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职场资讯     
毕业生明年增50余万基层就业人数增加据教育部透露,明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550万人,比今年增加50多万。"现在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结构性矛盾,不存在人才过剩情况。"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说,现在一方面是大中型城市人才饱和,另一方面,在农村、基层又极度缺少大学生。"在乡镇地区,想找个大学本科的医生、老师很难。"他认为,转变就业观念依然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正高等教育格局的转变,也改变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模式——由曾经的国家统一分配工作到如今的双向自主选择。每年的6月份,毕业生犹如洪水般涌入发达城市,使得发达城市人才过剩、竞争激烈,而其他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却苦于招不到高层次的人才。随着我国新世纪人才战略的重大转变,缓解就业压力,必须要实现人才的合理利用提高基层人口素质,推动社会均衡发展[1]。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当代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流向和人才循环的区域基本上局限在大中城市,而县以下的基层和广大农村,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高校毕业生却很少涉足。这种现象,使得县以下的基层,特别是广大农村,人才奇缺。有些地区不得不靠高薪招聘等优厚条件来诱导大中城市里的人才和大学毕业生向基层流动。这个问题不解决,要发展县域经济,到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谈何容易!  相似文献   

4.
吕冰 《河南教育》2009,(3):16-18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矛盾是市场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即社会高层次专门人才总量供给不足与部分专业人才相对过剩、基层及农村贫困地区人才不足与城市人才相对过剩、企业急需实用人才短缺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同时并存.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长52万人;我省有36.8万名高校毕业生,  相似文献   

5.
刘祖华 《成才之路》2014,(29):I0001-I0001
正当前,随着就业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投身基层,在广阔的农村天地施展理想抱负、实现人生价值。但是也要看到,仍有不少大学生宁可蜗居大城市当"蚁族",也不愿意到基层做"凤凰";一边是大城市人才扎堆,一边是基层人才喊渴。这种人才布局的失衡现象,仍是当前亟需破解的难题。坦诚地说,在当今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要在城市和农村之间作出单项选择,人生的天平不会自动倾  相似文献   

6.
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连年攀升加剧了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就业,既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也是解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人才匮乏的有效路径。当前,大学生基层就业过程中存在政府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高校引导力度不够、毕业生主观就业意愿不强等问题。在对问题及其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文章从政府、高校、毕业生和基层组织四个层面提出引导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长效机制的相关建议,以期对推动大学生基层就业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傅时波 《高教论坛》2020,(10):77-81
高校毕业生是实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人力资源,而近年来,非中心城市高校毕业生流失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浙江省2016-2018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温州市生源人才流失现象。通过问卷调查、毕业生座谈会等方法,分析了其原因,主要为城市吸引力不强、高等教育规模问题、人才政策宣传不到位。高学历人才存量与引才能力往往形成正向良性循环,因此,加强人才政策动态调整主动吸引高校毕业生非常重要。最后,针对温州的实际情况,分别从实施温籍人才回归计划、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动态优化人才政策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章论述了基层卫生人才的迫切需求与当前医学毕业生就业取向偏差的矛盾,分析了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制约因素及二者矛盾的实质,分别从政府,农村卫生事业,医科类院校及毕业生个人四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以促进医学生到基层就业,为基层卫生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6,(A2):153-154
大连是中国吸引日本投资的重要城市,也是日语人才就业中心城市之一。研究本地区日语人才现状及其需要变化,对大连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对高校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搞好外企投资环境、保障毕业生就业率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浅析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不仅可以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而且是解决人才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随着国家一系列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去基层就业政策的出台,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途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参加选调生等更加地丰富,毕业生的切身待遇也相应的得到了保障,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  相似文献   

11.
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是加速年轻干部成长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从源头上改善干部队伍结构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各地不断加大高校毕业生选调力度,为基层输送了大批人才。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认真贯彻中央政策精神,开展了一系列基层、西部就业宣传动员活动。学生就业指导中心邀请到著名校友、全国十杰法官、北京市海淀区知识产权庭庭长宋鱼水法官到校为毕业生同学作职业指导报告,报告以“基层就业与立业”为题,掀开了学校推动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序幕。2005年12月,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办了“基层就业之路——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系列活动”,此次活动在北京市高校中率先掀起了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高潮。校友宋鱼水法官也到场与同学们分享自己在基层工作多年的感受,向同学们展示了基层广阔的发…  相似文献   

13.
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就业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总体来看,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近年来要低于全国高校的平均水平,特别是面向基层就业的比例小,到基层就业还远未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近3年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只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0%左右,大部分的毕业生都把就业地点选择在沿海发达城市、中部省会城市及地市级城市.  相似文献   

14.
《当代职校生》2014,(1):24-24
近日,有媒体报道基层文化单位苦恼缺人才,而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生却抱怨难就业。记者采访发现,基层文化单位人才短缺极为严重,但他们需要的是有经验、操作能力强,用起来得心应手的人才,而这正是绝大多数毕业生最为欠缺的。  相似文献   

15.
开展基层意识教育是培养适应社会人才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需求。引导与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与创业,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基层意识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基层就业创业、基层发展成才意识。  相似文献   

16.
2011年上半年,为使企业充分了解应届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情况选用人才,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签约率",山东省企业经理人才评价推荐中心(以下简称人才评荐中心)在全省部分大专院校2011届毕业生中开展了综合素质测评工作。  相似文献   

17.
朱军 《教育评论》2023,(8):53-60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核心要素。对高校毕业生到浙江省26个山区县就业现状调研访谈结果显示,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基层就业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均、稳定性不高等问题。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基层就业受个体意识、培养契合度、产业吸引力、环境支撑等影响,采取注重价值引领、深化校地合作、细化人才培养、强化政策保障等对策,能有效推动更多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基层就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和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12月8日12月9日12月11日12月12日12月12日12月12日12月13日12月14日12月15日12月16日12月19日12月19日12月19日12月20日12月21日12月22日12月27日东城区人事局、人才服务中心朝阳区人事局、人才服务中心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西城区人事局、人才服务中心海淀区人事局、人才服务中心丰台区人事局、人才服务中心北京市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北京毕业生就业市场丰台区人事局、人才服务中心北京市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北京毕业生就业市场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东城区人事局、人才服务中心海淀区人事局、人才服务中心石景山区人事局、人才服务中心北京市毕业…  相似文献   

19.
一、市、县办高校兴起、发展概况80年代初期,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并得到了迅速发展,这就是中心城市──地级市、县级市办高等学校,简称中心城市办高校。全国最先举办这类学校的是南京。文革后,拨乱反正,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轨道上来,建设人才严重不足。南京尽管是一座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城市,集中了20多所高校,但一方面,由于建设高速发展,人才严重短缺,各条战线都需要人才;另外,还由于分配体制不顺,市、县地方企业分不到多少毕业生。1980年,几百万人D的南京市,只分配到15Q多名大专生…  相似文献   

20.
专科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也是实现其自身价值的需要。专科毕业生在基层就业主要以从教、从商为主,在基层就业的人数较少,在城市临时就业的人数较多。专科毕业生基层就业的观念滞后,基层就业的岗位适应能力较差。树立多行业就业及和谐的就业观、增加基层就业岗位的设置、提高专科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构建基层就业的软环境以及树立基层就业服务意识,对促进专科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