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将叶紫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放在30年代特定的政治与社会背景下进行分析,认为他的小说在题材领域、人物形象和创作手法等方面,都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因而充分体现了时代精神,抒发了时代情绪,“写出了中国农民在血泪中凝定的灵魂”,闪耀着无产阶段革命学血染的丰彩,为左翠革命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以农村为描写对象的小说在学史上不同历史时期的称谓不同的质疑,从乡土小说概念的界定入手,着重分析了乡土小说与农村题材小说的区别,并以二十世纪四个大的历史时期为例,进一步印证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另外,本还兼及论述了优秀的乡土小说。  相似文献   

3.
叶紫是20世纪30年代一位重要的青年革命作家。他创作的农村题材小说在凸现主题和刻画人物形象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作品的人物语言在描写刻画方面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人物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化色彩;二是人物语言具有浓郁的益阳方言韵味。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以农村为描写对象的小说在文学史上不同历史时期的称谓不同的质疑,从乡土小说概念的界定入手,着重分析了乡土小说与农村题材小说的区别,并以二十世纪四个大的历史时期为例,进一步印证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另外,本文还兼及论述了优秀的乡土小说。  相似文献   

5.
乡村小说因特定的历史语境而产生,并伴随着新的历史语境而发展。“五四”乡土小说、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分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现象。较之“五四”乡土小说,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在创作主体、创作思想、文本色调等方面均发生了嬗变。这些嬗变反映了特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社会心理、审美感受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壮族作家谢树强以创作农村题材小说著称,他的小说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广西乡村的历史变革,塑造了一批具有典型性的农民形象。同时,他敏于发现、勇于揭露在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发挥文学的现实功用,以文学介入现实。此外,在小说艺术方面也进行了多种探索。  相似文献   

7.
葛明星 《文教资料》2007,1(7):87-89
叶紫在中国三十年代的文学史上有着一定的特点,但更多的文学史在评价叶紫时往往集中于政治意识形态,对其小说的特点和创作立场有着不清晰的认识。本文试图从作品分析入手谈叶紫创作中的精神努力,从农民关注和女性形象两个角度分析叶紫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进入新世纪以来,杨静龙推出了涉农题材的系列小说。这些作品直逼当下农民工进城的社会现实,以沉静不惊、诗意潺潺的笔触,描摹了这个群体单调苦涩、奋斗挣扎的底层生活。作品是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现实生活水墨画卷,处处深刻地表达了作家深厚的人文情怀以及对社会现实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当代文坛,赵树理、高晓声都是描绘农民生活的杰出作家,他俩都传承民间艺术,代言农民利益,为时代立传,致使其笔下的农村题材小说在获得鲜明个性的同时又呈现出高度的相似性,堪称同气相求,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10.
30年代的青年作家叶紫,宛若夜空出现的新星,带着夺目的光芒,进入左翼文坛。由于战乱流离,又不幸早逝,他留下的作品并不很多,今天能供广大读者阅读的,仅只一部大约三十余万字的《叶紫创作集》。这本书只收进了《丰收》、《山村一夜》两个短篇小说集,中篇小说《星》,和一个散文集子,总共不过二十二篇作品。然而,就是这些为数有限的篇章,却使叶紫的名字,以较为重要的的位置载入了中国新文学史册。他的作品虽经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却仍然传诵不绝。这里的原因是什么?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何群的知青题材小说具有独立的价值和意义,它突破了当今以“悲”表现知青生活的惯常定式,在对人物、题材的处理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同时,他的都市题材小说对当代青工人物形象塑造、都市小人物平凡生活的描写也较为成功。何群小说个人风格鲜明,别具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叶紫的小说通过对人的生存困境、生活苦态的深切关注和审美叙述,不仅揭示了在沉重苦难与死亡边缘中生命存在的苦楚与叹息,更主要的是表现了人们在超越苦难时所进行的形式各异的自我救赎,渗透出执著的生存意识和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描述了新时期农村题材小说与十七年文学相比所发生的变化:政治“革命”色彩消退;乡风民俗色彩加强;由对集体记忆的书写转向个人记忆的书写;情感表达内容转变等。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农村题材新现实主义小说由于在叙事精神和对生活的观照视角上对传统现实主义的超越,鲜明深刻地展示出中国当代农民新的精神特质:他们试图摆脱传统文化重负,改变自己身上陈陈相因的历史隋性,却又不能不面对新的利益关系对他们的挤压而作出事与愿违的选择。这种既顽强抗争而又处于痛苦之中的精神状态,反映了当下中国农村面临的新的矛盾和中国农民灵魂新的嬗变轨迹,从而把农村题材的小说创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赵新的小说创作由写农村“好人好事”起步,新时期初转向“问题小说”的创作,到20世纪90年代,则更注重对农村人情世态的描摹。  相似文献   

16.
韦一凡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虽然在为主流意识形态提供艺术化的演绎,又很大程度上承袭了十七年小说创作模式,但作家以其独特的创作个性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上做了新的开拓创新。他的小说创作以时代性的主题、鲜明的人物形象、浓郁的民族风情描绘了建国后风起云涌的社会时代变化面貌,这使得他的小说创作具有深厚的社会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人们曾对“十七年”文学的创作成就给予了比较多的批评与否定,但那个时代的许多作品在文学史上仍然有着他们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意义,特别是农村题材的小说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贡献出了赵树理、孙犁、周立波、柳青和《三里湾》、《铁木前传》、《山乡巨变》、《创业史》等经典作家作品,以及“山药蛋派”、“荷花淀派”、“茶子花派”等当代文坛上仅有的几个文学流派,在表现当时农村生活状况和农民精神面貌的同时,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农民形象,在民风民俗描写上取得的突出成就,也越来越受到文学史家和文学评论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农村小说创作走过了一条不同寻常的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政治—思想框架结构在农村小说创作中一直处于主流地位。新时期以来,由于社会的转型及文学观念的更新,农村小说创作转向生活框架结构、家族模式结构、寓言式结构、现代派结构并存交叉的发展阶段,创作视角上也出现了由精英视角向权力视角、农民本位视角、多元混合视角的转变,昭示出创作理念在转型期农村小说裂变与冲突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从农村人需要阳光温暖的深刻展示、农村文化不高者命中注定的悲情人生、农村高学历读书人幸福生活的苦苦拷问、农村干群关系剑拔弩张的形象演示、农村结对帮扶反成灾难的无可奈何、农村官员中被政治强奸男人的苦闷六个方面,论述了刘平勇农村题材小说主题选点突破的多元性特色.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以农村为描写对象的小说在文学史上不同历史时期的称谓不同的质疑,从乡土小说概念的界定入手,着重分析了乡土小说与农村题材小说的区别,并以二十世纪四个大的历史时期为例,进一步印证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另外,本文还兼及论述了优秀的乡土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