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丘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基层组织,它源于龙山文化末期在原野中用土堆积而成、人类藉以居住的台地.商代的丘是农渔田猎的基本单位,是军赋的承担者.西周春秋时代丘与国野制度相结合,是野中的政权组织,丘民耕种公田,缴纳禾、刍、米军赋.春秋末年缴纳牛、马、车,充当甲士步卒.战国时代井田制破坏,国野制瓦解,国野两套行政系统混一,丘被乡取代,丘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私立教育起步于公元前六世纪。先秦时期:既有倡导教育为本、注重人文精神的孔孟儒家私学;也有倡导以民为本、注重职业技术教育的墨家私学;以及汇聚不同学派大师,融教学与学术研究为一体的稷下学宫等模式。稷下学宫学府区结构的二级管理体制,已隐现出当代大学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结构的雏型。  相似文献   

3.
赵国封2始于赵襄子,至惠文王和孝成王时达到高潮,赵国封君可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开始是局限于宗亲范围之内,以“亲贵受封”为特点,以后扩至异姓功臣甚或幸臣,以“计功受封”为主流,赵国统治者采取各种措施对封君严密控制,封君的权力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军事上讲,都被严格限制,难以形成与国家对抗的势力,封君成为国君中诱使将相大臣为之尽心效命的一枚香饵。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音乐教育活动一直伴随着音乐艺术形式而存在,古代音乐教育的存在对古代音乐的发展、传播与继承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在古代还没有建立系统、规范的音乐教育思想体系,但其思想根源却早在氏族社会时期就已经开始萌芽,特别是先秦时期的儒家"礼乐"制度更是对中华民族的音乐教育思想影响深远,甚至对现代素质教育理念也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本文主要论述我国先秦时期儒家音乐教育思想中关于音乐是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的教化功能、音乐与道德品质的培养以及对现代素质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复仇是中国刑法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它是指以个人手段,个人力量完成的,对加害者施以报复的行为。复仇者无视法律和国家权力的行为,是现代刑法所不容的。复仇现象曾在中国古代社会普遍存在,尤其是先秦时期。但无论如何,完全放任自流的复仇时代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6.
王彦 《德州学院学报》2007,23(3):102-105
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阅读理论的开创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等给我们留下了诸多阅读方面的论述,内容涉及阅读的内容、任务及原则,阅读品质的培养,阅读方法等等,对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阅读教学改革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姜英杰 《培训与研究》2006,23(10):56-57,74
先秦时期有关社会保障方面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这些社会保障思想还没有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并且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自身的利益,但其中以民为本、强化政府在社会保障工作中的作用、成立互助组织及关注弱势群体等思想,在今天依然可以为我们所借鉴。  相似文献   

8.
先秦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发生变化的时期,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各家学派思潮兴起及政治的文明统治,哲学、文化思想百家争鸣,乐也随着哲学、文化的发展与渗透得到提升,乐的思想百花齐放,乐的政治功用也被先秦诸子所推崇,促使统治者们加以运用到国家的政治统治之中。  相似文献   

9.
长久以来,学者囿于“五帝之世民无姓,贵而为官者始有姓”以及“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的观点,先秦时期的庶人没有姓氏的说法几成盖棺定论。但是,通过仔细分析,我们发现先秦时期的“姓氏”并不仅仅只是“世官世邑”的贵族们的特权。先秦时期的庶人与贵族虽然在社会地位及经济地位上存在差别,但是两者共同生活在同样的社会发展模式中,有着共同的文化心理,有着相似或者说是相同模式的血缘组织,因此在作为家族组织的标志的“姓”和“氏”上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异,庶人阶层也是有姓和氏的。  相似文献   

10.
礼法之争是先秦时期思想发生剧烈变化的体现,这一论争实际上就是先秦时期政治思想上处于显学地位的儒法两家治国主张的斗争。然而历史证明两家治国思想各有优劣,法家“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而“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礼法结合应是最好的治国方略,“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相似文献   

11.
上古时代,工匠是除巫职之外的又一个重要的专业阶层,它们在某些职事上与巫相同,都以规矩为符号,因此被认为有神秘性特点,有权谏诫君王。春秋战国时期,工匠的"艺事"又被视为"道"的体现。先秦史书中记载的工匠有垂、奚仲、傅说、匠庆等,他们艺事精湛,地位崇高,行谏诫之责。《墨子》指责公输班"重技轻义",显示了墨家对工匠超越性传统的坚持;《庄子》中的工匠多为得道者或谏诫者形象。这些工匠在谏诫时则往往以自己的技艺设喻,体现了"执艺事以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先秦是中国史学产生的时代,也是应用史学大放异彩的时代。先秦应用史学经历了以僭“天命”为依托的史政不分;以冒“礼”为依托的史官职能专业化;以“仁”、“霸”为依托的实际应用等三个阶段。形成了以天命为经、以礼为纬,以仁、霸为节的应用史学实践体系。中国应用史学的先秦实践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由儒家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从《武经七书》等文献考察,先秦兵家虽然主张“兵以诈立”,但他们更加注重将领施行赏罚时的诚信不二,这正是兵家诚信思想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先秦时期是积重难返的女性自卑心理产生时期,文章从此时的性别分工、性别差异、性别观念、性别认同入手,对先秦女性自卑心理产生原因进行探析,认为社会性别模式在男女两性进化的轨迹上划开了深深的沟壑,只要女性仍然默认这个模式,女性的附属地位就将永远继续下去,女性自卑心理就会永远存在。  相似文献   

15.
汉唐以来,各家受《汉书.食货志》的影响,从先秦文献中推演出井田制度下农夫的居住形式,即自春至秋居于田间庐舍,入冬回到聚居的廛里。宋代《陈农书》的"居处之宜"将这种先秦农人的生活方式做了进一步的系统发挥。通过对这种说解形成过程的梳理,及对秦简文字的分析,发现,先秦农人是住在里之中的,他们并没有两处住宅。田间即使会有一些简易的茅舍,通常也是不居人的,偶有住人的时候也都属非正常状况,并有诸多的限制,这样的茅舍就是《汉书.食货志》所谓先秦田庐的蓝本。  相似文献   

16.
关于先秦时期嫁娶季节的问题,学界历来说法不一。传统观点之一认为只有春季为依礼嫁娶之期,另一种则认为嫁娶之期在秋冬;令人则主张由于部族文化的差异导致先秦嫁娶季节以这两大系统并行。其实这些观点都是不切实际的,各种证据表明,先秦时期嫁娶实际是四季皆宜的。  相似文献   

17.
从人将自己与他物区分开来的那一刻起,自由就已存在。它是人类被尊为“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的标志性特征。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自由意识以独特的方式隐匿于庞大深邃的传统文化、习俗中。追本溯源,以求揭示先秦思想家的自由观并对其进行现代释意。以期待现代中国人合理把握这一意识现象并更好地为自己定位。从而铸就更大的辉煌。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不断融合的大国,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不同言语的各族群在交融分合中产生了言语翻译的需要,而最早的翻译记载是在商朝时,到周朝时已设有翻译机构和人员。从翻译人员及翻译活动的不同称呼,可知先秦翻译的艰难。  相似文献   

19.
个体性思想在先秦哲人思想体系中面目各异。墨子指出个体生存之真正价值在于为群体、为天下奔走,展现了墨子对群体之重视,对个体要求之严酷。韩非子建构一个"要在中央"的统一集权国家,群体价值之实现处于首要位置,主张个体价值往往被掩盖在虚假面目下,成为君主一己私利之体现。墨子、韩非子均主张把群体价值摆放在首位,认为先有群体,后有个体,在彰显群体价值基础上论及个体与个体价值。  相似文献   

20.
先秦诸子散文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见梁惠王》、《逍遥游》是先秦散文中的名篇,曾选入多种中学语文教材。《寡人之于国也》与《孟子见梁惠王》主要阐述儒家的王道思想,《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文中论述了关于绝对自由的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