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是东晋陶渊明《饮酒》诗中较为著名的一首,主要是写一种悠然自在的隐居生活。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千百年来传唱不绝,透出一种别具一格的风味。历来人们对它的品味也多以“悠然”着手,言人之悠然超脱。苏轼  相似文献   

2.
南山悠然见     
郝娟 《高中生》2008,(19):53-53
采菊东篱,暗香盈袖。远目遥岑,南山的黛色与暮霭的迷蒙相互交织,好一派仙岛蓬莱的景致。初读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惊诧于它所表现的蒙眬、素淡的美,接  相似文献   

3.
"悠然见南山"之"见"应当读为"jian",表示主动的行为,而不应当读为"xian(通"现")",表示被动的行为。"采"与"见"是作者的两个动作,这两个动作本来不能同时进行,但是作者把它们统一起来,构成对应的关系,则是为了表达自己随心所欲、意无所属的情感和心境。另外,从文章的句法来看,读成"见"("jian"),则"采菊东篱下"与"悠然见南山"两句句法相似,这也符合我国语言对称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的《饮酒》诗之五是历来被人们反复吟赏的名篇,其中“悠然见南山”一句俗本或作“悠然望南山”,自从宋代苏东坡在《题渊明饮酒诗后》中作了辨正之后,几成定论。然而,历来都把“悠然”一词解为修饰“见”的副词,意为陶渊明悠然地见到南山。这样的解释应该说是不够圆满的,因为如果仅把它理解为诗人单方面的悠然之态的话,  相似文献   

5.
去年夏天,正值多年未遇的连续高温,我同我校“长江之行”考察团的同学们来到了庐山。此时的庐山仍是一个清凉的世界,绿荫婆娑,轻风拂面,若能两三子闲坐整日,好不自在。但苦于行程紧迫,我们不得不抓紧时间赶路。  相似文献   

6.
从北宋开始,随着陶集的大量刊刻与广泛流传以及诗学批评的蓬勃发展,关于陶渊明《饮酒》其五这篇经典名作,便产生了“悠然望南山”与“悠然见南山”的异文之争,一代文学巨擘苏轼首发其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这首诗在唐代以前和唐宋时代的流传情况出发,结合对陶渊明诗文内证的深入发掘和历史语言学角度的还原审查以及对这首诗文学渊源的认真求索,充分揭示了一条“悠然望南山”作为陶诗原始文本的证据链;同时,本文也彰显了苏轼在文本抉择上的矛盾态度,指出了苏轼的错误判断产生的禅学背景及其所具有的特殊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韩剧《看了又看》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年轻英俊的郑明沅是学生们非常信服的老师,他在孩子们眼里是玩伴,是朋友,是兄长。5月15日是韩国的教师节,郑老师婉拒了孩子们为他准备的珍贵礼物,却为他们每人准备了一张彩纸。他对大家说:请同学们用彩纸折一只纸鹤,挂在教室的后面。折之前,在彩纸上写上对自己的一个要求,到十个月后的学年终了时,再检查自己是否兑现了承诺。能够信守诺言的同学是了不起的人,老师会将他的纸鹤作为教师节最珍贵的礼物带回家珍藏,并永远记住他。十个月过去了。学年的最后一天,孩子们早已端坐在教室里,等待郑老师的检阅,那四…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所著《饮酒》诗二十首,其中《饮酒·其五》被赞颂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杰作中的杰作”(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更是“名句中的名句”,传诵千古。原因为何?历来评家观点不一,虽具真知灼见,惜文字皆简约,琐碎零落。个人乃草撰本文,期能更深入、多方探究诗人创作之微旨,两句的深刻意涵,及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文化意蕴剖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在于有两个具有丰富化内涵的词,即“菊”和“南山”。菊花在晋代,不仅被认为有药物功效,同时具有君子之风、傲霜之气、纯洁之性、高尚之节。而“南山”则象征着昌盛、长寿、崇高,更主要的是它代表着归隐之意。这两句的意象各有侧重,但又息息相通,互为表里,表现了作的人生理想和对现实社会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红领巾》2004,(10)
人们总是爱用“五花八门”来形容某件事很复杂,变化繁多。那么,“五花八门”究竟是指什么呢?原来,“五花八门”的说法来自于我国古代兵法中的两种阵法———五花阵和八门阵。据记载,五花阵也叫五行阵,它是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变化编排的。八门阵其实就是八卦阵,也有很复杂的变化。正因为这两种阵法变化莫测、名目繁多,人们在说到纷繁多变的事物时,往往爱用“五花八门”来形容它。“五花八门”是指什么  相似文献   

11.
俞萍波同学问:我们在学习《别了,司徒雷登》这篇文章时,有的同学认为“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指的是美国发表的白皮书,有的同学却认为指的是司徒雷登走了。究竟哪一种说法正确呢? 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义。因为全文的第1自然段粗看上去是讲美国国务院选择在“司徒雷登将到未到的日子”发表白皮书很适宜,所以也就很容易误认为“美国侵  相似文献   

12.
13.
您发表在2000年第2期《语文知识》中的《“悠然见南山”之“见”》一文,从审美的一个侧面,并联系陶渊明的生活态度,把“悠然见南山”之“见”理解为“现”,揣摩再三,不敢苟同,特陈一管之见与您商榷: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而言,正如苏轼《东坡题跋·卷二》所言,“因采菊而见  相似文献   

14.
近来翻阅《唐宋词鉴赏辞典》,见到唐代诗人温庭筠的一首《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鉴赏者把?小山重叠金明灭”中的“小山”解释为“眉妆之名目,为十眉之一式”。我对此解释有些疑惑,认为不妥。笔者查阅了《花间集注》《历代词萃》《唐宋词选注》等,“小山”释义有二:眉山、屏山。也有人认为小山指云鬓高耸,如小山之重叠。  相似文献   

15.
<正>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横亘着一条大河,"河中"一般都写有"楚河汉界"四个大字。据《史记》记载:"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也就是说,鸿沟就是楚河汉界。"楚河汉界"究竟在哪里呢?据记载,历史上的楚河汉界是在古代豫州荥(xínɡ)阳成皋(ɡāo)一带,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205年夏,项羽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大败汉军,刘邦退到荥阳。此后,楚汉两军在荥阳一带互相攻伐长达两年之久。  相似文献   

16.
17.
颜维奇 《师道》2005,(5):26-26
《桃花源记》一中,“外人”一词共出现了三次:“悉如外人”、“遂与外人间隔”、“不足为外人道也”。这里的三个“外人”意思都一样吗?九年级语上册(苏教版)《桃花源记》一对“悉如外人”中的“外人”的注释是:“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也就是说,教材对上述三个句子中的“外人”的解释是一样的。真是这样吗?笔以为具体情况应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8.
《家教世界》2014,(4):13-13
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横亘着一条大河,“河中”一般都会写有“楚河汉界”四个大字。据《史记》记载:“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也就是说,鸿沟就是楚河汉界。“楚河汉界”究竟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9.
蔡上鹤先生系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主编之一.本文选自由他编著的《初中数学学习问答》小丛书,该小丛书分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三册,即将由我社出版.  相似文献   

20.
吕景兰 《学周刊C版》2010,(1):122-122
当前,教学改革可谓是如火如荼,各种教学模式也纷纷出台。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教育改革更加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