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本文根据古文字和传世文献材料,结合闽方言探讨“Nie”字的形,音,义问题,认为诸家论“Nie”象一种刑具是正确的,在甲骨卜辞中,“mie”字可作名词和动词,闽方言中表示抓捕意义的动词,其本字即此“Nie”字。后世典籍罕用“Nie”字,盖因其基本义可由“执”,“梏”取代之故。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把《党员登记表》一文中的  相似文献   

3.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节虽小,却没有一种"大"不是由"细"构成。关注细节,课堂才充满思辩与灵性。  相似文献   

4.
黄尚武 《阅读与鉴赏》2007,(12):77-77,80
高中语文教科书选人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其中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之“连”字失注,今试说如次:  相似文献   

5.
“多”字的基本义是“数量大”,与“少”或“寡”相对。而在“你别多心”“你别多嘴”中是”过分的,不必要”的意思。在“他有50多岁”“大概有60多吨重”中是“零头”的意思。在“张三的为人比李四强多了”“去比不去强得多”中是“程度大”的意思。以上的“多”是用如形容词。“多”字有时也用如动词,如“这月的利润多了”“今天的人数  相似文献   

6.
1两个句型的不同用法英语中多次出现It is+adj.+for sb.+to do与It+is adj.+of sb.+to do这两种很相似的句型,到底是for sb.+to do还是of sb.+to do?大家会对此句型的掌握有些模糊,可以从几点来区别使用它们。以下谈谈我的理解与看法。这两个句型中何时用"for",何时用"of";如果既描述行为,又描述作出这  相似文献   

7.
《韩非子·五蠹》中有“股无 ,胫不生毛”之句 ,其中“”的字义 ,不同的工具书以及教材对它的注解皆不相同。请看 :① 1983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为“腿上的毛” ;②《辞海》为“白肉” ;③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五蠹》注释为“大腿上的肉” ;④第三册《语文教学参考书》为“大腿上的毛” ;⑤于非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为“身上的细毛” ;⑥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为“大腿上的肌肉”……将以上注释集中起来分析 ,不难发现“”的字义主要分两类 :一类与“肉”有关 ;一类与“毛”有关。与“肉”有关的义项基本源于唐成…  相似文献   

8.
大街标语上、学生作业上常有把“学”、“觉”写成“学”、“觉”的。这是不合汉字规范化要求的,是错的。“(?)”是“学字头”(繁体为(?)),上边三笔的顺序是“(?)”,前两笔为点,最后一边为一短撇。从此头者有:学、觉、鸴、峃(xue)等。  相似文献   

9.
正宽阔的湖面上,运动员挥洒汗水,奋力划桨,听:一、二,加油!一、二,加油!水面溅起小小的浪花。给他们拍张照片,看:人和船桨组成了一个漂亮的图形,是什么?拿出笔来,沿着红线描一描。玄字头两边并不是平的,而是和跷跷板一样有高有低,有时倾斜的角度还不小,但不管怎样,横上的那一点,就像跷跷板的基座一样,处在中间,调整着整个部首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从字形上分析,“诗”左边为“言”;右边上半部分为“之”,下半部分为“寸”,其本义是祭仪主持者(寺人)在祭祀时使用的说辞和唱辞。西周以降,“诗”的本义逐渐湮没无闻,逐渐衍生出“志”、“意”、“史”等基本义。因为音转且义近之故,“诗”又从本义中衍化出“持也,承也”的假借义。  相似文献   

11.
"華"字的古体字是"(乎)",象形字.其中"^^"是花的象形,由几个花瓣组成;下面的"亏"是草木发芽破土而出."(乎)"是草木之花,后来隶化而加上了义符"(帅)".更可以说明它的本义是花.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古文字和传世文献材料,结合闽方言探讨"(大)"字的形、音、义问题.认为诸家论"(大)"象一种刑具是正确的.在甲骨卜辞中,"(大)"字可作名词和动词.闽方言中表示抓捕意义的动词,其本字即此"(大)"字.后世典籍罕用"(大)"字,盖因其基本义可由"执"、"梏"取代之故.  相似文献   

13.
胡艳彬 《海外英语》2011,(7):292-293
"INCEPTION" has become a blockbuster recently and this word reflects the phenomenon:meaning expanding in a specific context,which,as a matter of fact,lives in many fields such as literature,films and speeches.Such words or phrases have both surface and deep meanings whose translation research is mainly placed on literal or literary transfer,leaving out their dynamicity and balance in meaning category.This paper aims to give a brief analysis on such phenomenon and puts forward to a new translation principle:category equivalence in dynamicity and balance.  相似文献   

14.
电子邮件!逗逗打开一看:明天就要考copy,你还在这瞎神气。吧!“是努比!”逗逗一阵激动。果然,天线头盔,灰头灰脑的努比出现在眼前。“叫你寒碜我!”逗逗高兴地冲上去给了他一拳,“这么久也不来看我。”“我一直就在这儿,你以为达达是自己跑出来的?”努比笑道。“老实交代,这哭的图像是怎么弄出来的?”逗逗早就在网上见过不少如此搞笑的“小东东”,却没好意思问别人,努比今天撞上门来,岂能轻易放过?“不务正业,你不是要考屏幕复制吗?老师讲课时你睡觉。明天想吃烧饼不成?”努比卖起了关子。“咳咳!考试嘛,小事一桩,无…  相似文献   

15.
“嗟”字是文言文中用得较多的一个字,正确地理解其意义和掌握读音,对于学习古典文学、古代史学以及其他古代典籍,均有很大帮助。现就其意义和读音作如下探讨,以就教于前辈学者和同行。一、意义就意义而言,其用法基本上有以下两个方面,即作叹词与表示声音。(一)叹词:有单用和与其他词连用之分:1、单用:(1)表示感叹:如《易·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2)表示忧叹:如《诗·卷耳》:“嗟我怀人,置彼周行。”(3)表示赞叹:如曹植《洛神赋》:“嗟佳人之信脩,羌习礼而明诗。”  相似文献   

16.
“谢”字在中学文言文中共出现15种不同含义。你能根据平时的课堂学习,迅速而准确地解释出来吗?  相似文献   

17.
文字的形成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中国的文字由结绳、八卦、书契长时间的演化,至殷商时期发展为古文及东周的大篆等以刻画、铸造的文字、经过秦朝小篆,汉朝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至魏晋南北朝各书体已广泛使用,自己也由圆化为方,繁化为简。由于袭字在结绳记事时期,八卦和书契中都没有出现过,本文就围绕着袭字来进行研究,主要研究袭字在甲骨文时期之后的字形和字义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自宋代以来,对“落英”一词便有诸多不同解释,时至今日,对“落”的争议仍然没有结束.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以及对主要工具书的查阅,认为“落”应为“陨落“坠落”义.尤以“夕餐秋菊之落英”“落英缤纷”中“落”为主要考证对象进行论证说明.  相似文献   

19.
说“■”     
甲骨文有字作"■",其意义历来众说纷纭,讫无定论。通过对字形和辞例的考察,对"■"和"■"进行辩证。甲骨文"■"多为动词,可作"祭祀动词"或"有灾祸"之义,也有少部分可作名词,表示"灾祸、灾咎",但与"■"在用法上有所区别;"■"和"■"分释为两字可能更为妥当。  相似文献   

20.
张小菲 《海外英语》2012,(11):54-55
Cognitive linguistics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ognition,which claims that semantics structures reflect the mental categories which people have formed their experiences of growing up and acting in the world.The lexical and semantics combined together to be the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which makes into people’ s communication.As the main branch of cognition,the prototype and stereotype theory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to the lexical semantics.Thus,it is essential and useful to make a research on the lexical semantic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prototype and stereotype theory" and it will help a lot in teaching methodolo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