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中国文学发展的历程进入到一个新的世纪和新的状态时,文学的现代性和社会的现代化之间存在了一种微妙的呼应和对立。现代性代表的超越和进步中包含了科学理性精神的内涵。现代性除了是一个时间概念还是一种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文论界有学者把西方现代派文学反现代性、反理性、反意识形态性的审美现代性视为普适性的标准 ,用以规范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本文对这一观点提出异议。认为应当根据文学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所形成的特有的审美关系 ,赋予中国当代文学以审美现代性的新内涵。就批判性的审美精神而言 ,中国当代文学与西方现代派文学虽有共通性 ,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异质性。无视这种异质性 ,势必导致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方向的误导  相似文献   

3.
2008年秋天的一个夜晚,和几位青年批评家聚散后,我和陈晓明、程光炜、陈福民坐在万柳东路的一家咖啡馆里,听晓明讲述他刚刚完成的这部著作——《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的基本构想或某些细节,他款款道来目光炯炯。这时的晓明没有雄辩时凌厉的手势,思维仍敏捷而严密,优雅得适可而止。不那么明亮的灯光照在他青春晚期的脸上,几根白发倔强地闪烁,显示着主人曾经的沧海。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是人们自我意识觉醒后的实践,有助于推进民族国家的发展。本文分析了"红色经典"文学建构式、重构式改编获得成功的原因即尊重原著精神,而解构式的改编则基本不被大众所认可。因为解构式的改编往往采用过分扩大英雄人物七情六欲,甚至瓦解人物信仰等方式迎合大众。事实上,"红色经典"文学改编应该既要把握住原作所表现的核心精神,又要体现出现代人的审美追求、价值判断,只有这样才能永葆"红色经典"的生命力,将"红色经典"文学不断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5.
在1949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中,17年文学的经典文本,是对现代“民族国家”形成的史诗式的展现。在新时期文学中,“现代性”则更多表现为对“个人主体”的探索。80年代初期,启蒙现代性又回到人们的视域,“现代性”一度成为文学主题,为文学提供了终极价值和梦想。但直到90年代以来的“后新时期”文学,对“现代性”的追问才成为一个主要趋势,寻根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女性小说、新生代小说等都从不同角度去积极反思“现代性”,并走向多元价值判断的文学道路。  相似文献   

6.
作为"红色经典"小说生产机制基石的革命现代性决定了"红色经典"小说秉有明确而突出的政治性,这正是其不可避免的功能定位和政治期许。在"红色经典"小说的书写中,革命话语尽管借助于主导意识形态的威权对凡俗生活话语进行规约和整编,但凡俗生活本身难以抵御的诱惑力,往往使得对凡俗生活的书写与革命话语之间存在一定的间离倾向,从而为凡俗生活的常态存在争取了空间。正因为如此,"红色经典"小说尚能保留一定的世俗人道主义精神和人间烟火的亲切感。  相似文献   

7.
传记是中国文化中最为悠久的一种文体,但它后来却沦落为一种缺乏生气的照例文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使其获得了新生,形成了中国“现代性”传记文学,产生了一批以建构现代理想人格和重塑国家民族精神为目的的作品。这一新的文体形式,在中国当代以及新时期都得到了发展,但其对“五四传统”亦有所背离。本文对中国“现代性”传记文学的形成过程做了梳理。并将其放在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同时对这一文体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进行了整理,注意其在当下的发展景况。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在1990年代作为一种新的理论、方法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之后,打破了上述局限,对推进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深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然而,在论及现代性时,必须注意几个问题。如对“现代性”概念的把握、在文学与史料建设的互动关系中体现现代性、注重文学本身的审美性等等。在明确以上问题的基础上使用这一理论,才能更好的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合为一已是一个大趋势,但两个阶段的不同特征又是客观存在的,且目前的中国当代文学无论从教学还是研究都存在着明显的缺失,未能将台港澳文学在同一个平台上整合。这两个阶段的价值比较不可回避,也从未停止过。从流派、经典及大师的出现等方面来看,至目前为止,当代文学部分价值未能超越现代文学部分。莫言也不具备文学大师的品质。  相似文献   

10.
文学是人们思想的体现,也代表了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印证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脚步.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现代文学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文学也迈入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阶段,那就是文学和理性精神的融合.然而人们对现代文学理性精神学术研究的概念还比较模糊,而且定位和意义也不甚清楚.本文则对文学的理性精神进行了论述,并对其在现代文学中的体现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1.
翟应增 《现代语文》2006,(12):106-107
中国现当代学,指的是从“五四”新学运动以来不断发展壮大,延续至今并不断发展前进的中国学。在学科体系上,它是一门艺科学,同时又是一门历史科学,具有明显的综合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推广中国现当代文学,以此为载体分析文学选本的“选什么”和“怎样选”。首先介绍文学选本的价值,了解现当代文学选本的实践价值。其次介绍文学选本的要点,指明了文学选本方向。最后分别从“选什么”和“怎样选”两个方面着手,提出重点关注文学性,同时考虑文学地位与社会影响、关注文学的变化,展现文学史家的严谨性和宏观性、综合参考已有成果,体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复杂性三点文学选本的建议,总结中国现当代文学选本得到的启示,为今后选本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传播与传承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论文以洪子诚先生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为考察线索,检讨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领域中“历史”话语的纠结以及文学史反思的向度。文中暗示,文学史反思的某些困难来自现代性话语的内在结构,文学史的可能性和知识有效性也只能来自现代性反思基础上的“局部批判”。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在强调"通识"教育的体制规范中,淡化了专业教育,甚至远离了我们热衷的"现代文学精神"。教学实践的事实证明,单一的"知识"传输、"能力"培养、"文学性"教育,有违时代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一向重视公共话语意识的心理期待。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语境,延展至今,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型的一个强大推动力,改变了该学科的研究格局,成为学术研究新的生长点。本文以80年代为时间限度,考察了从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到《论"20世纪中国文学"》及相关现象,阐述了在特定语境中,"现代性"与"现代化"交互使用,取代沿用甚久的"革命——阶级分析"范式,建立"现代性——启蒙话语"范式的学术进程,并且对其中一些关节点予以较为深入的阐发。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现代诗论的现代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诗论是说明和探讨现代诗歌本身的新话题而产生的。中国现代诗论的现代性问题首先绝不是一个引入西方学与化的现代性问题,而是关注诗歌、思考诗歌的中国诗论家们究竟如何看待、如何解释正在变化着的诗歌创作状况的问题。在这一需要中生长的中国现代诗论.也就有了与中国古代诗论的不同特征.当然也遭遇了一系列的困惑。  相似文献   

17.
文学批评离不开文学创作,同样,文学创作也离不开文学批评。那么,什么样的文学批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呢。我认为,文学批评应随时保持一种理性。在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下,文学批评还能不能够保持住一种理性的姿态呢?当前的文学批评已经不是单纯的文学批评了,它往往伴随着职称、待遇以及自私的欲望。那种健康的、理性的文学批评似乎已成了遥远过去的一种同忆,变得虚无飘渺了。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影响学、传播学的角度,深入探讨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及其在当代中国广受欢迎的革命成长小说《牛虻》。先后论及《牛虻》中文本的翻译与传播,作者与中国的因缘与交往,以及对小说人物和核心意象,即“牛虻”的原型解构。这无疑为红色经典的重新解读提供了一种合乎时代精神的途径与视角。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起点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文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话语问题,它应该是一种具有现代意识的现代化文学的指称。因此,应该在一种全新的文学系统中加以考察,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不能简单地依存于社会政治的划分标准,而是在依据文学自身的逻辑基点上,将当代文学的起始点定在1978年  相似文献   

20.
当前,双语教学在我国高校中文系的课程教学中运用很少。巴赫金"对话"理论可用于分析中国当代文学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和必然性。在中国当代文学课程中进行双语教学具有相应的优势,可更好地将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变为教师、学生双重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使课堂带有更大的参与性和包容性,注重文化的交流、碰撞和中国文化的推广;而且,双语教学方式运用两种语言、文化视域甚至思维方式进行对话分析,形成结构体系,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当代文学,适应高校中文系学生的整体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