数文章、书籍、电影和电视节目都对此津津乐道。“深喉”这个词甚至被收录入韦氏大词典,成为美国现代史上的重大谜团之一。今年5月31日,美国媒体戏剧般地破解了困扰人们30多年的“深喉”之谜:“深喉”就是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前二号人物马克·费尔特。这个美国新  相似文献   

3.
名刊要览     
水门事件回顾在“深喉”身份大白于天下的同时,不应该忘记《华盛顿邮报》鲍勃·沃德伍德等记者当年顶住各方压力长期进行的追踪深度报道。正是他们的坚持不懈,让尼克松政府近两年的掩饰工作以失败告终——这让人看到了希望,那就是在民主国家里,领导人必须向宪法和全体公民负责。这才是水门事件真正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闻周刊》2005,(21):12-13
让美国媒体和历史学家一直猜测和分析的“水门事件”的幕后线人“深喉”,终于现身。5月31日,美国前联邦调查局(FBI)副局长马克·费尔特站在记者的摄影机前,宣布自己就是传说中的“深喉”。同一天,欧康纳-费尔特的律师在美国《名利场》杂志上披露了这一消息,随后,消息得到了《华盛顿邮报》的证实。而这个秘密被鲍伯·伍德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新闻界。因使用匿名消息来源遭遇过最大烦恼的记者,莫过于美国的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和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他们在报道“水门事件”(Watergate scandal)后为“深喉”(Deepthroat)的身份保密长达31年之久,即使他们在面对巨大精神与经济压力,乃至法律审判的时候,依然死守“消息来源”(Source of information)。31年后,虽然“深喉”自己公开了个人的真实身份,两位记者的烦恼也随之解除,但困扰整个新闻界的烦恼却没能解除,甚至有增无减。  相似文献   

6.
导致尼克松下台的是“水门事件”,而导致“水门事件”大曝光的则是一张——  相似文献   

7.
海外     
《青年记者》2005,(7):76-77
美国出版《公厕指南》;美国媒体重男轻女 女性常遭冷落;法国报刊销量出现衰退;贝塔斯曼集团将出售杂志业务;《纽约时报》将对线上专栏收费;水门事件中的“深喉”公开身份。  相似文献   

8.
最早被称为"深喉"的是美国联邦调查局前二号人物马克·费尔特,他把"水门事件"透露给媒体,并最终把美国总统尼克松逼下台。"深喉"由此改变了美国新闻业,使秘密消息来源登上了"大雅之堂"。从此,这个处于灰色地带的"深喉",成为给媒体提供重大内幕新闻的线人的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年代的人不会不知道尼克松。知道尼克松的人不会不知道水门事件。知道水门事件的人不会不知道,那是两个小记者掀起的轩然大波——尼克松总统在水门事件中被拉下了马。 1972年6月17日,美国的一帮警察在华盛顿的水门大厦里——那是美国民主党总部所在地——抓住了5个装窃听器的人。6月18日,《华盛顿邮报》以显著位置报道了这一事件。6月19日,尼克松的新闻秘书称这一事件是“三等盗窃未遂案”。尼克松则否认白宫与这一事件有任何关系。 《华盛顿邮报》负责这一事件报道的两位记者不吃这一套。他们一个叫卡尔·伯…  相似文献   

10.
“我希望到一个人地两生的城市,隐姓埋名开始新的生活。”三位寻求国家保护的审计大案举报人,自称至今难得安宁“水门事件”的告密者,将美国总统尼克松逼出白宫的联邦调查局前副局长马克·费尔特,在安享33年的宁静生活之后,不久前向公众亮明身份:“我就是深喉。”而现在,中国的审计大案——辽宁省锦州市“交通银行锦州分行假核销案”的举报者,交行锦州分行工作人员鲍宇等人,却在为获得一份宁静的生活而四处奔走。鲍宇日前在锦州抛头露面,通过媒体呼救。他说,自从举报之后他就不断受到恐吓、威胁和骚扰。“我希望到一个人地两生的城市,隐姓埋名开始新的生活。”已挨过几刀的鲍宇担心今后全家的安全。“我只想回到普通人的日子,过普通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现在很多人乐于把伊朗门与水门事件做比较,其实这很不必要,反而使里根问题更加复杂、使人们更难理解了。那些做此种比较的人,也往往很难提供更为具体明确的所谓“相似”之处。值得庆幸的是,水门事件就象是演出了一个老掉牙的剧本,结果只有一个,而里根的命运还将有不少转机。但不管怎么说,“新水门”事件还是使人回想起了那段混乱时期——懵懵懂懂的新闻界实在搞不清,自己应该是旁观者的角色,还是参与者。我们不必说那次的结果了吧!  相似文献   

12.
黄斌 《声屏世界》2006,(7):10-11
2005年,随着告发“水门事件”的“深喉”费尔特33年后的自我亮相,随着美国中情局特工泄密案中拒绝透露消息来源的记者被判有罪,面对新闻与丑闻、馅饼与陷阱的双重诱惑,关于对消息来源的保护和媒体如何采用秘密消息来源的问题,再次引人注目。人们或站在政府的立场,或站在新闻的角度,或站在公众的视野,各抒己见,争论不休。秘密消息来源的保护与采用涉及道德与法律、自由与纪律的二元冲突,在严峻的现实面前,迫使新闻界更加谨慎地对待秘密消息来源,迫使人们再一次将消息来源置于法律法规、新闻规则和职业道德等多重背景下,进行一番包括伦理、法…  相似文献   

13.
黄誌 《全国新书目》2008,(12):24-24
"深喉"是上世纪70年代初轰动世界的第一部作为改变美国人性观念的情色电影名字,随后又在尼克松"水门事件"中被广为引用而成为一个不朽的名词。"深喉"一般是指事件背后所发出的更深层次的声音。本书意在从"强权"、"民主"、"人格"这三个关键词侵入,解读领导者运作权力或者驾驭权力的"秘笈"。本文摘自该书。  相似文献   

14.
随着在“水门事件”中为记者提供关键线索的神秘人物“深喉”的身份公开,匿名消息来源与新闻真实的讨论重新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隐匿权·新闻真实·审判公正》指出,匿名消息来源能帮助媒体揭示事实真相,也可能造成新闻失实,并由此引发与审判公正的冲突。为了避免负作用的产生,新闻界、法律界应制定出行业内部可操作性的规则,在新闻自由与公正审判、匿名消息源与新闻真实之间做出慎重权衡。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48亿巨款下落不明”一事,央视新闻频道在2012年12月15日晚播出一则报道:揭露“儿慈会”资金问题的,是一位名叫“落魄书生周筱赘”的网友,“儿慈会”事件是他众多“揭黑”事件中的一起,爆料来自“深喉”,为此他调查了44天;没想到“儿慈会”竟然以小数点弄错了来搪塞,说什么4.75亿误写为47.5亿元。  相似文献   

16.
离奇死亡至今是谜——科尔比 威廉·科尔比曾是一名极为出色的特工。1973年,他被尼克松总统任命为美国中央情报局(中情局)局长。科尔比在任期间,中情局深陷“水门事件”漩涡,他自然成了各界穷追猛打的对象。  相似文献   

17.
离奇死亡至今是谜——科尔比 威廉·科尔比曾是一名极为出色的特工。1973年,他被尼克松总统任命为美国中央情报局(中情局)局长。科尔比在任期间,中情局深陷“水门事件”漩涡,他自然成了各界穷追猛打的对象。  相似文献   

18.
“对于德国的啤酒,令人欣慰的是我们有个酒纯度法。但对于政治家,却永远不会有这种法。”——引自德意志电台前总编、联邦政府前发言人克劳斯·伯尔1987年10月4日的电台评论。在震惊世界的“水门事件”发生15年后,原联邦德国政界又爆出重大丑闻,人称“德国水门事件”。这个事件的直接策划者——乌韦·巴舍尔是原西德最有希望的青年政治家。为了在竞争中获胜,他用了极其卑劣的手段,对他的对手跟踪、诬告、造谣,后因同谋告发,新闻界合围而落马。又因惧怕被审判而自杀身亡,含“恨”九泉。  相似文献   

19.
水门事件之后,在国际舞台上,凡是涉及国家高层(或上流社会)人物的,事发后又被传播媒介大肆报道的丑闻事件,均习惯性地被称为“××门”事件。“卡米拉门事件”的开端1993年1月,英国又传出了一个与英王室成员密切相关的桃色丑闻——“卡米拉门事件”女主人公卡米拉是现年45岁的卡米拉·帕克·鲍尔斯夫人。她是男主人公英王储查尔斯的前女  相似文献   

20.
“我就是‘深猴’”,当91岁的美国原联邦调查副局长费尔特站出来宣布这一消息之时,世界为之震惊。发生在1972年-1974年间的“水门事件”,使尼克松成为美国历史上惟一引咎辞职的总统,他指使下属在民主党总部安置窃听器的举动,最终在弗尔特的举的和《华盛顿邮报》的报道之下彻底败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