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佝偻承蜩     
庄周 《现代语文》2005,(1):26-26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平!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 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 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 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 蜩之翼,何为而不行!"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 人之谓乎!" --先秦《庄子》  相似文献   

2.
佝偻承蜩     
孔子适②楚,出③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④。仲尼曰:“子巧乎!有道⑤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⑥,累丸⑦二而不坠,则失者⑧锱铢⑨;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⑩;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11)也,若厥侏枸(12);吾执臂(13)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14)。吾不反不侧(15),不以万物易蜩之翼(16),何为而  相似文献   

3.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疴偻者承蜩.猶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耶.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二而不坠.则失者镭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猶掇之也.吾处身也.若橛株驹.吾执坠.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  相似文献   

4.
痀偻承蜩     
原文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1)者承(2)蜩(3),犹掇(4)之也。仲尼曰:“子(5)巧乎!有道(6)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7)丸(8)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9);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10)掇之也。吾处(11)身也,若厥株枸(12),吾执臂也,若槁木(13)之枝。虽(14)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相似文献   

5.
《庄子·达生》中有这样一句话"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义是说"专心致志不分心,就可以集中精神"."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原因就在于此.这也是我们做好事的前提.当然我在这里所提到的"开小差"并不是与"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背道而驰的做法,而是与新课程背景下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庄子·达生》中有这样一句话“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义是说“专心致志不分心,就可以集中精神”.“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原因就在于此.这也是我们做好事的前提.当然我在这里所提到的“开小差”并不是与“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背道而驰的做法,而是与新课程背景下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教育家孟子,在学习上也提倡专心致志,集中注意。他在《孟子·告子上》篇中记述:“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意思是说,两个学生同时跟弈秋学下棋,一个学生专心致志,结果学得好;一个学生看来在听讲,其实却想着引弓射鸿鸟,学习效果就差。这并不是后者的智能不及前者,而是由于他不专心致志。古代哲学家、教育家荀子说:“心枝则无知,顷则不精,贰则疑…  相似文献   

8.
庄子《佝偻承蜩》:“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此句的解释有两个疑点。一是“五六月”,现在不少注本释为“夏季五六月正是捕蝉时节”,主要依据可能是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引司马云:“五六月,粘蝉时也。”(见郭庆藩《庄子集释》)《逍遥游》“夫以  相似文献   

9.
孟子斥责历史上的不施仁政的暴君为"独夫民贼",他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心;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也就是民之所欲,皆致之,如聚敛然;民之所恶,则勿施于民。孟子对当时诸侯的所作所为提出严厉的抨击:"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他总结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历史经验,充分认识到民心向背的重要性,并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的"民贵君轻"思想,为儒家的"人本主义"奠定了基础。后来的儒家在政治思想方面注重民心向背得失,皆源于孟子的仁政学说。——编者  相似文献   

10.
学者有四失①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②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③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④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学记》) 【注释】①失:过失。②则:犹“之”:③心:心理。④救:补救、弥补。【练习】一、给原文加上  相似文献   

11.
孟子主张法先王,他说:"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离娄上》)又说:"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同上)荀子呢?也说:"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虽辩,君子不听."(《非相》)可见荀子也是主张法先王的.但正是在法先王的问题上,荀子却对孟子进行了猛烈的攻击:"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非十二子》)任继愈先生在他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中认定这是荀子"不赞  相似文献   

12.
公孙丑问曰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 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 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 曰:"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如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  相似文献   

13.
父母之年     
片段选读一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译】孔子说:"父母亲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呀。一方面是欢喜,一方面是忧惧。"【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知,犹记忆也。常知父母之年,则既喜其寿,又惧其衰,而于爱曰之诚,自有不能己者。  相似文献   

14.
古文助读     
【原文】关尹子教射——《列子》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相似文献   

15.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放于琅邪.  相似文献   

16.
文言文中有一种特殊的假设复句,它们是以含假设语气的一些词语兼做假设关联词所构成的.这类词语常见者不多.由于它们本身不当"假如"讲,一般字典辞书查不到这种讲法,因而其蕴含的假设语气易被忽略.现特提出几例,以引起注意.一、今①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倡,宜多应者.(《陈涉世家》)②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庄暴见孟子》)  相似文献   

17.
孟子有一段话:“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大意是说,下棋是一种小的技艺,不专心致  相似文献   

18.
因材施教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段春燕我国最早一部教育专著《学记》指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教者也,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是说,教学要根据学生的不...  相似文献   

19.
长善与救失     
长善与救失天水市北道区委党校胡掌义《礼记·学记》中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失者也。”这段话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即“长善救失”。然...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对教师,不称“老师”,而称“先生”。“先生”一词,有多种含义。《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先生”,指的是父兄;《孟子·告子下》:“先生将何之”?“先生”,是对年长者的尊称;《韩诗外传》:“古谓知道者曰先生,何也?犹曰先醒也”。“先醒”,即先知先觉者之谓。这些都不是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